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晚上,你打開外送 App,想點份晚餐犒賞自己,結果看了 20 分鐘,還是不知道要吃什麼。想看 Netflix 放鬆一下,卻在片單裡滑來滑去,最後什麼都沒看。又或者,在電商平台上選購新手機,對比了各種規格、評價,最後選不出來,乾脆不買了。

前言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無數的選擇包圍。然而,當選擇變得過多時,反而可能讓我們感到焦慮、猶豫不決,甚至深陷「選擇困難」的漩渦。心理學家發現,選擇困難往往來自於「完美主義」,總想找到最完美的選項。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優缺點,重點是選擇後是否適合自己。
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在《選擇的悖論》中指出,過多選擇會降低滿意度,甚至造成心理負擔。
那麼,我們該如何破解「選擇困難症」,減少壓力、提高決策效率呢?分享三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幫助你輕鬆做出選擇!
秘訣一:設立篩選標準,排列優先順序
例:買新手機
你準備換手機,看了各種評測,A 手機相機強、B 手機續航好、C 手機性價比高。你害怕買錯,生怕選到「次優解」,結果陷入無止境的比較,最後乾脆不買了。
📌 解決方法:選擇最重要的條件,設定優先順序
- 列出了三個不容忽視的條件:
1.預算
2.手機掉到地上不會碎的屏幕
3.不會讓我每個月付手機費像付房租一樣多
- 設定明確的優先順序可以讓你快速篩選掉那些根本不符合需求的選項,避免陷入「看了 50 部手機但最後空手而回」的悲劇。
秘訣二:限制選擇的範圍與數量
例:買衣服
你想買一件新衣服,發現自己把選擇範圍擴大到五個網站,最終結果是看了一小時的商品頁面,什麼都沒買。
📌 解決方法:縮小選擇範圍、限定選擇數量
- 將選擇範圍縮小,列如:「今天只看兩個網站,只選 3 件衣服」並設置計時器,讓自己強迫性決定,這樣可以避免你進入網絡購物的無限迴圈。
- 設定「選擇上限」並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讓自己更快速決定,不再被那麼多選擇淹沒。
秘訣三:時間限制與果斷決策
例:挑選餐廳
你正在挑選一間餐廳,手機來來回回滑了好幾家,卻遲遲無法決定,已經擱置 20 分鐘了。
📌 解決方法:限制時間,逼自己做決定
- 告訴自己:「好,10 分鐘內決定,10 分鐘後如果還沒選,我就去廚房自己煮!」
- 設定時間限制,可以避免陷入選擇的死循環,讓自己果斷地做出決策,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結語:做選擇,不讓選擇控制你
選擇本應是讓我們掌控人生的工具,但當選擇過多時,反而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與其被選擇拖累,不如學會簡化決策、信任自己的選擇,並接受「足夠好就好」的心態。
下一次當你面對選擇時,請記住: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勇敢選擇,然後全心投入,你的人生將會更加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