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時代革命」的光:細讀陳慧《弟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一次聽說陳慧,是在台北書展的香港文學館。當時跟顧攤人閒聊,她誤以為我是香港人,霹靂啪啦推薦這位「教科書選文作者」的新作。如此家喻戶曉,以至於共同回憶的一部分,文化上的香港人當然要讀。

去(2024)年底參加座談,親身體驗陳慧老師的風采,覺得緣分到了,於是開始依序連續閱讀《拾香紀》、《焚香紀》、《弟弟》和最新作品《小暴力》。前文介紹《拾香紀》、《焚香紀》,以下介紹《弟弟》。


「我只想可樂能記住這樣的瞬間——稍縱即逝的金黃斜暉,他的快樂,阿草的笑聲,我的淚光;美好善良得就像王菲唱的〈人間〉——在他長大之後,在他黯淡的未來,但願這些碎片能在他的生活裡發出微小而獨特的光芒。」

這是魔幻時刻,是只可追憶的瞬間;我認為陳慧的作品《弟弟》就在凝練這些瞬間,像哈利波特的護法、像坂元裕二筆下的初戀護身符,提供「後時代革命港人」活下去的勇氣和理由。

去年參加一場關於時代革命的電影放映會,一廂情願地覺得「應該是導演反芻沉澱後的心得吧」,沒想到是紀錄片,看著「大暴力」又一次全景展現在眼前,心因性地感到喘不過氣、奪門而出。

好彩讀到《弟弟》。雖說身位不同——時代革命彼時陳慧在臺灣,但她盡量消化暴力,憋住那口氣,留下這本書。《弟弟》首先為我們保存「微小而獨特的光芒」,有光就有人;其次也是作者自身「歸檔」安放的方式,她借書中人物表露:「我要是無法冷靜複述這個黃昏,它在我的心靈將無處歸檔;它只能以最原始的模樣被記住。」

《弟弟》在時間軸上接續《拾香紀》——《弟弟》譚可樂生於香港移交的1997年,也是《拾香紀》連十香死去的一年。陳慧受訪時曾提到,連十香生活的、移交前的22年,是香港最好的22年;那麼接下來,譚可樂的生活是否就是一路下坡的深淵呢?

比起《拾香紀》的大家庭,《弟弟》的角色可說是人口簡單,主要就是敘事者姊姊譚可意,以及小她12歲的弟弟譚可樂。年齡差距懸殊,譚可意對待譚可樂,溫馨得洋溢奶香味。我喜歡姊姊寵愛弟弟的方式,「由衷寄望,他會因為我的緣故,享受到不是憑個人努力就能得到的。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才是我當他姊姊的意義⋯⋯」

這跟現代流行的個人功績主義完全相反,而是描繪出真正的愛的形狀——我愛你沒有條件,只因你是你;免談真本事,才是真幸福

而這種寵愛並不是溺愛。在我最喜歡的篇章〈愛的教育〉中,當姊弟倆談論愛情,「我們談論的是家庭、成長、關係、時間和金錢。」這些深刻的原因,才是愛情的根源和理由。姊姊如此提醒弟弟——也對讀者——說:

「電影、動畫和小說比我們的真實人生燦爛動人,因為他們全都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不要將你看見的當成你將要經歷的,別對二手經驗上癮,那無法取代你真實的經驗。雖然真實看上去如此乏味而強差人意,但就像樹木和野獸,真實是有機、無法預測、充滿危險的;真實之可貴就是如此無可比擬,可一不可再,不能複製。」

真實不一定美好,真實就是真實。

唯有面對真實,人才能做出選擇,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弟弟》的姊姊譚可意像在回應《焚香紀》幽靈十香的發問:

「妳可以看待這一切如燦爛煙花,一場如霧的夢;然後妳下定決心,將經歷過的貶抑看輕,與過去切斷。或,讓發生的種種,包括失望、挫折與痛,流入生命之中,成為骨與血,在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你或許能夠因此沉靜下來,默默持守,深耕細作。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妳清楚知道這並非誰加諸妳身上的威迫與意願,那是妳個人的選擇。」

而這種真實「在場」和前述「不在場」的身位有微妙的關係。書中有個讓我反覆思量的場景:

「媽媽和可樂搬家的那天,我(譚可意)沒去幫忙,我遠遠躲在大廈對街,看搬家公司的工人,將我們曾經的生活,快速拆件裝進貨車。等在貨車旁邊的可樂一臉茫然。我悄悄接通了視頻電話,我跟他說,我陪著你,然後就沒有再說話。貨車開走,我和可樂都沒掛線,可樂讓我看駛往新家的路線,我讓可樂看舊家街角。」

這樣的陪伴是真實的,漸行漸遠的熟悉轉角映襯著迎面而來的未知新生活;但這樣的陪伴也是隔著螢幕的,是物理的「不在場」,以及心理的「在場」

書裡有各種「後時代革命港人」的身影和心情,「可樂曾經對我說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偶然玩得忘形投入,放肆地笑,都會覺得好像虧負了誰」;「妳要這麼多錢幹什麼?我繼續大嚷,把整個香港買下來呀,到時我就可以把這裡還原成他最好的樣子」。

也來讀:這麼溫煦地活著是可以的嗎?讀香港作家梁莉姿獲獎作品《樹的憂鬱》


「後時代革命港人」更有掉進黑洞裡的。「大部分時間像給丟進黑洞裡,一直往下掉。開始的時候會很害怕,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就是一直往下掉,沒終點似的。」

後來兩姊弟的媽媽出現了,她的回應溫暖包容,「這是命運為他打開的門,這道門只能他自己一個穿過,其他人怎麼匍匐潛行都進不去。我不會失去他,他永遠在我心上。」

在小說裡,這是「產後憂鬱」黑洞倖存者的證言,也讓我想起《大河戀》裡那段動人的佈道:我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幫助所愛之人,「但就算不完全了解他們,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們。」

最後想岔開談一下《弟弟》裡的母親角色,從一個有「超能力」的媽媽——「她說一句話,就能一口氣打擊兩姊弟」——在酒店大堂飲下午茶時「忽然轉身」,變身成能相談人生大事、撫慰人心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告訴我們:

「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原本行不通的,就換過方法來處理吧,最重要的是,要攪清楚自己相信的是什麼、有些什麼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放棄。」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獻給「後時代革命港人」,我們一起記得那些稍縱即逝的金黃斜暉。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謝分享,讓我有機會認識這位作者與她的作品!這篇有好多文字都有種直擊內心的感覺,尤其關於真實與選擇...也想去找書來看看了!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3
嘿,今天不神隱 很棒耶,祝福您能從直接閱讀中獲得更多力量和共鳴!
Claydee的文字好美,香港啊……只能在照片裡追憶不敢再訪,想起來也是萬分遺憾。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0
Carrot ⍢ 胡蘿蔔 謝謝胡蘿蔔,心有戚戚焉QQ 想到大學時代常去拜訪的老師研究室裡,有張攝影作品是香港大會堂(?)窗外的小小樹,老師說現在樹都長大了,但她97之後就再也沒回去看過了⋯⋯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5/03/16
以前念書為了考試,我多是用理解與背誦的那邊腦,但後來慢慢發現許多精彩的故事似乎要用另一邊的腦袋來讀。😄 看Claydee的文章,我覺得像《弟弟》這樣的書能用家庭故事側寫出整個社會大時代,應該是屬於後者,很有溫度的作品吧。謝謝Claydee用文化上的香港人身分介紹格友好書,也希望香港有朝一日能恢復往日的燦爛。❤️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0
陽台觀察者 ❤️❤️
EC3-avatar-img
2025/03/12
金句:真實不一定好。但,真實就是真實。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4
EC3 對唷,記得您好像寫過圖像與文字思考的對照,我應該是非常慣用文字思考的人,最近有意識地在練習「詩意」一點🤭我是對部分事情鑽牛角尖,部分事情則是神經大條,不太協調,哈哈。
心18-avatar-img
2025/03/12
等在貨車旁邊的可樂一臉茫然。我悄悄接通了視頻電話,我跟他說,我陪著你,然後就沒有再說話。貨車開走,我和可樂都沒掛線,可樂讓我看駛往新家的路線,我讓可樂看舊家街角。」 —來自Claydee發佈於Claydee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c95589fd897800013a8fc8 心:「好美的愛,好有感覺的畫面,一種熟透過後的柑橘酸,苦中帶甜,明明嚥不下去……卻仍捨不得不吃…」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3
心18 「好美的愛,好有感覺的畫面,一種熟透過後的柑橘酸,苦中帶甜,明明嚥不下去……卻仍捨不得不吃…」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場景,但也不是很能說上來為什麼,您的這段話把那種畫面感和心裡的感受講得好好。收到這種留言都會覺得,幸好我有把這篇讀書心得寫出來,感動QQ
avatar-img
Claydee的沙龍
161會員
86內容數
禪是哲學,也是呼吸坐臥之間的生活方式,身心靈最放鬆的安身立命之道。《三不五時來點禪》這個專題,希望透過介紹並反思不同作者和讀物對禪的理解,綴以禪坐內觀的實際體驗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和體悟,並期待更多迴響與探索。一期一會、侘寂美學、正念冥想……禪的無與空蘊含著無限可能,讓我們一同來品味。
Clayd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本文探討由技入道的概念,並以潘家欣的《玩物誌》、鄭世朗《奶奶的夏威夷祭祀》、金宇澄《繁花》等作品為例,闡述藝術創作與自我修煉的關係。文章重點在於強調創作的誠實性、質地與風格的重要性,以及創作者應如何面對內心掙扎,並藉由長時間的技藝磨練來體悟生命的真諦。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探討由技入道的概念,並以潘家欣的《玩物誌》、鄭世朗《奶奶的夏威夷祭祀》、金宇澄《繁花》等作品為例,闡述藝術創作與自我修煉的關係。文章重點在於強調創作的誠實性、質地與風格的重要性,以及創作者應如何面對內心掙扎,並藉由長時間的技藝磨練來體悟生命的真諦。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分享參加由前職棒選手周思齊、棒球作家朱宥任及知名球評曾文誠參與的棒球講座活動心得。講座除了宣傳新書外,更深入探討周思齊的棒球哲學,包括其對「解讀比賽」、「與失敗共處」以及「心智鍛鍊」等面向的獨到見解。文中穿插許多周思齊的精彩語錄,並提及臺灣棒球近年來的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分享參加由前職棒選手周思齊、棒球作家朱宥任及知名球評曾文誠參與的棒球講座活動心得。講座除了宣傳新書外,更深入探討周思齊的棒球哲學,包括其對「解讀比賽」、「與失敗共處」以及「心智鍛鍊」等面向的獨到見解。文中穿插許多周思齊的精彩語錄,並提及臺灣棒球近年來的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4/14
臺灣電影《器子》試片觀後感,結合懸疑、警匪元素,以基隆特殊場景為特色,推薦給想看輕鬆又有看頭的觀眾。文章也提出劇情和結局的個人觀點,並提及觀影細節和體驗。
Thumbnail
2025/04/14
臺灣電影《器子》試片觀後感,結合懸疑、警匪元素,以基隆特殊場景為特色,推薦給想看輕鬆又有看頭的觀眾。文章也提出劇情和結局的個人觀點,並提及觀影細節和體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文青時代一種對世界的幻想及浪漫的成長過程。 聽了蔣勳一整集的podcast 記得最清楚的反而是「文青開始變得像是負面的句子」以及「特殊的靈魂有一些對話」
Thumbnail
文青時代一種對世界的幻想及浪漫的成長過程。 聽了蔣勳一整集的podcast 記得最清楚的反而是「文青開始變得像是負面的句子」以及「特殊的靈魂有一些對話」
Thumbnail
在對立與戰爭的局勢中,也有憐憫、共情、和愛的可能嗎?
Thumbnail
在對立與戰爭的局勢中,也有憐憫、共情、和愛的可能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