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青春期的孩子不說事,父母該怎麼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的手怎麼了?」

晚上睡覺前,我看到女兒的手上貼著亂七八糟的透氣膠帶,像幅失敗的畫作。

「啊~就剛剛出去騎腳踏車跌倒。」她輕描淡寫地說。

「怎麼沒跟我說?傷得怎麼樣?有擦藥嗎?」我心疼地問。

「沒事啦~我有用白藥水清洗傷口,超痛的。」她避重就輕,語氣像在說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我愣了一下,原來她已經習慣自己處理這些事情了。我印象中,那個摔倒會哭著跑來找我的小女孩,什麼時候變成了這樣獨立又不愛麻煩我的樣子?

「我看看~」我還是忍不住要檢查。撕開透氣膠帶,擦傷的皮膚被磨掉一層,幾個紅紅的圓形傷口讓我皺起眉頭。

「這樣不行,我重新幫你上藥。」

「唉唷,好痛!」她忍不住喊出聲,我心裡卻有點矛盾。一方面心疼她受傷,一方面卻也有點安慰,至少,現在她還願意讓我照顧她。

「早知道就不讓你晚上出去騎腳踏車了,摔成這樣。」我忍不住碎念。

「唉唷~該摔得還是會摔 ,這樣一跌,壞運就過了,就沒事了啦!」她倒是挺樂觀的。

「你這想法哪來的啊?」我有點好奇。

「我同學跟我說的啊!就有陣子很倒楣,她說倒楣到極點最多就這樣,運勢過了就不會再倒楣了!」她一本正經地說。

我聽了忍不住笑出聲,這種解釋還真有趣。只是,這也讓我想到另一件事——她現在好像更願意相信同學的話,而不是我的?

其實這也不奇怪。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不想被大人約束,卻又需要同儕的認同。要是我剛才回應她:「這哪有科學根據!」她大概只會翻個白眼,覺得我很煩吧?

想到這裡,我決定不戳破她的說法,而是順著問:「那你覺得真的有這回事嗎?」

她想了想說:「不知道耶,不過摔了之後,好像真的比較沒那麼衰!」

「嗯,或許這就像人生吧,有時候總是會有些挫折,但撐過去就沒事了。」我笑著說。

她點點頭,然後突然補充:「不過,這次真的有比較衰啦!上次染頭髮都沒事,這次一跌就這麼慘!」

「哈哈,還記得你同學幫你染頭髮那時候嗎?你爸看了都傻眼。」我笑著說。

「對啊,他問我是要當彩虹戰士還是螢光棒!」她自己也笑了出來。

「但最後也沒怎樣嘛,你還不是開開心心去上學。」

「是啊,結果後來班上還有人問我要去哪裡染,覺得很酷!」她得意地說。

我望著她,心裡有點感慨。當時她執意要染頭髮,我還猶豫了很久,但後來想想,這並不是什麼關乎生命安全的事,就讓她自己去試了。現在的她,也比以前更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使跌倒了,也能自己處理傷口,甚至找到自己的「倒楣哲學」。

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是某個瞬間發生的。某一天,你發現她不再事事告訴你,不再第一時間跑來尋求幫助,但這並不代表她疏遠了你。她只是開始練習獨立,開始學習面對自己的選擇和後果。

我們能做的,不是急著抓回她的手,而是讓她知道,不管她選擇怎麼走,受傷時、困惑時,這裡始終有一雙手,願意輕輕接住她。

當孩子開始不再事事告訴父母時,該如何調整心態?

小時候,孩子跌倒會立刻哭著跑來找爸媽,尋求安慰與幫助。但進入青春期,他們可能會選擇自己處理,甚至覺得「沒必要」告訴父母,這對家長來說可能是個落差,甚至會有被「排除在外」的失落感。

這時候,家長可以轉變心態:

  • 接受孩子的成長:孩子不再報備每件事,不代表他不需要父母,而是他正在嘗試獨立。如果每次孩子選擇自己處理事情時,家長的反應是「為什麼不跟我說?」「你怎麼可以這樣?」那麼孩子可能會更不願分享。相反的,若能以開放的心態回應,例如「你自己處理了啊?不錯喔!有需要幫忙再跟我說。」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尊重,未來遇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事,才會更願意來找父母。
  • 維持關心但不干涉:可以用輕鬆的方式關心,例如:「你今天過得怎麼樣?」、「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而不是直接問:「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有沒有受傷?」讓孩子覺得交流是一種日常,而不是審問。
  • 創造信任感:孩子願意分享的前提是,他們知道父母不會動不動就生氣、指責或過度反應。例如,當孩子說自己跌倒時,家長的回應是「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還是「喔!那你怎麼處理的?」這會影響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會不會選擇告訴父母。

如何在孩子探索自己的同時,仍維持親子之間的信任感?

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想嘗試各種新鮮事,例如染頭髮、改穿不同風格的衣服、挑戰父母的規則……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尋找自我」的一部分。家長不一定要「贊同」,但可以「理解」。

如何讓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仍然願意和父母保持信任呢?

  • 分清楚「原則」與「選擇」
    染頭髮、穿破洞褲,這些影響的只是外表,而不是核心價值;但若是涉及安全問題,例如喝酒、飆車,就需要堅持原則。當父母願意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放手,孩子才會在真正需要指引時,願意聽從建議。
  • 不急著否定,多問「為什麼」
    當孩子提出想法時,與其馬上反對,不如先問:「你為什麼想這樣做?」有時候,孩子只是覺得有趣,或者單純想嘗試。如果家長能表現出理解,孩子會更願意坦誠表達,而不是偷偷去做。
  • 讓孩子承擔適當的後果
    有些事情,家長不用過度干涉,讓孩子自己體會結果。例如染了頭髮後,發現顏色和想像中不一樣,或者維護很麻煩,這樣的親身經歷,比父母千萬次的勸說更有效。
  • 保持溝通,不讓「界線」變成「對立」
    當孩子覺得「我做這件事=父母會反對」,那麼他們就會選擇隱瞞。但如果孩子知道「我可以和父母討論,他們不一定會同意,但願意聽我說」,那麼這種信任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不是「控制與反抗」,而是「尊重與陪伴」

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探索世界,而父母會在旁邊支持,但不會強行干涉,這樣才能建立長遠的親子信任。


raw-image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立格-avatar-img
4 天前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avatar-img
1
很好的個案,結語很實用👍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avatar-img
1
安立格 謝謝你的喜歡~感到開心~^^
1
青少年時期的孤單感,以及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隱性孤單,是本文探討的主題。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談到在學業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下,隱藏內心孤單的感受。並藉由《隱性孤單》一書,探討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強調父母陪伴與無條件的愛,對孩子建立自信與面對挑戰至關重要。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親子溝通中的挑戰,特別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反思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如何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想了解如何改善這種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愛,請繼續閱讀。
這篇文章討論了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2》後對於青少年情緒變化的體悟,並提到了父母在面對青少年的焦慮和情緒困擾時該如何理解和應對。通過電影的觀賞,作者認為可以讓父母更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進一步提高親子關係的安定度。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女兒與我一起觀賞了《排球少年》劇場版,經歷了劇情的起伏,感受到青春熱血的情感。這部動漫的劇情輕鬆有趣,同時展現了球員之間的信任合作,與對手競爭切磋成長的故事,讓女兒與我有共通的話題,拉近了親子關係。
穿戴美甲已經變得簡單又方便。擁有美麗的指甲可以讓我們更瞭解現在青少年流行的事物,也能創造話題討論,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放下一點父母高高在上的尊嚴,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是很值得的一件事。
青少年時期的孤單感,以及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隱性孤單,是本文探討的主題。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談到在學業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下,隱藏內心孤單的感受。並藉由《隱性孤單》一書,探討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強調父母陪伴與無條件的愛,對孩子建立自信與面對挑戰至關重要。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親子溝通中的挑戰,特別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反思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如何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想了解如何改善這種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愛,請繼續閱讀。
這篇文章討論了觀看電影《腦筋急轉彎2》後對於青少年情緒變化的體悟,並提到了父母在面對青少年的焦慮和情緒困擾時該如何理解和應對。通過電影的觀賞,作者認為可以讓父母更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進一步提高親子關係的安定度。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女兒與我一起觀賞了《排球少年》劇場版,經歷了劇情的起伏,感受到青春熱血的情感。這部動漫的劇情輕鬆有趣,同時展現了球員之間的信任合作,與對手競爭切磋成長的故事,讓女兒與我有共通的話題,拉近了親子關係。
穿戴美甲已經變得簡單又方便。擁有美麗的指甲可以讓我們更瞭解現在青少年流行的事物,也能創造話題討論,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放下一點父母高高在上的尊嚴,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是很值得的一件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常常發生許多衝突。父母應該陪伴自己先,不再以反射式憤怒的方式回應孩子,這樣孩子應對父母的方式也將有所不同。這些孩子已經遺忘的事,一直存在我們的心中,終有一天,都將變成我們與孩子間的養分。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01/03/2012 三件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對自己沒有保留。 在學校遇到了任何事,都要告訴父母。   最近有些狀況,讓我發現了其實孩子在學校有些事回來都沒有講。 直覺的想法,是孩子有所隱瞞。   但我却發現這只是想法上有落差的問題。 在我們認為重要的事,而孩子卻覺得沒什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常常發生許多衝突。父母應該陪伴自己先,不再以反射式憤怒的方式回應孩子,這樣孩子應對父母的方式也將有所不同。這些孩子已經遺忘的事,一直存在我們的心中,終有一天,都將變成我們與孩子間的養分。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01/03/2012 三件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對自己沒有保留。 在學校遇到了任何事,都要告訴父母。   最近有些狀況,讓我發現了其實孩子在學校有些事回來都沒有講。 直覺的想法,是孩子有所隱瞞。   但我却發現這只是想法上有落差的問題。 在我們認為重要的事,而孩子卻覺得沒什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