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懂我的意思?」
「嗯……應該吧。」 這句話,往往是災難的開端。
上週開會,主管丟下一句話:「這週把草案弄好,我們下週審。」
小安點頭:「好。」 回到座位,他開始整理框架、拉資料,還特地加了幾頁延伸內容。 結果到了下週,主管卻說:「你做這麼多幹嘛?我只是要簡單草稿。」 小安無言,只能在心裡默默吶喊:「早說清楚啊!」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在職場上,花很多時間在「猜」對方的意思, 或者,在「拼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卻很少真正「好好聽見」彼此。
溝通不是猜測,不是辯論,
它應該是:
你說出來,我接得住;
我表達清楚,你也聽得懂;最後,我們交換出同一個方向。
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簡單卻超實用的心法,
我稱它為——READ ME。
READ ME 是什麼?
READ ME 就像一本「開啟信任感的使用說明書」,
每個字母,都是一個溝通小提醒:
- R:Receive(理解觀點)
- E:Express(清晰期待)
- A:Ask(透明訊息)
- D:Difference(看見差異)
- M:Mirror(回映確認)
- E:Exchange(交換共識)
每一個步驟,都讓「說話」從單向投球,變成雙向接力。

1️⃣ Receive|接得住,才不會打飛球
阿豪最怕開會時同事插話:「不是啦,你錯了!」
還沒講完,對方就急著打斷,想糾正、想說服。 但其實,最有溫度的對話,是「先放下自己的框架,接住對方的話」。
👉 練習說:
「你的想法是……對嗎?
我想再確認一下,有沒有理解錯。」
接得住,對方才會放心把話講完整,
不然,對話就像一直被打飛的球, 最後誰也不想再丟了。
2️⃣ Express|清楚說,不要留懸念
很多人習慣「暗示」或「丟線索」,
以為大家都心領神會,結果換來誤解一場。
小慧有次丟出一句:「盡快處理。」
同事以為是「三天內」, 她心裡卻是「今天下班前」。 最後趕不及,她只能氣噗噗:「怎麼會差這麼多?」
👉 練習說:
「我的期待是,今天下午五點前完成,
這樣我們才能順利銜接下一步。」
期待說清楚,是給別人地圖,
而不是讓別人在迷宮裡繞圈圈。
3️⃣ Ask|不懂就問,猜是最耗能的浪費
小哲最常在心裡糾結:
「問這問題會不會顯得我沒準備?」 於是他選擇不問,結果方向錯了, 最後還是被質疑:「怎麼不早確認?」
👉 練習說:
「這裡我有點不確定,
你方便幫我再說清楚嗎?」
問,是一種負責,
不問,才是真的冒險。
4️⃣ Difference|看見差異,才不會硬湊拼圖
你說「報告簡單就好」,
我以為「簡單」是兩頁, 你以為「簡單」是十頁摘要。
差異不講出來,
最後只能彼此在心裡默默翻白眼。
👉 練習說:
「你對『簡單』的定義是幾頁?
我的想法可能不太一樣,我們來對齊一下。」
差異是正常的,
講出來,才會變成協調的起點。
5️⃣ Mirror|幫對方照鏡子,是最好的確認
阿婷跟主管討論專案,
主管說了一大串,她點頭說懂了, 回到座位才發現,腦袋一片混亂。
👉 練習說:
「所以你的意思是……
第一點要先完成測試,第二點先不急,對嗎?」
回映對方的話,
不只是確認,也是一種尊重。 你在說:「我有認真聽, 而且,我想確保我們理解一致。」
6️⃣ Exchange|說完不是結束,而是要換一份「共識」
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確認行動與承諾。
👉 練習說:
「我們確定一下,
你負責初稿,我在週三前回饋, 有沒有需要調整?」
交換,不只是語言交換,
是「責任」與「承諾」的交握。 只有雙方都握得牢, 事情才會走得遠。
結語
溝通不是猜測,更不是說服,
它是「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的循環。
READ ME,
就像一個隱形橋梁, 讓話語從你的心,走進別人的心, 讓對話從單行道,變成來回順暢的雙向交流。
所以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辯解、想急著講自己的時候,
在心裡默念一下——READ ME。
- 先接住(Receive)
- 再說清(Express)
- 有疑就問(Ask)
- 看見不同(Difference)
- 幫對方照鏡(Mirror)
- 最後交換共識(Exchange)
一句話,說清楚,
一次溝通,彼此安心。這就是,信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