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想罵:你這樣是不是太驕傲了?怎樣,還挑聊天對象?請關閉本頁面,謝謝。
本文適合:
有沒有發現隨著年紀增長,你開始對「嗯嗯」「哈哈」「真的假的」這種聊天越來越無感?不是你變得難搞了,而是你更清楚什麼樣的對話讓你感到充實。
現實是很多對話變成了「你說、我聽」,然後話題就死掉,
你拋出想法,對方卻只是敷衍點頭或跳話題,久了真的會覺得:我到底在講給誰聽?
當一段對話變成你不停在努力維繫,而對方只是「被動接受」,其實是很消耗的。
你可能會開始擔心:
這種自我懷疑的循環,反而讓你越來越不敢深聊,最後乾脆選擇沉默。
但你心裡知道,你不是想支配對話,而是想要一場有來有往、雙向共鳴的對談。
很多時候,真正讓人感到充實的對話,不是聊八卦、不是問答,
而是彼此交換觀點、共同推進話題的過程。
你不是在「提問」,而是在邀請對方一起思考;
你不是在「演講」,而是在試圖建立一種連結。
但如果對方總是被動、冷場,甚至反應很淺,那就像你一直在拍球,對方卻從沒打回來——這不是聊天,是表演。
當然,這不代表他們是壞人,而是你們目前的溝通需求不對等。
如果你在追求的是高品質的交流,那就要接受:有些人只能聊淺的,沒辦法深聊。
你不用期待每個人都能跟你聊哲學、聊社會議題,
但你可以開始練習辨識——誰會給你回饋、誰會讓你更累。
真正適合你的人,是讓你感覺「聊天有加乘效果」的人,不是讓你一聊完就想躺平的人。
有些人會覺得:欸你這樣是不是太驕傲了?怎樣,還挑聊天對象?
但其實,你只是想要一段不需要時時刻刻演出的對話。
你也會傾聽、你也在乎共感、你不是為了炫耀。
只是你很清楚,當你開始需要「控制對話進行」,那就不再是自然的互動了。
你不是高傲,你也不是說教型人格,甚至,你自己就討厭說教。
你只是期待:當你丟出一個球的時候,有人會接住,然後再丟回來。
所以啊,別再為了避免尷尬去迎合所有對象,
把你的語言、觀點、熱情留給那些能夠理解、回應、延伸你想法的人。
你值得這樣的對話。 你值得這樣的理解。
——我是 R,這是我最近的聊天觀察,如果你也有類似經驗,歡迎留言聊聊,我們來創造一場真正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