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 全文 ~ 清 ‧ 彭際清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述
~ 黃念祖 講述
【五 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講】第五,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把本題真點清楚了。念名字,念什麼名字?最後指出,念阿彌陀佛的名字。為什麼這麼念?你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十大願王,以到極樂作為歸宿,所以你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
【普賢行願品云。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講】這十大願,無窮無盡、無有疲厭。對於這個願王,你要能夠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最後一品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
【是經轉顯毘盧境界。云何必以極樂為歸。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而毘盧遮那此翻光明徧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于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
【講】設一疑問:《華嚴經》既然是顯毘盧遮那境界,為什麼要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歸宿呢?因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是無量光,毘盧遮那翻譯出來就是光明徧照,無量光和光明徧照,不就是一個意思嗎?就是一個名號,同一體啊!同一體中,就沒有什麼來去了。幹嘛要從這個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但應知「于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雖然在一體中,對於去來也沒有妨礙。這就是圓見,在一體之中,也不妨有去有來嘛!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
【如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法。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講】底下引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這段話非常好。「眾生初學是法」,眾生開始來學佛法。我們當然是無量劫以來都修了,但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深入,還都是初步,是初學,初學這個法。所以「欲求正信」。你要求什麼?現在有些人,想求點奇異功能,那才錯誤,那就走入魔途了。
求的是正信。「正」:正大的、正直的、正確的,正跟邪對立。為要求正信,但是「其心怯弱」,就是膽小心弱。
中國古代有兩句話: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的心很危、很怯弱。要住在這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釋迦牟尼佛一般人看不到了,可是佛菩薩的化身永遠不斷,也許咱們座中就有,你們哪位是啊?只是大家不認識,你見到了和沒見到一樣。你沒有機緣碰見諸佛,去「親承供養」。在娑婆世界,雖然有求正信的心,但是心還很弱,因緣也只有如此,於是「意欲退者」,就懈怠了、退了,很困難啊!
當你要退,你要知道如來有勝方便,第三部份,所講念佛名字就是一個「成就最勝方便」。如來有殊勝的方便,可以攝護行人的信心,這個方便,就是叫你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馬鳴大士的這個話,對於我們最好了。整個這個論,給我們指明了出路,指明我們修行方法:你就是專念。
《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所修的一切善根你都把它回向,求「往生彼世界」,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我們修行人絕不可少的事情。密教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修「破瓦」 (又名開頂法),就是往生淨土的基礎。所以,各宗都是如此,有人說禪宗都是淨土宗,亡僧火化時舉火人念的偈子,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管你修什麼,都要求生彼土。
「即得往生,常見佛故」,常常見到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聞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啟發你的道心;所聞的花香,也啟發你的菩提心;喝的水也增長你的道心,只有進沒有退。
我們所以不成功,就是兩個原因:一個退緣多、一個壽命短。像我現在,我要能再活五十年,可以多做好多事,但是不允許啦!在這世上沒有多久了。好不容易到了今天,看了很多書,通過許多實踐,累積了一點點,知道一點道路了,正好用功,壽命沒有了。就是這個。一個壽短,一個退緣多,行人就難於成功了。
極樂世界,一個沒有退緣,一個壽命無量,凡是往生的都壽命無量,就這麼殊勝之方便,所以稱作大願之王阿彌陀佛。這個世界的淨土,我們生不了。咱們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穢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淨土,雖然還是凡夫,雖然還是凡聖同居,但是你已從穢土轉為淨土。別的佛淨土,要破無明才能生,凡夫就沒有希望,很難。
【蓋毘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
【講】這原因就是毘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咱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報佛所現的報土。這個土對於二乘,就是緣覺、聲聞 (即阿羅漢),及對於凡夫沒有接引之分。你不夠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國例如藥師佛國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藥師經》大家看看最後,念《藥師經》最後的感應是什麼?臨終時藥師佛,派些菩薩把你送到西方極樂去,是不是?你念東方,倒生西方了。那是因為東方的,你進不去,考分不夠。
所以,我常說極樂世界,是一特別的學校,二百分就能去。一個學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一百分是發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專念,你就行了。去了之後,個個是沒有退學、沒有降班、沒有開除;個個是博士,個個成就愛因斯坦。這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學校。為什麼辦得這麼特別?所以稱為願中之王!極樂世界超過一切世界,就在它的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十方世界之所無。
「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有九品,區別對待,例如不同的班級。萬流:上至文殊普賢都求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以至於動物,都可以往生。
「一得往生,橫截生死」,就橫著出了生死。咱們要出生死,順著出來,得斷盡了見惑、思惑。斷了見惑,得小乘的初果。現在,說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見惑,纏縛很深。第一個「身見」,錯認身體是自己,對於身體很愛護,想維持這個身體,想修鍊這個身體,都是身見。外道都是在身見裏頭,要怎麼樣延年益壽,長生不死;要怎麼樣保養聖胎,怎麼煉丹,怎麼通周天;都是你身體裏的事,這是身見。身見不破,見惑中的頭一項就沒破。
第二是「邊見」,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無;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一邊。上帝是聖者,凡夫是上帝製造出來的,有聖有凡,都落一邊。我們佛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這三者,是沒有差別的。佛是最平等的。《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
尚有「邪見」,不同於佛的見,就是邪見。執劣為勝,總名「見取見」。制定的一些戒律、修鍊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實,也都是錯誤的,這種執取非理戒禁的見,叫做「戒取見」。
以上有五種見惑,再有貪、瞋、癡、慢、疑五樣,都屬見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種見惑都斷了,才破見惑,得初果。把細的貪瞋癡慢,色界天、無色界天的都斷了,思惑才斷。見惑、思惑都斷了,是漏盡 (漏就是惑、疑惑)。得漏盡通,出生死,到方便有餘土,證阿羅漢。這才出生死,這是豎出。
你想難不難?咱們這些貪瞋癡,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說斷哪?生氣不生氣?一句不好聽的話,馬上就分別了。買東西,剛排到我這,沒有了,很遺憾,這就貪瞋癡啊。買東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師買東西壞的也就要,他說:「我不要,就會留給別人。」這就不是貪心了。
但是說一切處貪瞋癡都沒有了,很難做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是帶惑往生,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發了正願,你還念佛,求生淨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這個就是最勝方便。
底下彭居士說《華嚴》的念佛,更有殊勝之處。
【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亙十虛。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所有淨因。最為殊勝。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徧攝眾生。與此願王體合虛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講】要求生淨土,《華嚴》以外的這些經,或者有的說十念就往生,或者念一天至七日 (此《阿彌陀經》所說),或觀丈六、或觀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 (此《觀經》之法)。總之,都沒有出乎數量,十念、七日、丈六、多少由旬等。
「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亙十虛」,你這一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包括了。十方,東、南、西、北、四個角、和上、下,十方也都概括在裏面了。初發心時,你就這麼念,就是離開數量了、超乎數量了。這是一清淨的因。這個因最殊勝了。你的願和彌陀的四十八願,自然就相合了,就同虛空跟虛空相合一樣,沒有一點間隔,間開了、隔住了。
「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所以不需要等時間,也不需要你跑路,自然就往生了。
「還同本得」,往生之後,跟你本有的是一樣的。這一切佛的國土是依報,一切佛菩薩是正報,都是你自性所流出來的。所以,到極樂世界,證明了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本有的。
所以,要念囉,要念極樂世界。其他的佛土很難哪!我們初機心力怯弱,《大乘起信論》教我們求生極樂,都是依止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根據《華嚴》所說的心量去念佛,更殊勝。
實際,《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恰好是一部經。《華嚴》是大部、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是一體的,有詳有略。就廣而言,《華嚴》最廣。
【下文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
【講】這是《普賢行願品》所說,到了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被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四個菩薩,和無量無邊的等等大菩薩,所共圍繞。
【文殊普賢。不離此處而現彼方。隨眾生心。念念出現。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常轉此經。熾然無間。】
【講】又指出一個問題。文殊、普賢,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兩位大士,可是他們並沒有離開此處,(現在去五台之人,文殊還是有接有送,就是不易認識。可見文殊,不離此處。) 而顯現於彼方。不離咱們世界,而顯現於西方極樂世界。隨眾生的心,而就是在念念之間就出現了。因此,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常轉《華嚴經》,說此經,熾然說、無間說。熾然:如火放光。無間:沒有間斷、熾然無間。
【又此法門。非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故首文殊。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故次普賢。】
【講】大家要知道,雖然自己文化不很高,對於許多現代的科學,不大能懂,外文也不深,這都不是缺智慧,你只要能知道、能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這個法門,沒有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沒有妙智,連信都很難。沒有妙智來觀察,沒有方法去明心,明心見性,沒有方法來明自己心中本來就有的清淨之因。一切都是我心本具,「是心是佛」,心是佛就是淨因,你才作佛,作佛最後就是成佛。故文殊為首。
但是沒有大願,就不能去圓滿自心本有的果實,清淨的果。所以必須「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的德有了功效,性的德才顯現。所以第二個就是普賢,普賢十大願王,你要有大願。
【而觀音彌勒。一則次補彌勒。一則次補釋迦。二聖同會。以證樂邦華藏通一無二。而彌勒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此淨土之正因也。觀音以如幻聞熏無作妙力。徧入國土。成就菩提。此淨土之極果也。】
【講】還有觀音、彌勒。觀音就是極樂世界補佛位的,彌勒就是這個世界補佛位的,當來彌勒成佛,所以,有這二位。五位中,一位是阿彌陀佛,一位文殊,一位普賢;文殊大智,普賢大願。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補處,將來他補佛位。彌勒菩薩是咱們這世界補佛位的。這麼幾位,都在極樂聚會,以證明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無二,沒有分別。所以《淨修捷要》說:「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毘盧就是彌陀,華藏就是極樂。
彌勒作唯識觀,諦觀十方,都是唯識所顯現。此識心:阿賴耶識之本體,是圓明的,圓滿的、光明的,他證入圓成實性。所以,唯識講三自性:徧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此唯識的最基本概念。
三自性:一個是徧計執,因為你計較、執著而有此性。就好像一條麻繩,你看像一條蛇,凡夫都是這個境界。本來沒有蛇,而你看到蛇。如認出是麻繩就不害怕了,這叫依他起性。什麼叫圓成實性呢?這個繩,它的本體是麻。這繩是搓出來的,反著一搓,繩就沒了,所以,這個繩仍是一個虛幻顯現的像,其本體沒有別的,只是麻。你要認識麻,你就不認為它是繩,麻可以做成夏布,可以做成很多很多其他的東西,都是麻,更不會認為是蛇了。這就是三自性。
凡夫都在徧計執裏頭,修行好的人,就能進一步了,真正到了圓成實,那就成功了。現在講這一些,也就是給大家指明一切法界、一切依正、一切一切,皆是法身。都是「麻」呀!這譬喻,有很多很深的道理。圓成實性很難直接懂,但通過這個比方,人們容易懂。既然是麻,你還會害怕嗎?你看見什麼都認這是麻、這是麻、這是麻,你沒那麼多分別了。如果又是夏布、那又是麻繩、那又是麻線,起了分別,那都是可變化的,本體就是麻。
本體就是我們自心、我們的法身,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阿羅漢、一切凡聖,一切大地山河,種種國土,都是從這裏所流現的。凡夫一妄執,他就有愛、有憎、有取、有捨,六道輪迴,什麼苦惱都出來了,全身陷入徧計執裏頭去了。
彌勒講唯識,識心圓明,入了圓成實性,這是什麼呢?淨土的正因啦!我們也就是要瞭解這一切,以前講的東西就是如此,讓我們認識圓成實,原來本有的實相。所以五位裏面有彌勒,這是因啦!
觀音表果,由於修習,如幻聞熏,聞修三昧,「反聞聞自性」,後來就徹底把一切能所都滅了,空滅了,生滅都滅了,寂滅就現前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得二殊勝。於是乎種種的無畏,三十二應,現一切身來救度眾生,徧入一切國土,現高的、現低的、現鬼、現神、現佛都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者,則現何身而為說法 (應該以某種身來得度,我就現某種身來跟你說法),使得你願意跟他談啦。這就讓大家來成就菩提,這個是淨土的極果。就希望這樣,大家都成就如觀音大士,這樣的廣度眾生、妙用無邊。
《無量壽經》說:「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這給你肯定了。有急難恐怖,你就歸命觀世音菩薩,你好好念觀世音,你好好念觀世音菩薩的咒都可以,一心歸命這麼念,沒有不得到解脫的。急難恐怖給你解除了。所以,這個大士,十方一切處,任何處有人念,他隨處都救度,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所以,我們願意學,就學這個。我們為什麼要念觀音?不是因為菩薩老救我,保佑我,就滿足了。我們主要是要學觀世音菩薩,我們也能這樣去救度人。起碼我們現在,應當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助手。我常說咱們不要老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當個伸手派;觀世音菩薩,你給我財、給我個兒子、給我愛人、給我平安、給我什麼什麼。我就像個伸手派,老跟觀音菩薩要,賜給我點什麼,那怎麼對得起觀音。所以我們要當觀世音菩薩的助手。現在我們要念佛求往生,就是要實現我們充當觀世音菩薩助手的願望,以至於最後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這是真正求往生的目的。
【下文云。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講】《普賢行願品》說,往生的人自己見到,自己生在蓮花之中。這就是臨終景況,多劫的修行,現在大事了畢。我常說,咱們都是多生多劫修了,希望今生得到圓滿,不再拖下去,輪迴六道無有終了。咱們臨終時,自見坐在蓮中「蒙佛授記」 (這品位比較高,品位低那就花開的晚一點),佛在授記你決定成佛。從此可在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無窮無盡的時間裏,去利益眾生。你有智慧,又見了佛,又入了無生法忍,真正的開了智慧,到這個時候,才真正能做最究竟最徹底度生的工作。
現在我們也做功德,但難得很純。一件事情,為人籌劃解說,種種種種,就好像庸醫開藥方,病人吃了還有點副作用,有時候還留點後遺症,我們這就是不好的大夫,像我就是。真正見佛入了無生法忍,所開方子就是最好的方子,就沒有這些隱患。
所以,往生就是要見佛之後,有了智慧力,就可以隨眾生心而為利益,可以盡無量無量劫做這種事。這多偉大啊!「隨眾生心」,你不能勉強他,佛法從來不勉強,不是像外道教徒,一手拿著經,一手拿把劍,你信不信?不信,我宰了你。這是強迫式的,佛教從來不如此。觀機逗教,看你什麼根機,現種種身,來給你說法,讓你自己生起信解的心,來救度你。常常有人要做壞事的時候,出現佛菩薩現身,來阻止他,都是攝護你、救度你。或者心裏忽然間良心一現,這事不能做,這都是佛放光在救度你、攝受你。這樣不久你就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就能令佛剎極微塵數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發菩提心。
成佛之後度眾生,第一件事是什麼?怎麼度眾生?就是讓「眾生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是首要的。粗說就是一個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三個自然相融合為一的心。在慈悲願力之中有大智慧,在大智慧中流出了大慈悲大願力,要這樣的心。所以,《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忘了菩提心,你雖然是行善,還是做魔的事情。因為這個事情,對於眾生的覺悟,沒有什麼好處,只是暫時的得到一點甜頭而已。
所以,必須要以菩提心出發,菩提心就有大智慧的心,不妄,不著相。不然,你的心念之中,總是有個我啊!那麼,於是你的善行只是有量的,只是福德了。古時,梁武帝蓋了多少廟,度了多少僧,自己以為功德很大。見了達摩,他就問:「我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你沒有功德。」他就吃不消了。因為他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好事,修了這麼多廟,度了這麼多出家人,是個大功德。因為他有這一念之後,所以達摩就直指「你沒功德」,這都是福德。所以《金剛經》云:度無量眾生,實無一眾生而得滅度者。這就沒有執著了。
例如布施,應該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又一個比喻,用一個實例來說,就好明白了。我把這頂帽子,送給他了。什麼叫三輪體空呢?內,不見給帽子的我。外,不見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見帽子。但是我給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給他了。他得到好處。可是我一毫也沒有給他帽子給他好處之相,這叫三輪體空。離開外、內、中一切相,這就是般若。我們有時候做件好事,老惦記著,希望別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給誰什麼什麼好處,佛菩薩會給我什麼好報。這都把一個無量的東西成有量了。所以,發菩提心是首要的,這是本論之用。
至於宗呢?
本論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以上所講,法身報化身無量無邊,華藏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無量無邊的佛土莊嚴,都在這一個名字裏頭。所以說「華藏入名字」。我們念名字,不是只念幾個字,而是整個的華藏世界,依正的一切莊嚴、一切功德都在裏頭。所以持名就徧攝華藏依正一切功德。論云:「十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歷剎那,成佛已竟。」故云「持名入華藏」。
本論的用呢?
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所以論中,處處要發菩提心。本論讓你知道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要求生極樂。往生極樂是圓登四土。初一往生,假定不能上品生,是凡聖同居土,但四土也不像此處,國和國之間有國境線,不能越境,從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餘土,還要辦護照,沒有這個事。所以,「發菩提心,圓登四土」,就是這個論的作用。
勸大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往生極樂,圓登四土。有圓滿之見,你很快就可以從凡聖同居土,上升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到了極樂世界,悟入無生以後,到各個世界去教化眾生,教化他們發菩提心。這是共同的,不管你是誰,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得發菩提心。
底下才是「隨其根性,教化成熟」,才有區別對待,你是學密的、那是學禪的、那是學淨土的。但是不管你學什麼,你先去發菩提心。有的還要從小乘過度。由於根器不同,所以相機教導他、度化他,讓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未來劫多的像海那麼多,時間就不可說了。「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沒有窮盡。所以,我們往生後也是如此,就做這樣偉大的事情。
【全部華嚴。于此結果。諸有智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輪迴無盡。嗚呼苦哉。】
【講】《華嚴經》就在這結果了。諸經之王,最後給你指一個歸路,就是同歸極樂。《華嚴》晉朝翻譯的是六十卷,唐朝翻譯的是《八十華嚴》,現在流行的是《八十一卷華嚴》。怎麼出了個一卷?《八十華嚴》翻譯好了以後,又進了一個《華嚴》,這個稱為《四十華嚴》,這經知道的人、見過的人都很少,因為沒有單印本。
大藏經裏有《四十華嚴》。夏師所印《三種寶典》(註:即《觀音寶典三種合刊》) 中的《觀自在菩薩章》,就是《四十華嚴》裏面的。《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裏面最末的一品,於是把這一品挪過來補在《八十華嚴》的後頭,到這才全。《四十華嚴》的末一品,補在《八十華嚴》之後,於是成為全經。《普賢行願品》來,這個經才圓滿。整個的《華嚴》的結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諸有智人」,一切有智慧的人,「決宜信入」,應當決定要相信、要入這個門。「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說,還有些事沒放下,或者有人說,等我退休嘛!或等什麼事辦完再說吧!一念因循,這一念就提不起來,這心就發不起來。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這輪迴六道就無窮無盡了。
這輪迴,過去很多人不相信輪迴,因為中國的學問裏頭,沒說過輪迴,其他的宗教,也沒有什麼宗教說過輪迴,這個很深。現在國外證明輪迴的書多起來了,外國人寫的。因為他們重視,做了大量調查,外國人就是認真,喜歡調查研究,他寫出書來,證明輪迴決定不虛。《淨土資糧》的初版、三版舉了兩個輪迴的例子。兩個故事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可是,一個在大西北,一個在大西南,一個孩子,兩套父母。《資糧》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西南的事。父母生下孩子之後,當這孩子會說話時,對父親母親說,你們不是我父母,我有父母。我的父親叫什麼,母親叫什麼,家在哪,我要找我的父母。他父母當然不理他。父母不管這事,他到大街上,碰到人就說:「求求你,你給我帶個信,我是他們的孩子,我在哪裏,叫什麼名字,我父親叫什麼。」他的前生父母並不太遠,信就送到了。聽得太多了,父母就研究,父親是黨員,說我做這事不太合適,是幹部,身分不合。但聽得太多了,不像是假的,就跟太太說,你跟妹妹去吧!兩人去了,介紹了身份,主人說:「歡迎,歡迎,你坐一坐,孩子在外頭,我把他叫回來。」孩子一回來,看到前生的媽媽,抱著媽媽腿就哭了。孩子,他認得媽媽,經過幾年,中年人老一點,差不了多少,還是認識。媽媽對於這個轉世的孩子,她一點印象沒有,認不出來。她還沒怎麼心動。這孩子哭了一會兒就站在旁邊,就叫:「媽,我就是春耕。」這一說,媽媽哭了,把孩子抱過來,春耕是她孩子的小名,於是相認了。前生的媽媽接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時候,叫孩子自己走,他就往前跑,跑到自己家,躺到自己床上。家人還要考驗他,把他前生的和兄弟姊妹的毛衣毛褲放在一起,叫他挑出哪些是前生自己的,他就挑出來了。他還說怎麼死,怎麼大家送葬,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誰怎麼樣,誰又怎麼樣。中間曾經來了一個大鬼來抓他,他非常害怕。那個時候,他不自覺的,念了「南無阿彌陀佛」,鬼就沒有了。父母解釋,我們可沒跟孩子說這個,他念阿彌陀佛,可能是從姥姥那聽來的。所以你看,因果的事,就是如此。
念佛往生,要是一念因循,實在可惜。這次美國和台灣來的淨空法師,也說了一件事情。一個老太太修行的很雜,這也搞一點,那也搞一點。有人就勸她:「你這麼雜不好,年歲也大了,你專門念佛吧!」她接受了這個意見,就專門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飯的時候,她還不出來,大家推門進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擺的是一份遺囑,兒孫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齊齊,寫好名字,擺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麼時候要走,利用晚上別人睡覺的時候縫好了。她從容、鎮定、樂觀、端坐,遺囑事前寫好了。就是三年功夫。所以,我們要專,不能太雜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東西,要兼扯外道的東西,連三皈依都不清淨。連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這個老太太接受了這個,三年,就這麼安詳走了。
所以,有智之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輪迴無盡,嗚呼!苦哉!可悲可痛。輪迴雖然是虛妄,就像你作惡夢一樣,作惡夢時,你非常害怕,非常緊張,就希望醒。雖然,我們入輪迴入地獄是個夢,沒醒的時候,你那個痛苦,你就體會那夢境吧,夢裏的緊張,那不是很逼真嘛!現在我們就是如夢,要醒這個夢,怎麼才能醒?念佛往生是最好的辦法。
在研究《華嚴念佛三昧論》開始的時候就說過,《華嚴》是經中之王,沒有比之更尊、更貴、更殊勝、更圓滿的了,所以,稱為經中之王。這部經裏講了很多三昧,三昧之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華嚴念佛三昧是王裏頭的王,極殊勝。主要的內容,已做了一個粗淺的匯報。
下面介紹問答。通過問答,可對內容有更深入一步的瞭解。
續… (八) 別申問答豁破群疑
‧‧‧
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經整理成文,共有二稿: (一) 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二) 北京余居士等錄。二稿作者,均發殊勝菩提之心,為續佛命脈,普濟群萌,不辭勞苦,不厭繁瑣,專誠筆錄,令人欽仰,特於篇末一併致謝。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並參證第二種,進行校訂修改。但此論精深廣博,講解校訂,兩俱匆匆。疏漏必多,錯誤難免,敬乞棒正。
~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三日 黃念祖 誌於北京蓮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