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時教與釋尊本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一代時教釋尊本懷(象山慶25.2.13) 

1.一代化前

  一代時教,「化前」教:聖道門(難行)-隨他

  釋尊本懷,「普化」教:淨土門(易行)-隨自

    淨土門觀點:釋尊於娑婆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1],乃為了最終導向「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普化;釋迦佛彌陀此遣彼喚,互為郢匠,令眾生乘托彌陀願力往/還迴向,惠以真實利。此意可見於《大經》五德現瑞,釋尊入彌陀三昧大寂定,光顏影暢,阿難承旨而讚云: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

    「佛佛相念」互為主伴,相即相入,而重重無盡,具德圓明。因此,釋尊示現說法一代」諸教,乃是正說(出世本懷/真實之教)彌陀淨土門「化前」教;五時八教乃為了念佛往生而鋪路。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慚愧釋迦大悲主,十方恆沙諸世尊;不捨慈悲巧方便,共讚彌陀弘誓門。

淨土門或乃「教內真傳」,另有「別意、別趣」,釋尊有鑑於無量無邊(末法)下品機,不堪(正/像)聖道教,故為彼輩別說念佛,導歸於淨土門;是故,一代一切經中,有二百七十多部曾讚歎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謂「諸教讚,多在彌陀」;化前教(聖道門)是難行道,下機不堪;念佛往生(淨土門)是易行道,諸機普攝。縱然已依聖道門(一代時教)親證真如,如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多發願往生極樂、親近彌陀,速成正覺。印光大師云:

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註腳。不但此,舉凡六根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淨土文字耶?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警策耶?廣說其可盡乎?言一言統攝,所謂「淨」。淨極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於《六即佛頌》研可知。一句,「信願行」。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願而證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書一】三

釋尊說法之終極旨歸,乃在「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前此後此之無量法門,可說是淨土一門前方便、化前序[2]。 

2.釋尊本懷

  釋尊出世說法之本懷何在?雖諸宗各有論,然就其歸宿,在淨土教;《法華》有本懷說,所謂「開、示、悟、入」佛知見;而淨土果地法,可說是本懷本懷,以其願力弘深,易行功高,三根普被,諸佛同宣;乃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乘了義、極圓極頓不可思議法門;故大藏教中,二百餘經宣說淨土、同聲指歸。

《楞嚴》「念佛圓通章」宣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法華》「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華嚴》以普賢十大願王,攝華藏海眾同歸西方。如是大乘經,不約而同的兼說淨土而導歸安養。如《無量壽經》所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利。

這是釋尊的「出世本懷文」,勸請大眾念佛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其「真實利」,即彌陀本願救度一切眾生往生成佛大利。所謂「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不取正覺」。華嚴、法華,雖亦真實法,一乘教,然而「深遠難到」,故獲其利少。彌陀本願,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至一念具足無上功德。故「普應群機、同得大利」法,唯在念佛,可說是本懷的極致。《無量壽經》又云:

當來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隨意願,皆可得度。

釋尊諸佛出世最終目,就是宣說彌陀救度,並將此法門永留世間。《法然上人全集》:

釋迦世尊捨無勝淨土而出此穢土,為欲說淨土教,勸誘眾生,令得生淨土。彌陀 如來捨此穢土而出彼淨土,為欲引導穢土眾生,令得生淨土。是諸佛攝取淨土、出興穢土本意。善導與尚(散善義)云:「釋迦斯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此乃此經大意

故知:釋迦本師為娑婆眾生所開顯至極教法,乃在彌陀弘願之平等救度,此即「往生成佛」無上真實的大利。白辨《無量壽經.集解》:

此釋尊出世本懷極唱,唯在淨教……,淨穢雖異,皆令穢土眾生往生淨土,為二尊隨自本懷;若約隨他,二尊同以萬行往生,總為本懷,故釋迦廣說諸行。而「第十九願」餘行來迎,為彌陀隨他本懷。二尊隨自/隨他雖異,皆令穢土下根往生淨土。

印光大師云: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弘誓。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本懷。(續編下.楹聯 / 釋迦)

既為釋迦弟子,當念釋迦牟尼佛,求生此土華藏世界。不知釋迦之教念阿彌陀佛者,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聖。此土華藏世界,惟破無明證法身大士能見;凡夫只見穢土,不見實報莊嚴,何可濫擬?況西方亦在華藏世界內。而《華嚴》會上,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汝何人斯,敢彼抗?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開蓮社。一倡百,無不率從。暢佛本懷,惟此法為最。自茲厥後,代有高人,續焰傳燈,光騰中外,迄至於今,宗風不墜。而天臺宗大師,賢首宗清涼國師,慈恩宗窺基法師,禪宗百丈禪師,律宗大智律師,莫不釋經著論,普勸修持。其事蹟具載於《淨土聖賢錄》。是知禪、教、律諸知識,悉隨華藏海會班,一致進行,求生極樂,況末法根機淺薄者乎(續編下.靈岩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竊聞淨土,乃究竟暢佛本懷。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略言,一言一句一偈一書,可以包括無餘。廣說,雖三藏十二部玄言,五宗諸祖師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有由來。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集》,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於《婆沙》,易行道,速出生死。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豈徒然哉?

始自阿含,以迄般若,莫不曲順根性,而為宣說。令其漸次增進,就路還家。佛本懷,秘而不宣。迨至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人天權小,皆是一乘。客作賤人,實長子。普授三根記,大暢出世本懷。最初華嚴,始終互映。可一大事因緣,全體咐囑,了無餘蘊矣。又以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斷惑證真,實乏其人。以故特開淨土一門,俾上中下根,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以漸證夫無量光壽。其深慈大悲,實屬至極無加矣。【序】五十 

 聖道之諸教,雖尊貴而殊勝,但難解難修難證;尤其極惡最下之凡愚,對此高妙之法,只能望洋興嘆、自慚形穢而繼續輪迴;這豈是諸佛大悲的本意?釋尊為此而別說「易行功高、普度速證」的信入之法,所謂「皆令穢土下根,往生淨土」。

    有人說,淨土教義,啟自《華嚴》。以《阿彌陀經》《華嚴經》,皆攝無量法門,皆名不可思議。實因大乘圓教,本不思議。故《法華經》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既不易解,故不易信,所以華嚴大法,凡夫小乘較不契應。《法華經》《阿彌陀經》,同為難信法,前者難行,後者易行,一豎出,一橫出。釋尊講經,始自《華嚴》,終於《法華》,皆是「界外」大法,「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而淨土之法,貫通其間,即淺即深,徹上徹下。《華嚴》《法華》之奧義,得淨土法乃大行於世,度盡一切眾生,大暢如來本懷。若無《華嚴》《法華》,不知佛法之高深;若無淨土經論,則不知佛法之廣大。淨土妙,在於即淺而深,以事顯理。《華嚴》為事事無礙法界,《法華》即世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意根淨;如子憶母,不離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事」凡愚能修,「理」如來秘藏;即下愚而成上智,轉煩惱以作菩提;就路還家,因病成藥。法門妙、如來之願,於此深切至極、無以復加。 

3.彌陀弘願

        白辨《無量壽經.集解》:

釋尊出世本意,顯於彌陀本願。彌陀大悲雖通攝十方,釋迦應化,偏在娑婆濁惡,是  故淨/穢相對,殷勤折伏「無信」族。

這是「二尊之教,互為郢匠」的說明,釋尊與彌陀所居所現之土,一穢(娑婆)一淨(極樂)、一通(廣攝)一別(偏化),本懷與本願,對照而相成,總為了引導眾生厭此欣彼,離苦得樂;若無彌陀的發願修行,成立淨土,眾生不得往生,若非釋尊的示現說法,導歸極樂,眾生豈知信向? 二佛的無私無礙,乃眾生之大福大利也。

從淨土三經中可詳知「彌陀弘願」的殊勝:法藏菩薩因地五劫思惟, 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莊嚴清淨,成立極樂世界,超發四十八願。總合諸佛之淨土與大願:「諸佛中,光明中極尊。」並廣開方便,拔度一切有情皆往生,乃至「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釋迦自說「執持名號,決定往生」,諸佛舒舌證讚,普勸念佛,如是同體大悲,淨土一門推極致,且「當來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隨意願,皆可得度。」釋迦一生說法雖多,因眾生根機不堪,隨時節因緣而逐一消失,唯淨土蒙佛加佑,久遠流傳,恒度眾生。 

彌陀淨土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同「通途」教義相繩。通途聖道門總括八萬四千法門,或化約為禪/教二門,統稱「諸行」;特別之淨土門乃依釋尊出世本懷而另說;此門此宗此法,偏為末法五濁 (罪苦常沒)凡夫平等救度,又兼攝三乘一切聖凡利鈍(聖道)機,以功德迴向、乘佛本願而同生安樂國。其始終關鍵在於「信」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無邊智慧無盡慈悲,以四十八願攝受十方眾生,同往涅槃淨土、同享無量光壽,而速成佛,度眾生。


4.一切經正宗分

      日.道隱法師《無量壽經甄解》:

別明此(無量壽)經教興……「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 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

1.開興世正說故者,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是以經家體知佛智所在,以佛一代八相化儀,寄明來會菩薩,而彰群經朝宗,偏在今典。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故《經》曰「如來以無蓋大悲」等。

所謂「由序」,如《法華文句》一:

     序者,……謂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發之由,由序也。回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

法華經入疏》:

以「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即名次序,即是通序。即從「如是我聞」至「退坐一面」,都名通序,通冠經首,故曰次序也。二由序者,即別序也,如從「爾時世尊」,訖此一品,名為別序。良以放光現瑞,別為起發之端,名為由序。三述序者,由光所照,見萬八千土,彌勒懷疑致問,文殊引古而答,為眾釋疑,作正說哢引,名為敘述序也。當知序之一字,具此三義。初次序名通,二三由述名別,然通者,則一切經初皆安「如是」等五事,證信佛經,對破外道「不如不是」之計,……二/三別序者,別明本經,不與餘經共,故引起正說之由,永異諸經。

《大乘本生心觀經.淺註》卷一:

序有三義:……六種成就,列於經初,作開章之首引,故為「次」序;如來入定,放光現瑞,為發起之端,是為「由」序;師子吼菩薩,覩光相警眾,說如來以慈悲出定,必說妙法,略述佛意,是為「述」序。

每部經有「序、正宗、流通」三分,「序」從於「正宗」,故名「次」,如置於經首的六成就。由序,如《妙法蓮華經》放光六瑞(說法、入定、雨花、地動、眾喜、放光),為本經發起之緣由;述序,問答釋疑,引出正說,乃正文(弄)之序(引)。由、,「次」是通序¸「由、述」是別序。《勝鬘經.義疏》:

普貫眾經,故名「通」序;遣書感佛,正為此經,非為餘經,故稱「別」序。

《觀經疏.序分義》: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次明「正宗」;為說 既周,欲以所說,傳持末代,歎勝勸學,後明「流通」。

一代時教,如《法華經》之性具、《華嚴》之緣起,乃是淨土教的序分,《無量壽經》才是正宗分。因為,《法華》、《華嚴》是釋尊出世說法的一代「始/終」之教,所謂此土修行證果的「聖道」門,對於娑婆五濁之世,起惑造惡之時,乃是難修亦難證,不契眾生的時代與根機;只能視為釋尊特為末法眾生而別說「至圓極頓,簡易直捷」之淨土教的興起之序。也就是「別為起發之端」、「引起正說之由」也,由一代時教(華嚴、法華)為由序,而帶入(淨土三經)正宗分,乃至於付囑(末法之後「獨留此經」)流通分。

[1] 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21日,後因觀機逗教,又再說《阿含經》12年,《方等經》8年,《般若經》22年,《法華經》《涅槃經》共8年,這是大會的宣講;對個人特別的教化無量次,感化無量人。

[2] 智隨法師<淨土宗暢佛本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4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Thumbnail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Thumbnail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Thumbnail
「世出世間,一切淨穢國土,真俗法門,配當無差。靡不具足。故云。一塵含法界。九世剎那分。」— 永明延壽大師 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
Thumbnail
「世出世間,一切淨穢國土,真俗法門,配當無差。靡不具足。故云。一塵含法界。九世剎那分。」— 永明延壽大師 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