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法》:我們為何總想「加」,卻忽略了真正的「減」?
「為什麼道路越修越堵?」
這是一個我長年想不通的問題。從常識來看,路變多了,交通應該更順;但在許多城市,結果卻恰恰相反。直到我讀了《簡法》這本書,一切才突然清晰起來。
這不是一本簡單提倡「少即是多」的生活雞湯,而是基於嚴謹行為科學與系統論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天生偏好加法,並且系統性忽略減法。這不是你的錯,而是本能。但也正因如此,學會「做減法」才是我們改變生活與工作的真正突破口。🧠 減法,為什麼這麼難?
書中有個關鍵實驗:當一座用積木搭建的橋出現傾斜,多數大人會選擇「在低的一邊再加一塊」,而只有極少數人想到「把高的一邊拆一塊」。這種「優先選擇增加」的思考模式,被作者透過數據驗證為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是文章修改、樂譜調整、城市規劃,甚至連孩子的玩具設計都一樣。
原因呢?作者指出了三個:
- 沉沒成本心態:我們不願承認自己先前的投入是錯誤的。
- 失去比獲得更令人不安:減少,讓人直覺感到「虧了」。
- 宜家效應:自己加的,總覺得特別棒,不想動它。
但可怕的是,我們的社會與制度,長期以來也都建立在這種「加法至上」的邏輯裡。
🔁 加法為王,為何成了現代人的陷阱?
從杜魯門總統提倡「更多的食物、衣物、建材與機械」開始,加法的價值觀幾乎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旋律。
我們:
- 增加會議、報表、KPI,試圖「管得更好」;
- 加人、加資源、加流程,卻讓組織運作變得更慢;
- 買更多物品、學更多技巧,希望讓生活更好,卻反而更焦慮。
書中提到一個心理實驗:兩組人分別拿到40美元,一組買東西,一組花錢讓自己少做一件事(例如找人打掃、代接小孩)。結果顯示,後者的幸福感與滿意度明顯更高。這不是偶然,而是人類面對「減輕負擔」時,所感受到的真正釋放。
🔧 減法,其實能改變整個系統
最令人震撼的,是書中提出:在系統性問題中,減法的力量遠勝加法。
例如:
- 舊金山將一條雙層高速公路拆除,結果交通反而變順,周邊經濟復甦。
- 美國碼頭工人魯賓遜帶頭「不做一件事」──拒絕卸南非貨物,意外成為摧毀種族隔離制度的蝴蝶效應。
這些案例都指向一個事實:減少,才能讓潛藏的效率與創造力浮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管理學、系統科學、甚至雕塑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都強調:「移除不必要的,真實的形體就會顯現。」
🛠 四個實用的減法原則
想把「少」變成真正有價值的「多」,書中提供了以下四個簡單實踐:
- 先刪除,再改善:不要急著新增功能,先砍掉沒用的。
- 堅持讓「少」可見:讓減少的改變,能帶來具體成效。
- 重複利用被刪掉的:像甜甜圈中間那個洞,還能變成甜甜球。
- 激發心流的簡化:減法不只是節省,更是為了釋放快樂與創意。
🧭 寫在最後:做減法,不是放棄,而是選擇更清晰的方向
我們總以為改變世界要靠不斷努力、不斷增加。但有時候,真正的進步,不是添加,而是刪減。
《簡法》教我們的,不是做少一點,而是做更對的事。
所以,今天你有什麼可以「不做」的事嗎?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留言說說你最近想做的一個「減法決定」;也請分享給那些總是太忙、太累、但又停不下來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