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聊了「如何選對人、問對問題,判斷是否適合團隊」,

但人選選進來後,其實主管的工作才正式開始。
新人加入團隊的前 30 天,是決定他去留與戰力發展的關鍵期。
你怎麼迎接與陪跑,會深深影響他未來的表現與融入程度。
1. 新人不是自動融入,主管要設計「融入動線」
有些主管會想:「都大人了,他會自己適應吧?」
事實上,新人剛進來時是最容易迷路、最怕犯錯、最不好意思開口問問題的時候。
✅ 所以主管不能放生,而要「設計」新人的融入旅程。
我習慣做兩件事:
• 為每位新人指派一位適合的導師(mentor):
這位導師的任務是陪伴新人熟悉流程、解答疑問,也幫忙觀察他的適應情況與狀態。
• 請新人更新最新版的「新人指引文件」:
文件由上一位新人留下,新進成員更新補充。這不只幫助下一位,也幫助他自己重新消化。
📌 這兩個設計,讓新人成為團隊的一份子,不是外來者。
2. 第一天不是給電腦,而是給文化與節奏
很多公司新人第一天行程只有:領筆電、看文件、裝環境。
但新人真正需要的是:
✅ 團隊的文化是什麼?做事風格怎麼樣?
✅ 誰管什麼?有事要找誰?
✅ 自己的角色是什麼?第一個目標是什麼?
📌 所以我會這樣安排:
1️⃣ 主管一對一對話:說明為何錄用他、期待是什麼、短期任務有哪些
2️⃣ 團隊歡迎會 or 午餐:破冰建立關係
3️⃣ 導師陪跑制:第一週 shadow 會議流程、帶入實際任務環節
3. 前 30 天規劃成「融入任務」+「貢獻任務」
新人從觀察到產出,需要設計節奏與期望值。我通常這樣安排:
新人前 30 天融入節奏建議:
第 1 週:
熟悉流程、閱讀文件、旁聽會議、跟著導師 shadow 學習
第 2 週:
開始參與支援型任務、處理小功能、小文件
第 3 週:
承擔一個完整任務,並完成簡報或團隊內分享
第 4 週:
檢視工作成果、回顧學習曲線、調整未來的期望與任務安排
📌 從「被照顧」過渡到「開始貢獻」,是團隊信任與責任感建立的開始。
4. 穩定的一對一對話,是新人成長的安全網
我會在前 3 週安排至少每週兩次 1-on-1,內容包括:
• 適應狀況與團隊互動
• 執行中遇到的卡關點
• 對任務的信心與理解程度
• 情緒狀態與對自己的期待
你可以這樣問:
• 「你這週最有收穫的是什麼?」
• 「有沒有什麼環節覺得不合理或想改進?」
• 「有沒有你很想問但還沒機會問的問題?」
📌 目標不是「控制進度」,而是「建立信任、陪伴適應」。
5. 把文化融入做事的方式,而不是喊口號
新人的價值觀是觀察來的,不是宣導出來的。
✅ 老鳥願不願意幫忙?
✅ 團隊怎麼開會與回饋?
✅ 有沒有主動鼓勵表達、容錯、試錯的空間?
📌 我會在導師制中強調:「不要只教怎麼做事,也要示範怎麼一起做事。」
結語:不是新人適不適應,而是主管有沒有給對環境
當新人在團隊中,感受到:
✅ 他是被期待的
✅ 他知道怎麼貢獻
✅ 他有地方問問題、有空間犯錯
✅ 他感受到團隊的氣氛是正向與合作的
那麼這個人就會留下來,也會開始成長、貢獻。
明天來聊聊——如何透過 1-on-1,有效引導團隊成員的成長?
--- 一線主管生存包,與你一起成長,每天一點進步!
也歡迎來 airAI.tw 聊聊管理、AI 與數位轉型的現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