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以為自己在「溝通」,其實只是「暗示」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你在會議上拋出一句:「這件事應該不用我提醒吧?」但結果,該做的還是沒做,該改的還是沒改。
你明明覺得同事應該「主動點」,可對方卻像沒聽見一樣,照舊執行他的計畫。 你付出了很多,卻沒換來對應的感謝或回報,心裡開始浮現:「他怎麼一點都不懂我的心?」這時,你的內心戲可能是:「難道還要我明講嗎?」
但現實往往是:「對,真的要明講。」
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對方不願意,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你想要什麼。你以為自己在溝通,但其實只是偷偷「偷渡期待」,希望對方「自動領會」,結果卻是彼此都累,還誤會連連。

這種「隱形期待」的溝通誤區,我們稱之為 PACT 陷阱,也就是四種偷渡式的期待模式:
P – 投射式期待(Projection)
A – 討好式期待(Appeasement)
C – 控制式期待(Control)
T – 交易式期待(Transaction)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期待是怎麼潛入我們的日常溝通,而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它們帶來的職場困擾。
1️⃣ P – 投射式期待(Projection)|「如果是我,就會這樣做」
🔎 典型場景:
主管交代了一個新專案,阿杰心想:「如果是我當主管,應該會先跟大家討論細節再決定流程。」但他什麼都沒說,只是在會後悶悶不樂,覺得主管做事不夠民主。
幾天後,當主管要求修改內容時,他忍不住抱怨:「怎麼不早說?」
主管愣了一下:「這些點,當初會議上可以討論啊,你怎麼沒說?」
🔹 什麼是投射式期待?
投射式期待就是「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做」,然後假設對方也應該這樣做。但事實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經驗背景不同,你的「理所當然」,在別人眼裡可能根本不存在。
✅ 如何避免?
- 不要假設,直接確認。
- 例如:「這部分你有什麼想法?」而不是默默期待別人會照你的標準來做。
- 當有不同看法時,直接表達。
- 「我覺得可以這樣處理,你怎麼看?」這樣比事後抱怨更有效。
2️⃣ A – 討好式期待(Appeasement)|「我都為你付出了,為什麼你不回應?」
🔎 典型場景:
小莉每次開會都很積極幫忙整理會議記錄,幫同事補充發言,甚至連主管的 PPT 都默默修好。她以為:「這樣大家應該會更尊重我的意見吧?」
結果,她提出建議時,卻發現同事們並沒有特別重視她的意見。她開始感到不平衡:「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他們還是不重視我?」
🔹 什麼是討好式期待?
討好式期待就是「我先對你好,你應該也要對我好」。但問題是,對方可能根本沒意識到你在「討好」,更不知道你在期待回報。
✅ 如何避免?
- 你的付出,應該基於自己的意願,而不是交換條件。
- 你幫忙,是因為你願意,而不是希望對方「看見」你的努力。
- 當你期待某種回應時,直接說出來,而不是等對方「領悟」。
- 「我希望下次我的意見能被更多考慮,這對我很重要。」
3️⃣ C – 控制式期待(Control)|「這件事就該這樣做,怎麼還有人不懂?」
🔎 典型場景:
阿明負責一個新專案,他已經規劃好所有流程,想讓團隊按部就班執行。但沒想到,同事小美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做法,他頓時覺得不耐煩:「照我這樣做就對了,為什麼還要改?」
當小美解釋時,阿明不斷打斷:「我已經想過了,這樣比較快。」最後,團隊照他的方式做了,但氣氛變得有點僵硬。
🔹 什麼是控制式期待?
控制式期待就是「你應該照我的方式做,這才是對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過度控制只會讓對方產生反抗,甚至降低配合度。
✅ 如何避免?
- 從「應該」改成「我們來討論看看」。
- 「我們可以試試不同的方法,看看哪種更有效?」
- 放下絕對對錯,給對方空間。
- 「你的做法有沒有什麼優勢?我們可以比較看看。」
4️⃣ T – 交易式期待(Transaction)|「我幫你這麼多,該輪到你幫我了吧?」
🔎 典型場景:
阿威在團隊裡總是主動承擔額外的工作,幫同事分擔任務,覺得這樣以後別人也會回報他。
結果,當他某天請同事幫忙時,對方卻說:「這部分應該是你負責的吧?」
阿威氣得不行:「我幫過這麼多人,現在換我需要幫助,怎麼沒人願意?」
🔹 什麼是交易式期待?
交易式期待就是「我做了 A,你就該給我 B」,但人際關係不是精確的等價交換。當對方沒有照你想像的方式回應時,你就容易感到失望。
✅ 如何避免?
- 付出前先想清楚:這是自己願意的,還是想換回報?
- 當你需要幫助時,直接開口,而不是期待別人「自動」回應。
- 「這次我希望你能幫忙這部分,這對我很重要。」
- 「這次我希望你能幫忙這部分,這對我很重要。」
結語|透明溝通,別讓「偷渡期待」破壞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溝通,而是用錯了方式——我們說話,但沒有說清楚自己的期待。
與其希望對方「應該懂」,不如直接表達:「這是我的期待,你怎麼看?」透明的溝通,才能讓彼此真正理解,而不是在誤解與失望中不斷受傷。
下次,當你發現自己有期待時,問問自己:「我有明確說出來嗎?」 「對方真的有義務滿足這個期待嗎?」 當期待變透明,溝通才會真正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