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怎麼了?」
晚上睡覺前,我看到女兒的手上貼著亂七八糟的透氣膠帶,像幅失敗的畫作。「啊~就剛剛出去騎腳踏車跌倒。」她輕描淡寫地說。「怎麼沒跟我說?傷得怎麼樣?有擦藥嗎?」我心疼地問。
「沒事啦~我有用白藥水清洗傷口,超痛的。」她避重就輕,語氣像在說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我愣了一下,原來她已經習慣自己處理這些事情了。我印象中,那個摔倒會哭著跑來找我的小女孩,什麼時候變成了這樣獨立又不愛麻煩我的樣子?
「我看看~」我還是忍不住要檢查。撕開透氣膠帶,擦傷的皮膚被磨掉一層,幾個紅紅的圓形傷口讓我皺起眉頭。
「這樣不行,我重新幫你上藥。」
「唉唷,好痛!」她忍不住喊出聲,我心裡卻有點矛盾。一方面心疼她受傷,一方面卻也有點安慰,至少,現在她還願意讓我照顧她。
「早知道就不讓你晚上出去騎腳踏車了,摔成這樣。」我忍不住碎念。
「唉唷~該摔得還是會摔 ,這樣一跌,壞運就過了,就沒事了啦!」她倒是挺樂觀的。
「你這想法哪來的啊?」我有點好奇。
「我同學跟我說的啊!就有陣子很倒楣,她說倒楣到極點最多就這樣,運勢過了就不會再倒楣了!」她一本正經地說。
我聽了忍不住笑出聲,這種解釋還真有趣。只是,這也讓我想到另一件事——她現在好像更願意相信同學的話,而不是我的?
其實這也不奇怪。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不想被大人約束,卻又需要同儕的認同。要是我剛才回應她:「這哪有科學根據!」她大概只會翻個白眼,覺得我很煩吧?
想到這裡,我決定不戳破她的說法,而是順著問:「那你覺得真的有這回事嗎?」
她想了想說:「不知道耶,不過摔了之後,好像真的比較沒那麼衰!」
「嗯,或許這就像人生吧,有時候總是會有些挫折,但撐過去就沒事了。」我笑著說。
她點點頭,然後突然補充:「不過,這次真的有比較衰啦!上次染頭髮都沒事,這次一跌就這麼慘!」
「哈哈,還記得你同學幫你染頭髮那時候嗎?你爸看了都傻眼。」我笑著說。
「對啊,他問我是要當彩虹戰士還是螢光棒!」她自己也笑了出來。
「但最後也沒怎樣嘛,你還不是開開心心去上學。」
「是啊,結果後來班上還有人問我要去哪裡染,覺得很酷!」她得意地說。
我望著她,心裡有點感慨。當時她執意要染頭髮,我還猶豫了很久,但後來想想,這並不是什麼關乎生命安全的事,就讓她自己去試了。現在的她,也比以前更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使跌倒了,也能自己處理傷口,甚至找到自己的「倒楣哲學」。
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是某個瞬間發生的。某一天,你發現她不再事事告訴你,不再第一時間跑來尋求幫助,但這並不代表她疏遠了你。她只是開始練習獨立,開始學習面對自己的選擇和後果。
我們能做的,不是急著抓回她的手,而是讓她知道,不管她選擇怎麼走,受傷時、困惑時,這裡始終有一雙手,願意輕輕接住她。
小時候,孩子跌倒會立刻哭著跑來找爸媽,尋求安慰與幫助。但進入青春期,他們可能會選擇自己處理,甚至覺得「沒必要」告訴父母,這對家長來說可能是個落差,甚至會有被「排除在外」的失落感。
這時候,家長可以轉變心態:
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想嘗試各種新鮮事,例如染頭髮、改穿不同風格的衣服、挑戰父母的規則……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尋找自我」的一部分。家長不一定要「贊同」,但可以「理解」。
如何讓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仍然願意和父母保持信任呢?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不是「控制與反抗」,而是「尊重與陪伴」。
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探索世界,而父母會在旁邊支持,但不會強行干涉,這樣才能建立長遠的親子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