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很幸運當天到的時候剛好是導覽時段,一名年紀很大卻十分有活力的導覽員為我們一一解說了每一幅畫的故事,以及這場展覽的意涵。雖然她幾次強調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但從她的談話中,還是能夠感受到一個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以及在上面花的功夫。
其實展場範圍並不大,但她整整解說了近兩個小時,除了內容詳盡之外,那種熱情帶來的渲染力,為這次看展的經歷增添了非常多的感動。雖然因此沒有時間仔細看館內的常設內容(一些「鐵道」相關的展品和介紹),卻也不至於覺得太可惜。
*
我想到大學的時候,因為我們科系的特殊性,每個學期初都會有數場由不同的人文、社會科系研究所主持的學程說明會或期初茶會。只要時間允許的話,我會盡可能去很多場。這不僅僅是因為可以吃到免費的便當或點心,更重要的是,去聽一聽教授和學長姐對於那個學科的理解,以及接下來這學期會有哪些有意思的課程。
其中有幾個教授的發表總是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他們會在言談中散發出他們對於自己所屬學科的熱愛,以及對於知識追求的渴望,總能讓人對接下來的課程充滿期待,得到滿滿的「正能量」。其中幾年我都在那種氛圍之下跑去申請超修,完全忘記去考慮期中期末會有多累的事情。
這次展覽的解說員給了我相似的感覺,尤其,她不是所謂「真正的」老師或專業人員,那種「因為我很喜歡,所以想要分享給你們聽」的感覺讓人產生了更多的共鳴。就好像自己也可以像她這樣去欣賞、認識、與他人人一起交流藝術作品。
我常常會覺得在欣賞各種類型的藝術時,有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但或許是我自己把這件事情想得太困難、嚴肅。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要追求的其實不是某種一開始就「看懂」,而就是去欣賞、品評、走馬看花,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隨著欣賞的次數變多了,我們自然會比過去更認識這項藝術一點、會有更多的知覺印象與知識素材可以對照,會有更多話可以說,更知道使那些作品獨一無二的部分是什麼。在那之前,或許需要的就只有多看、多聽、多感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