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 全文 ~ 清 ‧ 彭際清 著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 黃念祖 述
~ 黃念祖 講述
【或問。如上五門。為當從一門入。為是五門並入。】
【講】論上講了五種念佛,念法身是一、念報化身是二、念名字是三、念本師毘盧遮那是四、念阿彌陀佛是五。這五門是從一門入,還是五門一起入?我們怎麼入毘盧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淨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以大願力。于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
【講】問答又比前面的內容更深入一步。問答說:「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鈍。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這樣的人,能夠「了得自性彌陀」。
此「了」字意義很深,不是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了」是說能解決,真正能把這個問題徹底的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將信將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能徹底的「了」,就是徹底的「照」,這是頓悟。徹底的了解「自性彌陀」,彌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
所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六信,要信自 (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從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現。相信彌陀不是心外一個佛,就是自心的佛。你能信「唯心淨土」,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阿彌陀經》講黃金為地、寶池林樹、種種異鳥,這一切也都是自心。如果能夠這樣單提個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攝無不盡」,把後面的念報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攝在裏面沒有欠少,沒有餘剩。所以說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個:念法身,就全夠了。這個回答很直接。
對淨土宗來說,以上就是所謂的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證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淺,理一心就深。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難辦到。真能夠理念,其餘的就都包括在內了。
然而「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此二句話,出《首楞嚴經》。《首楞嚴經》中是四句。「理則頓悟。乘悟並消。」在理上 (在本體上) 就是頓然的領悟。證悟、頓悟,則疑情迷惑都消了。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燈一亮,黑暗馬上就消了。消的過程不需要一千年,這個就是頓法。這個比方非常好,理是如此。
事上,「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乾淨。頓法、漸法都是不可執著,這一個就反對那一個。實際上都是圓融的,頓中有漸、漸中也有頓。
事上,因為,溈仰宗的祖師溈山的話,雖然頓悟之後,見與佛齊,還有無始以來,曠劫的習氣,你得慢慢的消除,這就是事須漸除。
宗門還有個偈子:「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契念猶侵。」頓悟雖然見解同佛,跟佛一樣了,可是多生多劫以來習氣很深。打個比方,「風停波尚湧」,無名的風不颳了,可是水波還在那起伏。為什麼?有慣性。水有習慣,波已經在動了,沒有風還會有波,過一會才能停。這就說明了,雖然你契理,開悟了,還有習氣同雜念,「理契念猶侵」。所以,事要漸修。這四句話,說明上根利智,理上雖然可以頓悟,但是事上,還要漸漸去除曠劫以來的煩惱、習氣。
底下又引《華嚴》,《華嚴》告訴我們:「十住初心,即同諸佛。」這是《華嚴》最難懂的地方。修行成就四十二個位次,十住的初心,是剛開始的第一個位次,你要破無明,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二品無明,等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把這個破了,才成佛。
《華嚴》十住中的初住,是最初的,剛剛破無明。破一分無明,見了一分法身,是初住,「即同諸佛」。這是《華嚴》的道理。雖然四十二位次,在頭一個位次,後頭還有四十一個位次比他高,可是《華嚴經》說,他就跟佛一樣了。這就是非常難懂的地方。所以《華嚴》說「一位一切位」,證到了一個位,就可同一切的位。此處引證《楞嚴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觀音忽然得了二種殊勝。教下說這個境界是初住,頭一個位子,但是觀音能到他方世界,現作佛身給人說法。你看,這就是《華嚴》的道理,一位一切位。用我們的頭腦是很難理解的。
圓融之中,一切平等,而有差別;雖然有差別,一位一切位。所以,不落在有差別這一邊,也不落在無差別那一邊。我們眾生要是承認了無差別,那就都一樣了。要承認有差別,那就只有慢慢爬吧!有差別和無差別同時存在。這個道理在拙著《淨土資糧》裏面有個很好譬喻,很能幫助我們理解。今天時間緊了,不多說,大家可以翻一翻。
雖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五位是哪五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菩薩。到了等覺之後,在進一步就是佛,所以有五位。進修,從初住到十住,是一位,行、向、地同此。從住、行、向、地、等覺,不是沒有趣向,是向佛的位有所增進。這用我們眾生的頭腦就懂不了,他已經同於佛,他還要長、要進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有執著,只許那樣,不許這樣,就矛盾了。只許平等,不許有差別,這就矛盾。只許差別,不許平等,也就矛盾了。差別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別,就不矛盾了。
一個佛知見,一個眾生知見。我們要學佛,從恭敬開始,拜佛、上供等等,這是極初的開始,依教奉行才是真恭敬。最後,就是要把我們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就成功了。所以,沒有達到妙覺以前,妙覺就是佛了,不是沒有往上升的變化,所以「階次宛然」。每階都是十個,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個,等覺又一個,四十一品無明,還有一品無明,最後把這一品破了,就成佛了,「宛然」啦!
底下再引《華嚴》的話,「十地始終」,十地的菩薩從初地到十地,他一念時間之內,他所見的佛,有的只見多少百佛,有的只見多少千佛,乃至到了十地,見百千億那由他佛,百千個億的那由他佛。「那由他」即億,億在中國代表過不同的數,有的時候當十萬講,有的時候當百萬講,有的時候當千萬講,有的時候當萬萬講,目前這就當萬萬講。十地能見百千個億億佛,這個數字大得無邊了。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樣,要大得多。所見的佛土,也「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國土也有廣、有殊勝、有微妙、有不可思議種種的情形。見的佛越多的水平,所見的佛土越殊勝、越廣大。不一樣啊!所以初住,還不到初地,就同於佛了,初地到十地所見的境界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就是說,上根利智雖然有所悟,還要知道這裏頭很有差別。
【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甯 (古字,即今之寧字) 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圓。必待回向樂邦。親承授記,淨諸餘習,成滿願王。斯為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憶母。畢命為期。加以教觀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講】「此土行人」,咱們娑婆世界,咱們當前,中國、地球上的修行人,「縱能伏惑發悟」,縱然能夠把迷惑、無明的惑伏一伏,這不是破了無明。無明是一種惑。
三種迷惑,見惑思惑是第一種,塵沙惑是第二種,無明惑是第三種。縱然有人修行的好,參禪,上根利智,能把這個惑伏一伏,伏一伏惑能夠開悟,「發悟」就是開悟。縱然開悟,可是他沒有證到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在別教來說,真正證無生法忍,需要八地以上,那很不容易。所以,「花開見佛悟無生」,咱們都背的很熟,都會唱,但不知道「悟無生」有多深刻的意思。悟無生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旦悟入就是八地、九地的菩薩。
地球上的修行人,縱然有的人開悟了,開悟就極少啊!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現在恐怕一億裏頭也難得一個半個。中國十億人口,咱們中國能出十個開悟的人嗎?恐怕不容易!這不是很明顯了嘛!過去有幾位,都圓寂了。有的人自稱是開悟了,實際沒有。
沒有證到無生法忍,「寧逃後有」,這話很深刻。對於參禪,開悟已經很難了,開悟而沒證無生法忍,你怎麼逃得出後有啊!什麼叫「後有」?你死後還有。這個「有」是三界的有,還是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去受生,叫後有。真正證得阿羅漢,不受後有,他沒有「人我」了。
阿羅漢是小乘極果,是聖人,證有餘涅槃,確實涅槃了,他不受後有,不再輪迴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萬劫長壽,但是還要落空亡啊!八萬劫完了,還是要墮落。開悟的人,你沒有證無生法忍,你怎麼逃得了後有啊?沒有逃得了後有,那就跟沒開悟的人一樣,又輪迴了。一輪迴就不得了了。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難圓。」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論》講弱鳥纏枝,弱鳥只能在樹枝子旁邊飛,不能飛遠。小孩不能離開母親,所以,我們眾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夠亂跑、亂飛,鳥亂飛,結果飛不回來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嬰兒靠母,如弱鳥纏枝,不要亂飛。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論》指引的,阿彌陀佛有「勝方便」,上面已講,勝方便即依靠阿彌陀佛攝護行者,往生極樂,見佛聞法,「親承授記。淨諸餘習。」
阿彌陀佛給你授記,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給你清淨了。你發了大願,普賢十大願,大願之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是大願王,這兩個願是一樣的、同等的。你的願王就圓滿成就了,可以度一切眾生成佛,這才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從這一個門就超出了,就是勝妙的最莊嚴之路。唯此一事實,就是這一條路。這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窺向上」,仍是對禪宗說的。因為彭居士作論之時,禪宗極盛,禪宗看不起淨土。禪宗不光是在佛教裏頭居於一個統帥地位,就是儒家也無有不看禪門書籍的。當時一個人若不習禪,就覺得自己沒有水平,說話不文雅。若不懂禪,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不足。禪宗裏,你粗粗的看到一點向上的氣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還沒有斷。
讚《金剛經》的偈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斷疑生信」,頭一個就是要斷疑。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這是很粗的信。
真正信的話,要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國土,都是你自心所現的。你本人,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分別。大家信不信?若能信,也只是:「佛是這麼說的,我怎麼敢不信!」可是,心裏頭還有點:「這是怎麼回事?」這就叫疑,你沒有斷這疑。要斷疑,才是真信。所以,極細的纖疑,都永遠斷了。剛才講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於佛,這個你信不信呢?腦袋中仍有:「這怎麼回事?」那麼這疑情就仍存在。這就是「粗窺向上,未盡疑情。」
那麼怎麼辦呢?底下就指示道路:
上次說過,佛就是智慧。法相宗是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八識轉為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長自己智慧。念佛發願是感,發智成佛是應,感應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應道交,功無虛棄」,用的工夫,絕不白費。
「斯則全憑一念」,彭居士回答這問題了,就憑這一念,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便攝諸門」,就把以前的五種,都攝在裏頭了。不但攝這五種,六度萬行、一切持戒、一切禪定、一切祖師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攝盡,沒有遺漏。所以,我們要依這個教言。
淨空法師來,他談到國外的一個實例,一個老太太,她信佛多年,就是雜,這也學學,那也學學,後來有人就勸她說這樣不好,應專修一門,一門深入,專念阿彌陀佛。這老太太就改了,就專修淨土。改了之後,只是三年的時間。這一天,到了吃飯的時候,老太太不出來,推門進去 (國外老年人的房間不鎖門),一看老太太坐在床上。再一看,沒氣了。再一看,遺囑寫好了,在腿上。再一看,兒孫的孝服都做好了,寫了名字放在床上。事前她知道什麼時候往生,很從容鎮定,把這些事都辦好了。別人睡覺,她就縫這些孝服。吉祥往生,端坐而化,一共就三年。這是專一的好處。
底下引中國《陰符經》的話:「所貴絕利一原」。什麼叫「絕利一原」呢?《陰符》裏是這麼說的,《陰符》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著作,楊仁山老居士主張,是黃帝所著的。這是黃帝的作品,內容很深,楊仁山的意見:後人以為《陰符》是兵法的書,還有人以為是道教講丹學的書,那就是謬解。在中國古老文化裏頭,它是很深入的一部書。其文云:「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原,用師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聾子眼睛好,「絕利一原」,絕利 (專用) 於一個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師十倍」,就與打仗一樣,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當兵法體會。文中「用師」是譬喻,不是打仗。「絕利一原,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瞎子耳朵靈,所以古時候的音樂家故意把眼睛戮瞎,耳就靈了,什麼聲音差一點都可以辨別,高一點、低一點、快一點、慢一點,他都知道。聾子眼睛好,就是絕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樣,那一樣它就突出了。
你老分神,什麼也放不下,這個我也要修,那個我也要照顧,弄得很雜。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修得很不錯,專心修持幾十年,她可以隨意到天堂和幽冥去找人,她能預知許多未來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師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師父的咒語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棄,結果三皈依不清淨了,臨終情形不好。所以,我們不要搞得太雜,東一下、西一下。
「絕利一原。用師十倍。」專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晝夜」,就是相續。專一就顯出力量來了,而且你能繼續,什麼情形之下都能繼續,就等於萬倍的兵力了。夏老師常說:「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貴的絕利一原,再能持久,沒有不成功的。
「切忌回頭轉腦」,「回頭轉腦」見禪宗的公案 (註:回頭轉腦:馬大師見僧下堦,乃召曰:「大德。」僧回首。大師云:「從生至老,祇是者漢,回頭轉腦作什麼?」其僧言下領旨。《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時間不夠不說了。總之,不要徘徊觀望,這又出點什麼,那又出了什麼奇異功能。現在一個最出名的大氣功師,不說他的名字了,是上海開山的氣功師。後來得了前列腺發炎,小便不通,中毒,一天就死了。他修氣功,應當是通的,他怎麼不通呢?所以我們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搖搖晃晃,走走停停,而是要勇猛前進,一往直前,這就是所貴的絕利一原,所貴的專一持名。
【又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淨土諸經為導。而力主華嚴。據果論因。恐難合轍。】
【講】第二個問題,你要是提倡念佛,淨土宗有很多經。你幹什麼要主張《華嚴》呢?這合轍嗎?
【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敘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三輩往生。俱云發菩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縱修功德。還墮胎生。然則誠欲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回向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誦讀大乘方等經典。言大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第一。因果無差。有何紆曲。】
【講】淨土經中,《無量壽經》是第一經。《無量壽經》一上來,是序分諸大菩薩的聚會,序分中諸大菩薩怎麼樣呢?共同點呢?來的許許多多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會上,聽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這些大菩薩,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講《華嚴》沒錯。講《無量壽經》,來的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華嚴》講到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即是普賢大士之德,這不一致了嘛!這第一個論點。
第二,行人三輩往生,共同的條件,不管是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這麼兩句話,你要往生,這是必須的。三輩往生,不落邊地,都得發菩提心,都得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也可以稍微廣一點,蕅益大師勸參禪人說:你並不需要把你的參禪換成念佛,你只要把你功德回向淨土。所以我們可以把它擴大一點,參禪也可以,你持咒也可以,蕅益大師閉關,閉的是往生咒的關。但往生的正宗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又有一個比方。咱們考大學,你高中畢業考大學,這是最正宗的。所以,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等於高中畢業考大學。修其他,你持咒修密參禪念經,也都可以往生。這是什麼呢?這是同等學歷。沒有高中畢業,你有同等學歷,也可以報考,你也能考上。但是一個大學裏頭,班上問問,多少是高中畢業生,多少是同等學歷呢?當然是高中畢業生多。所以,大家要百分數多,那就是念佛,但是,不排除其他。有的人就絕對了,認為你不念佛就往生不了。一般是如此,你如果不上高中,你要具備高中生的同等學歷,難啦!你要辛苦,你要有智慧,你或者一邊工作,一邊還自修,還要無師自通。難,但不是不可以。
一個共同點,是發菩提心。所以,要智慧。菩提心初步得「大」智慧。這「大」,是絕對殊勝的意思,不是個兒大。「大」智慧、「大」願力、「大」慈悲,三者自然結合的心叫菩提心。所以,你需要智慧,要往生。
《無量壽經》彌勒和阿難都是當機,前半段是阿難當機,後頭是彌勒菩薩當機,當來的佛,下面一個佛就是彌勒菩薩,還是淨土法門、《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中釋尊對彌勒說:彌勒,你看到邊地沒有,怎麼其中的人不是蓮花化生?不能見佛?《無量壽經》裏說:他不了佛智,不了佛的不思議智,不了佛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這不了解,縱然修功德、念佛,還只是胎生,不是蓮花化生。這個胎生不是父母所生的意思,就是你生的是邊地,不是在九品蓮花池內出生,這叫胎生。不是真要需要個父母,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沒有世俗的這些事情。
所謂胎生者,只是不能見佛。所以,這麼來看的話,你要有這些智慧,不然怎麼了解?怎麼能發菩提心?所以我常說,念佛往生是易行道,是與別的法門相比,這個是最容易的,但是如果認為這個法門,就好像悠悠忽忽輕輕鬆鬆鬧著玩似的,就能往生,這就錯了,還是需要「翹勤發願」,「翹」是殷切堅貞,「勤」是勤奮不懈,還要讀誦大乘。
所以要登寶蓮花,登不退地,必須依文殊的智。文殊的智慧第一件事,前頭講過了,就是一行三昧,一心憶佛,專持名號。要有文殊的智慧,要有普賢的大願。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回向往生。所以,要往生,要依靠文殊,依靠普賢。那麼,《華嚴》不是正好嗎?《華嚴》的三聖,文殊、普賢就是左輔右弼,正當其教。《觀經》上品上生,一定要讀誦大乘。大乘方等經中誰是第一?《華嚴》是第一,《華嚴》是最尊、第一。因此,他就回答了弘揚淨土,為什麼引用《華嚴》。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云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攝。】
【講】「華嚴法界。密義重重。」《華嚴》講一真法界,後頭又講四法界等等 (清涼國師將之分為四法界),其中密義重重無盡。「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修多羅即經卷,以無量經典作為眷屬,一切經典都是《華嚴經》的眷屬。是這麼深奧,這麼廣大,你怎麼就用一個念佛法門就能包括《華嚴》無盡無邊深奧的內容?能普攝嗎?《華嚴》這麼廣大,這麼深奧,就能用一念佛法門包括無餘嗎?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門。乃能徧徹無邊法界。是故善財童子于普賢一毛孔中。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劫。念念周徧無邊剎海。此念佛人亦復如是。以一念本無量故。】
【講】答云,誠如你所說,《華嚴》教義很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但初入道的人,求成佛,定要有一個方便。粗淺的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要有一個辦法,這辦法是大家做得到的,好做的,才行啦!不然那麼廣大,從哪裏入呢?有一個方便門,入了這一個門,你就能透徹,進入到無邊的法界。
又引證《華嚴經》的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人在觀音菩薩旁畫一小孩 (現在承德的善財童子畫的是一老頭,最特別了。)「童子」,菩薩有時稱童子,如文殊師利童子。不要把他一定認為是個孩子,就表示其心是赤子之心,所以,稱為童子。善財童子在普賢菩薩一個毛孔裏頭,他走過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那麼多微塵的世界。這多麼廣大的世界啊,不可說不可說,多得不得了的佛剎,佛剎裏有微塵,像微塵那麼多的世界,都走過了,可是沒有出普賢菩薩一個毛孔 (以上表空間)。而且是盡未來劫 (表時間),念念周徧無邊剎海 (表空間)。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包括全部《華嚴經》。那麼多不可說微塵數的佛世界,那麼長久的多劫時間,不是在普賢菩薩一個毛孔裏頭都包括了嘛!這就是《華嚴》的特點。我們難懂就在這。我們是在錯覺之中,認為大的能包括小的,小的就不能包括大的。
《華嚴》是小的可以包括大的。多就包括一,十個手指頭包括每一個手指頭。要說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這腦子又不行了 (請問如何在手上畫出一個手指頭與其他部分的分界線,不能啊!掌上之指,彼此相連,是一整體。) 一裏頭有多,一小時有六十分,一分鐘有六十秒,一小時有多少秒,這好懂。一秒裏有多少小時、多少年,這又不好懂了。這一種只承認大的包括小的,長時間包括短時間,多包括一,正是咱們眾生的執著。在真實的本體之中,沒有這些。所以,在《華嚴經》中,一就可以包括多,一個芥子就包括須彌山,一彈指就包括多少劫。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為什麼頓教一彈指成佛?因為三大阿僧祇劫與一彈指平等平等。長短大小久暫一多等一切平等。
《華嚴》的「十玄」,非常難懂就在這。大家一時懂不了,不要緊,反正是先聽一聽。聽一聽也永為道種,因為這是佛的智慧。這念佛也如此,一個念佛法門就包括了《華嚴》無量無盡的法門。因為這一念本來就離開數量,不是任何數量所能局限的。
底下又引杜順的話。
【且杜順法界觀。特設三門。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徧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講】杜順是唐初高僧,他是華嚴宗第一代祖師。杜順著《法界觀》。當時,有一個人從杜順那裏到五台去參拜文殊。到了五台,看見一老人。老人說你來幹什麼?他說我到這來參拜文殊。老人說:你真傻,文殊在你那裏,你到這裏來找文殊幹什麼?他說,那誰是文殊?答:杜順和尚是文殊。那趕緊回去,回去晚了趕不上。說完,老人不見了。趕緊回去,杜順和尚已在前一天圓寂了。古時候,這種情況只有在大德最後時刻才顯露,一顯露就不住世了。不像現在有些人,盡說我是什麼、什麼的。這裏頭跟古德就不同了。
杜順和尚講了三項。
一個是真空門,真空門就是「簡妄情以顯理」,把咱們虛妄的情執都拋開,顯現出本體,理就是本體。破了妄,顯現出本體。這個是什麼法門呢?就是前頭講的念佛法身。念佛法身,那其餘的一切無非法身,分別的妄情便沒有了,唯一顯露的是法身。所以,禪宗有此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性的光明獨耀,「孤立無侶」,沒有什麼可以作伴。根與塵全脫了,就是離開妄情以顯理,就是念佛法身。你念到靈光獨耀,那就行了。第一個是真空門。
第二是理事無礙門。真空本體是如此,但是還有事,還要度眾生。度眾生,眾生在事相裏頭,就必須有佛的國土,有世界,有種種,來攝受他們才行嘛!理和事要彼此無礙啊,「融理事以顯用」,把理跟事融會在一起,以顯妙用。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有極樂世界,我們就得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進修,以至於成佛。這就是用,用裏頭就有事了,極樂世界就是事,所以念佛功德,念報身佛,念極樂世界。我們臨終所能見的阿彌陀佛的報身。程度高的人,臨終來接的是報身佛;程度低的人,來接的是化身佛;再程度低,就不能看見佛來接,是夢見佛來接,也是往生。
第三是周徧含容門,徧滿一切法界是「周」,徧一切處是「徧」,「含容」是互相含,互相容。佛殿內三個燈,這個燈也照,那個燈也照,這個燈的光徧滿大殿,每個燈也都如是。每一個光都徧滿大殿,光和光之間,這個燈的光包含那個燈的光,那個燈的光包含這個燈的光,互相含容。佛跟佛也都是如此,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就周徧含容了。
「攝事事以顯元」,一個事把一切的事都攝在裏頭了,以顯此本元 (本體)。這是什麼呢?即「念佛名字是」。念佛名字,這名字就是本元,就是法身,包含一切,周徧一切,無所不具。所以,念佛為什麼有那麼大功德?你若能接受《華嚴》這個道理,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這一句佛號裏頭,所以,你念這句佛,就是全法界。
咱們以什麼為宗?就是以「華嚴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華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名字裏頭,你持這名字,就入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你要相信持名入華藏,你先要理解,華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裏頭了。所以不要老在回頭轉腦,找找這,找找那;幹個什麼,單修某個法;幹那個事,又修那個法,忙不過來。
又舉一個例,當時浙江大旱,老百姓找蓮池大師,請求大師祈雨。蓮池大師說不會求雨,找別人吧!我沒有求雨的法。這些人只相信大師。大師說我就只會念佛,眾人說只要求雨就行。於是到田裏來念佛。拿著木魚,走在田埂上,一邊走,一邊念。走了一邊,傾盆大雨下來了。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裏頭。若是必須會個求雨法才能求雨;會個治病法才能治病;會個驅鬼法才能驅鬼,那就忙不完了。
【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
【講】清涼是唐代國師,他見到《普賢行願品》了,所以,到他這時《華嚴》才圓滿。杜順沒見到,只見《六十華嚴》。賢首見的是《八十華嚴》。 (所以《華嚴》稱賢首宗。) 等到清涼國師,他就見到全部了。
清涼把他著的疏,分為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見得人人肯做。是能做,不見得肯做。一心去念佛,不雜餘業,不雜其他的所有的別的事業,這就入了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見得有人肯把它做到,做到了之後,就是入事法界。
第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體,怎麼能證入本體,心也沒了,佛也沒了,就是靈光獨耀,一真獨脫,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體,就是法身。什麼都沒有了,正念的時候,念而離念,連念也都離了,可是離念時仍然在念,無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頭去了。這時候,沒什麼叫心,也沒什麼叫佛,也沒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這一句佛號,是明明朗朗,這就入了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種殊勝的大用,一齊都顯現了。《觀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這個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作佛」。前幾年,南方有個比丘尼,死後火化,天靈蓋不化,上有「心作心是」四字。修行人,真實修行,有很多殊勝的境界。
「是心是佛」,指我們本來是佛,「是心作佛」,指我們起心念佛,於是大的妙用就顯現了,這就理事無礙。心本來是理,念佛、度生這些作用是事,理事相融,圓融無礙。寂而常照,雖寂靜無動,可是在「照」;雖然在照,什麼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無所動,照而恒寂。無念,而一句佛號朗朗現前;念佛而一心無動,萬緣齊放,這是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就不好懂了。剛才說小的包括大的,短時間包括長的,重重無盡,相入相攝,無窮無盡。如兩鏡對照,這個鏡子照那個鏡子,那個鏡子照這個鏡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套一套,沒完沒了。你拿兩個鏡子相對照一下,試試看。
「非佛非心,神妙不測」正顯不可思議。不可思,頭腦沒有用了;不可議,舌頭也沒有用了。所以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前云「攝事事以顯元」,從事事無礙以顯本體,此神妙不測的法門,即是 ─ 念佛名字。
【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毘盧為導。以極樂為歸。既覲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講】所以一個法門,四種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全都可以入。因為事事無礙,所以你這一念的功德,包含無盡,一切具足。非心非佛,神妙不測,無所不攝。所以,這個經以毘盧為導,以極樂為歸。毘盧遮那是法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華嚴》講的毘盧遮那,就是釋迦牟尼的本身,也就是我們的本師。他指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本師沒有說你們都是我弟子,只能留在我的國土中。咱們的本師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導引。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回家了。遊子回家了,在外頭流浪,流浪漢苦極了,酸甜苦辣都吃夠了,這一會兒又到了母親眼前,母子又相會了,所以極樂是歸宿。
「既覲彌陀,不離華藏」,既生極樂見到彌陀,但根本並沒有離開華藏世界。因為極樂世界也如這個燈光,徧滿整個大殿,它並沒有局限在某一部份。極樂世界是徧滿法界,華藏世界也是徧滿法界,互含互攝,難思難議,不是眾生我們這種妄情所能推測的。
所以,這種情形下,「家珍具足」,你才知道家裏的寶貝都具足了;「力用無邊」,你可以分身到無量國土去度眾生,去演說妙法。到這時候,你說法才真正能給眾生真實之利。就像咱們所說的,往往有片面性、有誤解,有的時候,甚至於還含點毒素,說是說法,有的時候還不免放毒。若真正見阿彌陀佛,這時候,悟了無生法忍,你可以分身到塵剎,不是在一個大殿裏,可以到無量無邊的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給眾生真實之利。可見「不入此門,終非究竟。」不入到這個裏頭,總是不是究竟。
這就回答,為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把華藏的一切經卷的深奧意思都包括了。杜順和尚的三方面、清涼國師的四法界,念佛全攝,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不能全理解不要緊,只要知道結論就好,就是這一念,就這麼殊勝。家珍具足,如極貧苦的人忽然回到家裏,沒想到自己是大富長者,信都不敢信,想都不敢想的事,這時候,都成了你的了。這是譬喻,《法華》「家珍」的譬喻。
【又問。方山論謂他方淨土。是權非實。準今所論。如何會通。】
【講】方山就是棗柏,就是李通玄。李通玄是居士,佛法裏頭居士的成就很不低。李通玄他在五台要著《華嚴論》,找個地方,老虎替他背經包,給他找個地方,泉水就出來了,自然有兩個女侍者來招呼他,給他做飯洗衣。沒有燈光的時候,眼睛放光,來著《華嚴論》。又叫棗柏,李世民的本家,親屬。為什麼叫棗柏,因為對他很尊重,不說他名字。他一天就吃十個棗,柏樹餅,把柏樹葉壓一壓,就吃,吃的非常簡單。
方山著的《華嚴論》,說他方淨土,是權不是實。《法華》講二乘都是權教,都是化城。阿羅漢,不是究竟,是化出來一個城市,接引你,你還得前進要成佛。棗柏認為他方的淨土,都是權,也都是化城,不是究竟。問說:方山是這麼說,你現在論得這麼殊勝,怎麼去圓融會通?也就是說,彭際清的主張跟棗柏不一樣,跟後代很多大祖師也不一樣。原因如下: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餘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聖交參。或穢或淨。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餘土。若修圓教為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向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極樂。全具華藏故。】
【講】教下分四土。第一是常寂光土,佛所居的地方,徧于一切,佛的境界。第二是實報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第三是方便有餘土,是阿羅漢、辟支佛所居的國土。第四是凡聖同居土,凡也居在這,聖也居在這。同居土,凡聖交參,凡也有,聖也有。
同居土:有的國土是清淨土,有的國土是穢土,穢土就是污濁很髒的土。咱們這土就是同居穢土,丘陵、坑坎、垃圾、廁所;人心這麼惡,動不動就是殺,就搶劫,唯利是圖,這是穢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是淨土,不同在這。但都是凡聖同居。便利之處就在這,你雖是凡夫,你可以去。都是凡聖同居土,但是一個是污穢的,一個是清淨的。
咱們地球上的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所以,必須得專念,總要把心念集中到一件事情,「專念」,不能東也念一點、西也念一點,什麼也不熟,問題一來就全垮了。要做到,旁邊一個炸彈爆炸了,煙已經冒了,馬上就要響了,馬上就要死了,在這個時候,你這一句咒,或你一句佛號,能念出來,這要心裏面有,才能成功。若一害怕,我的天啊!我的媽啊!完了。
所以,要熟到這個程度,你不專一,怎麼能熟。危難來了,哎呀!我是念觀音菩薩好,還是念釋迦牟尼佛好,還是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吧!等你這一想,炸彈早就把你炸死,完了。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行,觀世音菩薩也行,釋迦牟尼佛也行。
但要養之於平日,才能用之於臨時。平日沒有這個鍛鍊,不是很熟,「不等想就來」,不到這個程度,到急的時候不管事。以專念的力量,修諸功德,回向西方。至於「惑業未斷」,還有很多惑業,仍是凡夫,就生同居土。所以,絕大多數,咱們現在往生的人是屬於這一類。已經很難得了。
欣厭之心要切,欣慕極樂世界,厭離娑婆世界。對於娑婆世界的種種,進一退九,退緣這麼多,願意早點離開,但不是永遠捨棄它,往生之後,還可以再回來度眾生。所以,念佛偈「九品菩薩為伴侶」,弘一大師和夏老師都改了一下,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不是在極樂世界跟一些菩薩作伴侶,不回來了,要趕緊回來,見了佛之後,馬上回到這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念念不忘眾生啊!欣厭的很切,「粗漏漸除」,漏就是惑。三惑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之中,見思惑是粗的。見思惑慢慢就除掉了,聞法也增進了,這種情況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超過凡聖同居土了。
如果你修圓教為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的願做自己的願,回向往生,你就能生實報莊嚴土,菩薩的地方。生實報莊嚴土,要破無明,破一分無明,分證一分法身,也就是分證一分常寂光土。
「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好多情況,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凡夫的境界,你認為一切還都是權 (權指權巧方便,不是真實),有這些分別的時候,就是住權乘者,於是一切都「權」了。你生到那裏,都也成「權」了。可是要明白自心實相的人,一切都「實」啊!也就是《法華》所說的阿羅漢是化城 (是權法),可是《法華》所說的化城,也沒有出自心以外,化城在哪?你不還是自心所現嗎?
既然都是自心所現,「一切無如心真實」,這是布袋和尚的話。 (咱們現在山門供彌勒菩薩,是一尊很胖的和尚,那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 這句話是布袋和尚的話,也就是彌勒菩薩的話,「一切無如心真實」。
總而言之,一提到唯心淨土,這就好像不真實了,其實,人不知道,沒有再比心更真實的。化城也不外于自心,都「實」了,所以,一實就一切實。這也是《華嚴》的道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都是超乎咱們的情見。像這個經的極樂世界完全具足《華嚴》的一切。試問怎麼能說淨土是權法?
【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于淨土一門。輒生分別。卻與經文互相乖刺。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法界。方為一乘中道了義。】
【講】在方山棗柏著論時,在唐初,(《行願品》到的時候是武則天時代,中間經過兩個皇帝。) 末卷沒來,所以,他所根據的不是全部的《華嚴》,於是跟其他經文就有衝突的地方。以他那麼高的智慧和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給他找路,但經不到全,他著的論還是不能圓滿。所以,要知道「聖言量」十分重要。
要知道,「從真起幻,即幻全真。」所以,《楞嚴》先是破妄顯真,後來就會妄歸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就好像波跟水似的,咱們起種種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麼呀?波的本體不就是水嗎?所以,到這個地方,幻跟真,從他們的本體來說,就不是兩件事了。有了波,波就有大波、小波,種種的波,但這都是幻相,本體都是真。到了本體上,生滅就離了,自他也不二。這個波和那個波,看起來是兩個波,這有一個波,那有一個波,不是兩個波嗎?其實,它一樣,都是水,它們同是一個體,相連著的。波和波不也都是相連一體的水嗎?北海,這一個波,那一個波,兩個不都是北海的水嗎?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無生;波滅,水亦無滅;所以就離生滅了。一念圓融之心,就徧滿法界,這才是一乘中道了義的教。
底下又解釋方山的功勞。
【且方山喫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詮判。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併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剋證。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剎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講】方山著論的功勞,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覺」,剛開始踏上第一個位子,就成佛了。就是《華嚴》的話,「一位一切位」。他著《華嚴論》要緊的就是講明這個問題 ─ 初住就成佛。教下這樣說就不容易。
初住,圓教初住是到什麼水平?見惑、思惑都盡了,塵沙惑開始也去掉一些,進入到圓住,疑雲破了,主要是無明破了,無生法忍開始證了,相當於別教的初地。天台宗判教,判為四教:藏、通、別、圓。別教是專講大乘的,別教的初地菩薩等於圓教的初住。
不要說成佛不成佛吧,就說到了圓教初住,或說別教初地吧,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的初住,就譬如一個普通老百姓突然上升皇帝寶座一樣。縱然你說我本來是佛,初住又有什麼?可是你要知道,你如沒有善巧方便,不能證得,你還就是你啊!所以,這個很不容易,達到圓教初住談何容易,你雖然有所理解,不能證到,還是落空。
何如《行願品》末後說,有深信心,念十大願王,你在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了,都是阿鞞跋致。從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這一下子,就不退轉了,就是阿鞞跋致。真是「至圓至頓」 !念佛法門是圓中最圓的,頓教中最頓的。有人批評我寫的東西,讚歎淨土宗太過了。其實,我都是根據古人說的,不但是圓教,圓教中最圓的,頓教中最頓的。你就看這個,一剎那就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不退轉了。
現在我們幸而遇到完經,有了《普賢行願品》補進去,《華嚴》就完整了,咱們能夠遇著了,「因緣非淺」,是很深的因緣。如衣服裏的寶珠都在,咱們都發現了,不必徒勞,枉受其他的辛苦。奉勸諸位高明之士,咱們都同心信受這個法門。
【又問。隋僧靈幹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須更覲彌陀。】
【講】修華嚴觀,生華嚴世界,何必要去極樂世界呢?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云。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靈幹所生。其為極樂淨土耶。其為餘方淨土耶。俱未可知。然則但覲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勅。自困多岐。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講】答曰,靈幹所生何處,未能肯定。然而,只要往生得見彌陀,就是直生華藏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前有善財」,《華嚴經》善財童子,普賢菩薩教他生極樂世界,前有善財這樣一個大德。「後有龍樹」,今天是龍樹菩薩聖誕,因緣很好,這裏提一下龍樹。龍樹菩薩是印度人,是中國佛教八宗的祖師。
中國佛教分十宗,有二宗是小乘,成實宗、具舍宗,此二宗為小乘,其餘的八宗都以龍樹菩薩為祖師,是最奇特的。他是禪宗的祖師,傳衣缽的。密教的祖師,唐密、東密都是修龍樹菩薩傳的法。他在印度打開一個鐵塔,進去親見金剛薩埵,金剛薩埵親自傳授他的法。今天是龍樹菩薩聖誕,大家很有緣。
龍樹菩薩往生,釋迦牟尼佛給他懸記,將來五百年後有個龍樹菩薩,往生極樂世界。可見這是一個千聖同行的軌轍。「不遵佛勅」,不遵佛的命令,自困於歧路之上,「是則名為可憐憫者」。佛這樣大慈悲剖心瀝血的教導,你不能相信,真是可憐憫的人。
底下又舉一例。
【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藏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讚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華周徧徧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暇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讚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歛念坐脫。極樂華嚴。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
【講】宋朝有個人臨終的時候告訴大家,「華嚴世界,洞徹湛明」,通達、乾淨、光明。「甚適我懷」,我心裏頭很喜歡,我要去了。最後,他讚彌陀。「無邊剎海海涵空」,無邊剎海,海就包括空。「海空全是蓮華宮」,全部都是蓮花宮殿。「蓮宮周徧徧空海」,每一個蓮花又徧滿虛空,徧滿一切海,重重無盡。「空海獨露彌陀容」,這麼多的空和海,單獨露出來的是阿彌陀佛的金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的。「難覓難拈水中月」,像水中的月亮拈得出來嗎?「絕非離句如是身」,咱們都在四句裏頭。四句是什麼?「是」是一句,「非」是一句,「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非」又是一句。就此四句,咱們總離不開這四句。要不就是「是」,是一句。你說「不是」,是一句。「也是也不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不是」又一句。總在這四句,你反正離不開這四句。這四句就是百非,一百種錯與這四句是一致的。所以,離開四句,離開百非,才正確。而阿彌陀佛身就是絕非離句。以前,在佛學院講課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問我,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有?答曰:「離四句的有。」跟這一致。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絕句離非。「如是感通如是說」,是依這樣的感通而這樣說,不是空理論。
「我與彌陀本不二」,我與彌陀本來不二。你看,修持到這個地步,信心就真正顯現出來了。我與阿彌陀佛本來不是兩個,由於「妄覺潛生忽成異」。由錯誤,產生一個妄覺,不知不覺怎麼就成異了,成了二了,就有迷有悟也就有輪迴了,真是冤枉!「從今掃盡空有塵」,現把空和有的塵垢都掃乾淨。「父子天然兩相值」,始覺合於本覺,父和子自然相會了,我和彌陀就不二了。
「誓修三福勤六念」。三福是《觀經》上的話,要修三福。三福是「一者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所以受戒必須持戒,不犯戒,這才是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誓修三福勤六念」,六念是什麼?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天要修十善。殺盜淫是身三,口四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三是貪瞋癡,這些都遠離,修十善才能升天,所以,升天也不簡單。「身口意業無瑕玷」,身口意三業沒有玷污的地方。「我今以此念彌陀」,我今天就是這樣來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我見不到彌陀,絕不罷休。說完此讚,隨大家念佛,念了幾百佛,念《觀經》念到上品上生,他就合眼閉口端坐往生。
這是宋朝道因和尚的事。所以,你看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到底是同是別啊!他要生到華藏,可是他見的談的都是彌陀。這就答覆了,「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有智慧的人,需要著眼啦!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完)
...
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經整理成文,共有二稿: (一) 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二) 北京余居士等錄。二稿作者,均發殊勝菩提之心,為續佛命脈,普濟群萌,不辭勞苦,不厭繁瑣,專誠筆錄,令人欽仰,特於篇末一併致謝。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並參證第二種,進行校訂修改。但此論精深廣博,講解校訂,兩俱匆匆。疏漏必多,錯誤難免,敬乞棒正。
~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廿三日 黃念祖 誌於北京蓮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