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少年或暮年,任何曾經或將要在感情路上有所困惑與折磨的你,都一定能夠從米契爾的《愛能長久嗎?》裡,得到深刻且啟發的回應。
千百年來人類的愛情經驗都骨感地告訴下一代,愛會隨時間淡化,彷彿曾經的激情在最好的情況下,皆轉變為家人般的平淡感情。
對愛情的哀悼裡,雖然不少人擁抱了平常家庭的歡樂,但內心深處也明瞭一些重要的東西消失了──
最初的「愛情」只剩下「情」(溫情,機械式的性,或只是一些責任與義務),卻不再「愛」(浪漫,熱情的性,某種用心的存在)!
《灰姑娘》般的童話,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經典電影《鐵達尼號》及今天各式韓劇等,都藉由撩撥及回應人們心底對浪漫花火的渴求,才會一再被傳頌。
但它們真正的成功秘訣,卻是巧妙地通過抹除愛情終究經不起時間的洗禮而消失的可能性 (讓結局停在王子公主從此幸福生活下去),並迴避思考「愛如何能夠不消失?」這惱人的問題 (主角已身患絕症或意外離世),才保留住「浪漫的愛定能長久」的想像與盼望。
過去人們用山盟海誓來為愛情護航,希望承諾能讓愛不消失,今天人們但求在約炮時不要暈船,自知招架不住愛情的叫囂便先讓它消音。
在諮商中我能看見,某些出軌行為其實是在討回關係裡早已消逝的愛。種種一切,不都是源自「浪漫愛 (已經/將會/終究) 消失」的真實恐懼?
愛情與性的關係既如此複雜,我試勾勒一個「愛情系譜學」,讓大家一步步領會史帝芬‧米契爾 (Stephen A. Mitchell) 所提出的關係取向精神分析愛情觀的核心:
佛洛伊德認為愛,是性本能昇華後或文明化的結果,「愛情」與「激情」彼此消長,他用此假設解釋夫妻間長久下來,逐漸對彼此失去激情與浪漫,卻對外遇、妓女、小王等性致勃勃的現象。
這種今天仍然常見的情感困惑,就如同佛洛伊德的其中一句名言:人們對所愛的沒有渴望,對渴望的卻沒有愛。
芮克 (Reik) 認同愛是文明的結晶,但愛並非從性本能昇華而來,愛是在「距離」(投射並把對象理想化) 與「價值」(對方是自我所渴望的更好版本的自己) 夾擊下的情感市場產物。
為了得到愛情,人得克服妒忌與敵意,並在粗糙的性本能滿足之外 (被迫) 學會柔情與尊重的態度。可以說:去愛,其潛意識目的是為了滿足「被愛的需要」。
佛洛姆 (Fromm) 同樣區分愛與性,認為性的狂歡常被用作消弭人與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疏離與孤獨,而愛往往不過是資本市場機制下的一場交易,「距離」催生去購買未擁有之人類商品之慾望,「價值」則是比較對象條件下被換算成最佳利益的選項。
若缺乏靈魂品質之愛,性與交易都只帶來虛假的合一。唯有通過學習並實踐「愛的藝術」,才可能達到理想的愛情,即保持「個人完整」之下的「二人合一」。換言之:愛,是一個完整的人的給予活動,為達成他「去愛的需要」。
寇胡特 (Kohut) 眼看前人的爭論,則從臨床角度詰問:人能夠沒有被愛經驗,靠意志就能學會去愛?人真的可能完整且獨立到只管給予愛,而不求回報?不太可能的!人無完人,我們終其一生都有著跟某位尤其能提供自戀滿足的重要他人,保持情感連結的需求。
從同理 (empathy) 的父母而來的被愛經驗,能教人內化穩定的自尊,感受到自己值得存在。當性本能能夠在關係中不帶羞恥地交流,激情與柔情自然相匯相合。為寇胡特而言:愛,是在被愛過的前提下,人能夠自信且有效地「接受愛」與「提供愛」。
米契爾眼中的愛情學問,可謂是上述系譜的複合式加乘。
芮克所說的情感市場 (內因) 與佛洛姆所說的資本市場 (外因) 並存:只強調「來電」與「自然而然」的愛情,是停留在過去浪漫主義所承諾的美好幻象之中,其實放棄了人的自主性;然而,單單用意志去經營愛情也是不可能的,因潛意識的底層力量永遠長存,也遠比意識努力強大。
愛情,是由一組從小到大,經由各種經驗組織起的人格、性格、行動、意志、信念、慾望、動機之意識與潛意識的「我」,跟另一位相異的「他」,二人之間相互作用下獨特的關係。
任何一方稍為變動,都會改變去愛及被愛的動態張力!具體來說,關係的樣貌會時刻隨著所處的環境、人生的階段與際遇的心境變化,而變化。
浪漫愛情,是我們在交往之初最為看重,於關係穩定之後最想留住,卻潛意識地最為恐懼且排斥的事物。為什麼?!
因為浪漫裡頭,有著無可避免但教人奮力避免的成份:不確定性、複雜性和脆弱性;如果浪漫一直在關係裡佔主導地位,人就會感受到自己的依賴、失望和攻擊。
與此同時,這代表我們得面對伴侶永遠是個充滿不確定性與脆弱性的複雜個體。他身上那未曾因承諾而熄滅的慾火,亦隨時會因著對你的失望,而愛上另一個吸引他的對象。
為此,許多人為了使愛情不變,在交往的第一天起就努力為關係「保鮮」,以為這樣就能一直保持「新鮮」,但他們無法理解的是:
♦️越是追求恆久,愛越無法恆久!
♦️本質上,愛情就是在二人的動態張力中恆動變化,我們又怎可能要求愛不變動呢?
♦️越是因恐懼而去控制愛情,愛情越早失去控制而讓恐懼成真。
♦️以為用保鮮膜能包裹「愛」情,保留的就只有愛「情」。
米契爾對浪漫愛情的真正貢獻,在於他用悖論的辯證,引導我們回到關係中的自己與彼此身上,持續思考「愛如何能夠不消失?」並作出動態的調整。該做多少?怎樣做?亦如他所言「這要視情況而定」!
雖然米契爾年僅 54 歲便因心臟衰竭而早逝,但這本由他太太 Margaret Black 導讀,貫穿二人情感生活與志業的《愛能長久嗎?》──這曾是我的枕邊愛書,十分推薦給大家──必成為他既面向大眾,又啟發臨床工作者的重要遺作。
❣️抽書步驟123 ❣️
感謝 三采文化 潛意識地知道這是我的枕邊書,找我當推薦人,還讓我有機會把這份愛送到讀者手上!不參加活動的讀者也請自由按讚分享,要抽書的請到我的臉書:
※活動期間:今天起至 2/27 (四) 晚上11:59 PM 截止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關係取向精神分析 (亦是我的專長之一) 的愛情觀!我將抽出 3位 幸運讀者,由 三采文化 免費贈送《愛能長久嗎?──擁抱愛情的不可預測,更有智慧地去愛》,結果將於2/28 (五) 晚上 10:00 PM 公佈。
※寄送限台灣。如得獎者因招領逾期被退件,不會補寄喔!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 及 Threads: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