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系列】用一分鐘經理的方法設計可持續行為

【習慣養成系列】用一分鐘經理的方法設計可持續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領導不需要複雜,有時候一分鐘就能改變一整天。」—— 《一分鐘經理》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不太靠譜的動機,【習慣養成系列】動機不靠譜?那我們要靠什麼?

這週我想接續上篇文章🔁,繼續聊聊「我們為什麼總是開始不了?」

別靠動機,靠設計也能讓好事發生。

別靠動機,靠設計也能讓好事發生。

你可能還記得那個經典的行為模型🔬:

B = M × A × P

行為 = 動機 × 能力 × 提示 —— 來自行為科學家 B.J. Fogg

這個公式的意思很簡單:你要做成一件事,光靠「想不想做」(也就是動機)不夠,還得有「能不能做」與「有沒有提示」。

那如果動機靠不住,我們該怎麼辦?

🧩 當動機不來,我們可以降低門檻

這陣子我在重看一本經典的領導書籍📘《一分鐘經理》,意外發現:

它其實就是在教我們怎麼設計簡單的行為模式,好讓團隊即使在沒什麼動力的時候,也能自動啟動行動模式。如果你是主管可以參考看看,如果你還不是主管,也可以用這個方法領導自己

領導不一定要靠熱血,有時候靠設計會更穩定。


🕐 一分鐘目標是什麼?

說穿了,它的核心只有一件事:

把事情變簡單,讓部屬與主管對焦目標,並且每天只花一分鐘檢查。

你可以請同仁這樣做:

  • 將重要目標寫下來(控制在一到兩頁)
  • 聚焦在 3~5 個「最關鍵任務」
  • 和主管一同對焦內容🎯
  • 每天花一分鐘反思:我今天做的事,有對齊目標嗎?

而且這段對焦,最好發生在工作一開始(例如週一早上),反思則可以在一天結束前的回顧時間


🎯 為什麼它這麼容易做?

因為它不需要你累積大量動機才能啟動。

它的原則就像我們前面聊到的:讓行為本身變簡單、變明確,就不需要仰賴波動的意志力。

每天只要 60 秒,幫我們把事情拉回「目標軌道」上,就像每天上車前確認導航是不是還在路線上。

👥 一分鐘目標對團隊有什麼好處?

  1. 成員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知道為什麼要做
  2. 界定權責,避免「你做/我以為你會做」的模糊地帶
  3. 建立向上溝通機制,資訊得以回流而不是卡在最前線🗂️
  4. 釋放管理者的指揮權,讓成員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完成任務
  5. 領導者可以回到更大的目標與方向規劃上
  6. 最重要的:讓任務簡單✂️,而不是「寫一份大家都看不懂的複雜計畫」🙈

✨ 延伸技巧:一分鐘讚美

如果「一分鐘目標」是出發前的對焦,那「一分鐘讚美」就是行進中的加油打氣。

它的操作也非常簡單,甚至有點可愛地精準:

⏱️ 前半分鐘:

  • 越快說越好(最好在事情發生後立即)
  • 具體描述他做對了什麼
  • 分享你當下的情緒:「你這樣做我真的很開心/很感動」
  • 停頓一下,讓對方消化這份好感

⏱️ 後半分鐘:

  • 鼓勵對方繼續保持
  • 表達你對他的信心與支持

📌 例子

剛剛你主持早會時開場講得很棒,特別是你提到💬「我們不是為了KPI而活」那段,我超有共鳴!(停頓一下),繼續保持,看到你持續在進步的感覺很棒。


🧠 為什麼一分鐘讚美也這麼有效?

因為它掌握了大腦學的黃金法則:

  • ✅ 低門檻:不用等到每年績效考核的時候才回顧,才說讚美
  • ✅ 高效果:即時的好感受越容易讓大腦把行為記住
  • ✅ 高彈性:口頭說、寫便條、通訊軟體 傳一句都可以

人會記得讓自己「感覺良好」的行為,也更容易再次複製。

這比你一直糾正錯誤來得有效百倍,因為「感覺美好」才會讓人想繼續做得更好。


🧭 結語:一分鐘的力量,不只是快,而是剛剛好

我們常以為,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或一個團隊的氣氛,要靠一整套流程、大場面會議、或振奮人心的演講。但其實,有時候只需要一分鐘

一分鐘對焦、一分鐘讚美、一分鐘重啟方向感,就夠了。

如果你最近剛好在帶團隊🌱、推一個專案、或只是想讓自己的生活不再一團亂,不妨從這個「一分鐘」的行動開始做做看。

一分鐘的肯定,可能比你想得更有力量。

一分鐘的肯定,可能比你想得更有力量。


avatar-img
阿祥的誰來晚餐
71會員
44內容數
歡迎來到「阿祥的誰來晚餐」,這裡可以閱讀到我對世界的觀察和體驗,無論是從書籍中獲得的讀書心得、旅途中遇到的小店、最近看過的影片,還是社會時事等。每一個觀察與體驗,都是我對世界的反思,也希望能引發你的共鳴或討論,彼此激發更多的靈感與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祥的誰來晚餐 的其他內容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
這篇文章分享閱讀《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的心得,並以「絕對責任」的領導原則為核心,分享在團隊合作、向上管理等職場情境中的實踐經驗與反思。作者強調領導者應扛起責任,而非一味責怪團隊,並分享如何透過絕對責任,在工作中達成三贏局面,以及與團隊成員、上級主管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案例。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
這篇文章分享閱讀《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的心得,並以「絕對責任」的領導原則為核心,分享在團隊合作、向上管理等職場情境中的實踐經驗與反思。作者強調領導者應扛起責任,而非一味責怪團隊,並分享如何透過絕對責任,在工作中達成三贏局面,以及與團隊成員、上級主管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案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假如你也下定決心「出版一本書」,首要關心的事情就是「出版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 寫作新手和職業作家所需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將以「寫作新手」的過來人身份分享,假如你是「寫作新手」,完成一本書的出版,需要多久時間?
假如你也下定決心「出版一本書」,首要關心的事情就是「出版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 寫作新手和職業作家所需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將以「寫作新手」的過來人身份分享,假如你是「寫作新手」,完成一本書的出版,需要多久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