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期刊《柳葉刀》在2021年發布過一次研究成果,33歲以下人群的盡是風險和使用電子產品有關。長時間看手機,會導致近視的風險增加30%。而且每天使用電子設備時間超過2小時的學生,高度近視的風險更高。
國際組織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00年發起了一項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每三年,PISA對全球幾十個主要地區的15歲學生,做一次數學、閱讀和科學素養方面的測驗,最近一次公布成績是2022年的測驗。
PISA的結果顯示,全球學生的科學成績在2009年達到頂峰,閱讀成績在2012年達到頂峰,之後這些發達國家的整體成績表現就越來越差。PISA更進一步發現,每天在校使用電子設備少於一小時的學生,數學成績比每天使用設備五小時以上的學生高出50分,就算去除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個差距依然存在。
在日本東北大學的衰老醫學研究所,2018年對223名平均年齡11歲的小孩,做了為期三年的追蹤調查,通過腦部成像觀察手機對大腦的影響。結果發現,每天都上網的小孩,語言能力發展更慢,大腦發育也會減緩,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以及一些與語言和情緒有關的區域都會受影響。
針對手機及3C產品對人的危害,目前全世界的教育機構都在採取行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禁",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確也獲得了不錯的成效。
西班牙的兩個城市分別在2014和2015年實施了嚴禁手機進校園的政策,在禁令實施不到三年時間,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績都提高不少。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也做過一項類似的短期實驗,他們發現,在學校裡不用手機的學生,在精神健康方面的資訊次數更少,發生霸凌的情況更少,平均成績也更高。
英國心理學家還做過一檔紀錄片,他們讓一所學校的8年級學生挑戰21天完全禁用手機。這些孩子不用手機之後,首先睡眠變好了,平均入睡時間也比之前快了20分鐘,每晚多休息將近1小時,而且參與測驗的學生們反應心情變好了,那些與憂鬱相關的感受減少了17%,與焦慮相關的感受減少了18%。
不過也有人認為,學校的禁令根本沒用,原因是回到家庭後沒辦法繼續維持,甚至會有反撲的狀況。在今年2月初,《柳葉刀》期刊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研究者找了20所嚴格限制學生使用手機的中學和10所在使用手機上相對寬鬆的中學,同時調查了這30所共1200多名中學生的狀況。研究發現,這30所學校的學生在成績和心理健康上的水平都差不多,另外在睡眠、鍛鍊和課堂表現也沒有顯著的差異。其中有個數據讓人驚訝,那就是這30所學校的學生在校內外的手機總體使用時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這代表什麼?代表那些在學校受到相對嚴格控制的學生,回到家後還是會花大量時間在手機上,甚至會補償性的大量玩手機。這也凸顯了,除了學校的努力外,更關鍵的在於家庭時間外,父母是否一樣大量使用手機。如果叫孩子放下手機,自己卻放不下,那孩子也不會有好的影響。
在2024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婚姻與家庭期刊》發表過一項關於父母和孩子的研究,這研究調查了廣東省超過一萬名的3歲到6歲的學齡前孩童,有兩個關鍵發現。
一、孩子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孩子每天花在手機上的總時間就越少
二、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更有電子管理的意識。
這些父母會主動為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同時自己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機,會規畫使用的時間以及該做什麼,還有哪些不該做,不會讓小孩自由放飛。
深究本質,其實我們深究大人和孩子為什麼都容易不斷滑手機無法自拔,原因是手機幫我們打開了一扇隨時能進入虛擬世界的大門。我們不是沉迷於手機,而是沉迷於虛擬。這些3C產品剝奪了我們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什麼是真實體驗,指的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主動去應對和感受,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就像我們在走路,主動去感受腳和地面接觸的感受,或是吃東西的時候主動式感受食物的溫度、香氣和在舌頭上的觸覺。而現在人因為3C的快速視覺聽覺反饋,加上生活快速的節奏,慢慢失去了真實體驗,沒辦法活在當下。看電視邊滑手機、與人交談時同時回訊息、吃東西一邊看視頻等等,很多的生活往往都是已經都想不起來只做一件事是什麼感覺。久而久之我們變得容易分心、脾氣暴躁、對於事情的細節掌握能力也都會下降。
那到底該如何找回生活的真實體驗?
1.先意識到3C產品讓我們沉迷,有這個自覺很重要,過度使用或被動吸收會導致我們生活變得毫無意義。
2.就算短期不能放下太多的手機時間,可以把花費的時間都作用在增強真實的自己。這需要靠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渴望,我們也能調整使用3C的焦點,例如:刷短視頻改成看電子書或文章
3.逐步減少使用手機的次數,列如:吃飯的時候放下手機,專心和他人交談。在陪伴家人時不碰手機,專心的陪伴家人
4.多到大自然走走,多運動,接觸大自然和身體運動會帶給我們很多正向的反饋
以上也是我自己實踐很有效的方式,現在我每天都會花時間運動和打拳,在和家人吃飯時也會放下手機。3C產品的使用也因為要每天寫作,變成都是在閱讀和搜尋資料。當我們慢慢把焦點轉換在真實的體驗和真實的人,我們自己會放下手機這二元的樂趣,開始享受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