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訊】世界稻米資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一篇介紹了台灣的稻米生產狀況,其實連我自己看了都有點驚訝,我們從以在來米為主食,到現在竟然年產在來米只有佔全部的0.7%!

這一篇,我們來看一下跟世界比起來,台灣稻米的生產狀況如何?

因為農糧署的資料比較齊全,所以我使用了農糧署的資料。我使用百分位數來呈現,因為我覺得講第幾名其實意義不大,因為生產稻米的國家數目可能會變動。這就像50個人的班上的第三名跟100個人的班上的第三名,意義可大不相同喔。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橘色的線表示單位面積產量(生產效率),藍色的線是總產量。可以看到,台灣稻米的生產效率始終都能維持在80百分位以上,但是總產量與世界各國相比是緩步下滑。

總產量百分位數下滑,但是生產效率並無太大變動,這可能意味著耕地面積的減少。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從上圖可以看到,台灣的總產量(藍線)下滑,的確與耕地面積(綠線)減少有關。兩條線呈現相同的趨勢。幸好,近十年來有回升。要知道糧食安全還是很重要的,我們是海島,不能老是想著要靠進口。

接著我們來看世界稻米產量最高的五大國。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世界稻米產量最高的五大國是:中國、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可以看到中國與印度真的是很接近呢。

至於生產效率最高的五大國,是哪五大國呢?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其實我感覺蠻意外的,稻米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竟然是塔吉克!其次是澳洲、烏拉圭、埃及、美國,產量最高的五大國,沒有一國生產效率夠高。

台灣的生產效率其實也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如果把台灣稻米的生產效率,與產量最高的五大國相比,也還不錯啦。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可以看到,跟世界產量最高的五大國比,我們只輸給中國。印度雖然產量高,但是從這個資料上看來,其實應該是耕地面積大的關係!

如果從收穫面積在世界各國的百分位數來比的話,其實變化極小: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但是,若從收穫面積來看,就很有趣了: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黃色)其實收穫面積並沒有太大的改變,2023年甚至還減少了;但是印度的收穫面積卻是一直在增加中!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可以看到,雖然中國與印度的稻米生產效率都有增加,但是中國進步得比印度要多。這也證實了我之前的想法,印度的產量大,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耕地面積擴大,而不是生產效率高。

但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其實很不經濟...

最後,我們來看看台灣這幾年怎麼樣?

作者:老葉

作者:老葉

台灣(綠色)這些年生產效率也進步得不錯,不過最近這20年輸給中國了...


avatar-img
165會員
515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見到微針技術應用於醫學檢測。 最近,科學家們更進一步,把微針技術應用到植物身上,幫助我們「即時讀心」植物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這種方法不需要傷害植物,還可以動態監控植物的狀況喔!超酷的!
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們的主食之一,而且在二戰以前,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食。 台灣人本來是吃秈稻(在來米)的,因為日本的影響,讓台灣人開始種稉稻(蓬萊米)! 要不要猜一下,台灣最大的稻米產地在哪裡呢?
因為上課需要,我去農業部抓了馬鈴薯的產量與面積,整理成圖表,需要的人可以參考,不過請註明作者喔。 把資料圖像化可以看到一些光看數字看不出來的東西,蠻有意思的。
當植物遭遇乾旱時,它用來運輸水分的導管內可能形成氣泡,也就是「氣栓(embolism)」,這會導致水柱斷裂,使導管功能喪失無法運輸水分。 但是,如果恢復水分的供給(一場及時雨),許多植物又會恢復生機...所以,植物的導管有辦法在氣栓形成後又自行修復嗎?
大家應該都聽過植物的根部有「卡氏帶」(Casparian strip)吧? 過去認為,卡氏帶可以管制水分流入維管束,2017年的研究也發現,不能形成卡氏帶的植物,在運輸養分上出現問題。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卡氏帶不但影響養分運輸,還影響根瘤形成! 來看看吧!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它有許多病害。其中,條鏽病是一種會在小麥葉片上形成黃色條狀病斑的病害,導致作物大幅減產。全球每年因條銹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40 至 50 億美元,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挑戰。 這麼可怕的病菌,但是我們對它如何致病仍不十分清楚,不過,最近有了突破!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見到微針技術應用於醫學檢測。 最近,科學家們更進一步,把微針技術應用到植物身上,幫助我們「即時讀心」植物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這種方法不需要傷害植物,還可以動態監控植物的狀況喔!超酷的!
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們的主食之一,而且在二戰以前,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食。 台灣人本來是吃秈稻(在來米)的,因為日本的影響,讓台灣人開始種稉稻(蓬萊米)! 要不要猜一下,台灣最大的稻米產地在哪裡呢?
因為上課需要,我去農業部抓了馬鈴薯的產量與面積,整理成圖表,需要的人可以參考,不過請註明作者喔。 把資料圖像化可以看到一些光看數字看不出來的東西,蠻有意思的。
當植物遭遇乾旱時,它用來運輸水分的導管內可能形成氣泡,也就是「氣栓(embolism)」,這會導致水柱斷裂,使導管功能喪失無法運輸水分。 但是,如果恢復水分的供給(一場及時雨),許多植物又會恢復生機...所以,植物的導管有辦法在氣栓形成後又自行修復嗎?
大家應該都聽過植物的根部有「卡氏帶」(Casparian strip)吧? 過去認為,卡氏帶可以管制水分流入維管束,2017年的研究也發現,不能形成卡氏帶的植物,在運輸養分上出現問題。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卡氏帶不但影響養分運輸,還影響根瘤形成! 來看看吧!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它有許多病害。其中,條鏽病是一種會在小麥葉片上形成黃色條狀病斑的病害,導致作物大幅減產。全球每年因條銹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40 至 50 億美元,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挑戰。 這麼可怕的病菌,但是我們對它如何致病仍不十分清楚,不過,最近有了突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EP.40 臺灣第一座蔗作移民的糖廠—花蓮糖廠(甜言蜜語話糖史)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ujjx5t7000501vj1vhke0di 花蓮地區新式糖業的奠基,始自明治32年(西元1899年)的賀田金三郎東臺灣開發計畫,然而其開發過程並非事事順利,究竟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端午節快到了,通常網路上又會來戰一下南北粽。 其實有南北粽可以戰是幸福的,以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人口數也不算特多,可以把米、麥、豆、肉、奶、菜、果這幾種主要食物來源,再加上調味料後無限排列組合,產生出多種美食,台灣人的血液裡似乎有著做料理這件事情的天分。就像德國人很會做手工藝、法國人很會做精品、日本人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幾年前,一位朋友因為有意代理的「合鴨米」,當時合鴨米還不普遍,很多人都不知道「合鴨米」是啥玩意,於是我們前往「合鴨米」的產地宜蘭的黎明農牧場一探究竟.....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EP.40 臺灣第一座蔗作移民的糖廠—花蓮糖廠(甜言蜜語話糖史)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ujjx5t7000501vj1vhke0di 花蓮地區新式糖業的奠基,始自明治32年(西元1899年)的賀田金三郎東臺灣開發計畫,然而其開發過程並非事事順利,究竟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端午節快到了,通常網路上又會來戰一下南北粽。 其實有南北粽可以戰是幸福的,以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人口數也不算特多,可以把米、麥、豆、肉、奶、菜、果這幾種主要食物來源,再加上調味料後無限排列組合,產生出多種美食,台灣人的血液裡似乎有著做料理這件事情的天分。就像德國人很會做手工藝、法國人很會做精品、日本人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幾年前,一位朋友因為有意代理的「合鴨米」,當時合鴨米還不普遍,很多人都不知道「合鴨米」是啥玩意,於是我們前往「合鴨米」的產地宜蘭的黎明農牧場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