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覺得,能做出一份完美的鴨胸或玉子燒,一定需要很強的技術,甚至是天賦。
畢竟,料理之所以難,不就是因為它需要經驗的累積,還有對食材的深刻理解嗎?
像是葉菜類容易軟爛,放的順序就很重要;如果想要保留脆口感,火候控制又是關鍵。
所以我一直認為,煮出一頓真正好吃的料理,沒有捷徑,只有技術的精進。
但這幾年服務高端客群的經驗,加上最近以 BOSCH 智能廚房的來賓身份參與展示活動,
真的顛覆了我的想法——
當小朋友都能用智能設備做出完美的玉子燒、甜點、餅乾的時候,
料理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我們真的還需要那麼多技術,才能煮出一頓好飯嗎?
還是說,料理的樂趣,本來就不該被技術門檻限制?
現在的我們,不像農業時代的人,需要煩惱吃不飽、吃不好。
但這一代,因為科技發展,習慣了外食,反而讓很多人不太會煮飯。
問題是,當你開始在意全家人的健康,或是有小孩後,真的還能放心一直外食嗎?
如果這時候,你完全不會煮飯,你會怎麼做?
你覺得「會煮飯」的意義,有可能隨著科技發展而轉變嗎?
還是說,我們真正捨不得放下的,其實是那種「花時間為所愛的人料理」的心意?
智能設備讓「不會煮飯」的人,能用最快、最省事的方式做出好吃的料理。
但這樣的料理,真的能取代傳統料理的價值嗎?
歡迎留言或分享你心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