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的問題,我們從一些比較常見的疑惑出發
稍早我接到不少同學的疑惑:
這些問題 10 年前本人也想過一輪 (年紀好像有點大),不過讀了幾年的大學才發覺,其實可還是可以給這些題目一個參考方向,然後我想學生應該多半不希望得到的只是家長的傳話筒答案,所以與其執著於表面上的問題,我會試著去想:
學生本質上是在問什麼?
因為現在的學制並不太鼓勵學生花很多時間探索課業以外的外務,即使現在的網路環境能讓現階段的高中生接觸大量的資訊,比方說滑滑 Threads 應該是挺容易取得情緒續價值滿滿的參照方向;那個人這裡先行備註個小建議:
當學生有需求的時候,我會傾向你去尋求專業的協助,是比較好的。
...
我的態度是覺得,學生可以試圖提出疑問:這樣想可不可以、那樣子想為什麼不行。
過來人想回答你的部分是:對,不好找。
讓我暫時套一下成大經濟畢業生 (2024) 的身分講這題;目前本人在職涯上遇到的困難與事實,包括:體力健康程度不佳,以及台南所在地稱的上平均水準的職業選擇不多;體力的問題以考生角度來說很好理解,我這邊就不多解釋。
我提到的「平均水準」指的是:經常性薪資與勞務量通常比例有明顯觀感上的不合理。
但我想分享的看法在於:盡量不要去著墨大環境的問題,因為這是實務上很稀罕的有人能夠一口氣推翻的議題,你反而能聚焦的點是:能不能接受取得大學文憑,但是職涯履歷有可能要重新洗白來過的心理準備。
就是說:有時候反而因為認知自己能改變的事務特別有限,你就更有勇氣跨出那一步。
我知道部分考生不愛聽,但本人偏妥協了:選校,大概率比較好。
我想先分享的是,其實教授通常在看考生的書審的時候,對於文字內提到的熱情、喜歡多半是感到嗤之以鼻,當然這不意味著他們會先入為主的討厭學生,而是教育現場就是沒有足夠大家探索自己的時間,選系反而很大概率在升學路上等於自斷後路。
重考後首重校名的原因在於:我有能力的這件事,不想多繞彎證明給別人看。
考生目前能感受到關於「瀏覽量」的現實,就是用戶願不願意多點那一下螢幕;那麼對於一份工作這麼多人來應徵「要不要多看你一眼」這件事,一旦取決於「刻板印象」和眼緣的幾秒鐘,足以讓你在校名的差距上先落後別人好幾個級距。
那麼,要花多久時間去賭大環境為理想而改變,其實就是比較驚人的時間尺度了。
個人真實的心聲是 ... 我可能會寧願頂著高中學歷先去工作,再思考要不要上大學。
可以很老實的告訴你,像我目前因為身體拖垮幾年,即使現在取得了文憑,但因為「實務經歷幾乎掛蛋」的情況下,糾結於面子的找工作實在是異常困難,這導致我覺得如果有些事情它並不優先講究學歷,單求一份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工作倒是無所謂。
不如用經歷堆疊經歷,而不是六年、十年後發現自己履歷還是一貧如洗,這相當衝擊。
換言之,像現在 (2025) 台灣的產業趨勢在科技、機械製造比較長紅情況下的科系,多半比較搭的上經濟與專長相符的順風車之外,其他的景氣燈都還滿不好看;關於這題我其實比較想給考生的訊息是:那麼如果會過得不好,你會想為自己做什麼打算?
這項投資報酬沒有穩贏,特別建議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過成只是在滿足別人對你的想像就來讀大學。
...
這次重撰的文章,重點主要是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我不太希望某些文字最後變成「誤導」的效果。
我是在想關於「做選擇」的這件事,外來的干擾因素實在是太多,我當然很想跟考生談論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但它有個相當致命的弱點是:不僅過於單行道、也甚少替自己的決定想好退路;所謂的做選擇並不是說在這個考制上一再的重來就好。
因為還有一種可能是:想清楚你的路不在這裡的時候,你會如何去應對這項挑戰。
那我想給你的答案跟補給是:人生還真的有在長,這個階段屬於你任何的經驗談,都請好好的感受、理解、享受、記得它,千萬不要讓它只是在你未來的 10 年,就只是唯一的里程碑,那麼這一次考試的結果與選擇,它才會在你的生活扎實的留下印記。
避免自己重蹈過去的行為模式做出一樣的選擇,就是一次很好的洗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