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脾胃居於中焦,是吸收營養、將養分供應至全身的關鍵,若因濕氣過重而影響脾胃功能,身體的營養吸收度也會跟著變差。養好脾胃是長壽的基礎,祛除體內濕氣,恢復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排濕助消化的食物,首推芡實,薏仁跟蓮子,芡實是四神湯的四大食材之一,藥食同源,入脾腎,脾主運化;雖然薏仁和蓮子都有祛除濕氣的功效,但再加上芡實,利水效果更升級,因此四神湯特別適合小便多的老人家或小朋友,且各種體質的人都適合食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表示這個時候氣溫逐
漸回升,冰雪融化成水,降雨量也漸漸增加,台灣北部地區出現「春雨綿綿」的多雨現象,濕潤的土地適合翻土耕種與植物生長發芽,是農耕上的重要節氣。
【節氣活動日】安排活動說明:2/15~2/16
1、安排大人閱讀節氣小書,及家庭節氣手札操作。前一週唸詩、早會宣導:早會老師。
2、假日任務趁著有溫暖陽光的中午,去青青草地上接地氣,中醫養生講究陰陽調和,中醫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大地是陰氣的重要礦藏,經常赤腳在土地上踩踏或行走,可以「接地氣」 ,促使大地之氣經由腳底的「湧泉穴」進入人體,達到養生的效果。
🚩選擇時間:最好在白天正中午有太陽的時候。
🚩接地方式:赤腳行走時盡量挑選鬆軟、平整的土壤地或草地。或直接坐在草地上,或是擺一張椅子,
坐上去後把雙腳好好放在地上,一樣有接地氣的效果!
🚩ps:照片以橫式為主,1~2張
【節氣慶典】安排活動說明:2月19日
慶典當天小提琴合奏音樂欣賞;小提琴-李嘉芳老師、keyboard-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