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不需要複雜,有時候一分鐘就能改變一整天。」—— 《一分鐘經理》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不太靠譜的動機,【習慣養成系列】動機不靠譜?那我們要靠什麼?這週我想接續上篇文章🔁,繼續聊聊「我們為什麼總是開始不了?」
別靠動機,靠設計也能讓好事發生。
你可能還記得那個經典的行為模型🔬:
B = M × A × P
行為 = 動機 × 能力 × 提示 —— 來自行為科學家 B.J. Fogg
這個公式的意思很簡單:你要做成一件事,光靠「想不想做」(也就是動機)不夠,還得有「能不能做」與「有沒有提示」。
那如果動機靠不住,我們該怎麼辦?
🧩 當動機不來,我們可以降低門檻
這陣子我在重看一本經典的領導書籍📘《一分鐘經理》,意外發現:
它其實就是在教我們怎麼設計簡單的行為模式,好讓團隊即使在沒什麼動力的時候,也能自動啟動行動模式。如果你是主管可以參考看看,如果你還不是主管,也可以用這個方法領導自己
領導不一定要靠熱血,有時候靠設計會更穩定。
🕐 一分鐘目標是什麼?
說穿了,它的核心只有一件事:
把事情變簡單,讓部屬與主管對焦目標,並且每天只花一分鐘檢查。
你可以請同仁這樣做:
- 將重要目標寫下來(控制在一到兩頁)
- 聚焦在 3~5 個「最關鍵任務」
- 和主管一同對焦內容🎯
- 每天花一分鐘反思:我今天做的事,有對齊目標嗎?
而且這段對焦,最好發生在工作一開始(例如週一早上),反思則可以在一天結束前的回顧時間。
🎯 為什麼它這麼容易做?
因為它不需要你累積大量動機才能啟動。
它的原則就像我們前面聊到的:讓行為本身變簡單、變明確,就不需要仰賴波動的意志力。
每天只要 60 秒,幫我們把事情拉回「目標軌道」上,就像每天上車前確認導航是不是還在路線上。
👥 一分鐘目標對團隊有什麼好處?
- 成員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知道為什麼要做
- 界定權責,避免「你做/我以為你會做」的模糊地帶
- 建立向上溝通機制,資訊得以回流而不是卡在最前線🗂️
- 釋放管理者的指揮權,讓成員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完成任務
- 領導者可以回到更大的目標與方向規劃上
- 最重要的:讓任務簡單✂️,而不是「寫一份大家都看不懂的複雜計畫」🙈
✨ 延伸技巧:一分鐘讚美
如果「一分鐘目標」是出發前的對焦,那「一分鐘讚美」就是行進中的加油打氣。
它的操作也非常簡單,甚至有點可愛地精準:
⏱️ 前半分鐘:
- 越快說越好(最好在事情發生後立即)
- 具體描述他做對了什麼
- 分享你當下的情緒:「你這樣做我真的很開心/很感動」
- 停頓一下,讓對方消化這份好感
⏱️ 後半分鐘:
- 鼓勵對方繼續保持
- 表達你對他的信心與支持
📌 例子:
剛剛你主持早會時開場講得很棒,特別是你提到💬「我們不是為了KPI而活」那段,我超有共鳴!(停頓一下),繼續保持,看到你持續在進步的感覺很棒。
🧠 為什麼一分鐘讚美也這麼有效?
因為它掌握了大腦學的黃金法則:
- ✅ 低門檻:不用等到每年績效考核的時候才回顧,才說讚美
- ✅ 高效果:即時的好感受越容易讓大腦把行為記住
- ✅ 高彈性:口頭說、寫便條、通訊軟體 傳一句都可以
人會記得讓自己「感覺良好」的行為,也更容易再次複製。
這比你一直糾正錯誤來得有效百倍,因為「感覺美好」才會讓人想繼續做得更好。
🧭 結語:一分鐘的力量,不只是快,而是剛剛好
我們常以為,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或一個團隊的氣氛,要靠一整套流程、大場面會議、或振奮人心的演講。但其實,有時候只需要一分鐘
一分鐘對焦、一分鐘讚美、一分鐘重啟方向感,就夠了。
如果你最近剛好在帶團隊🌱、推一個專案、或只是想讓自己的生活不再一團亂,不妨從這個「一分鐘」的行動開始做做看。

一分鐘的肯定,可能比你想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