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領導不能學?從戰場到職場,這本書教我放下自尊、搞定任務

誰說領導不能學?從戰場到職場,這本書教我放下自尊、搞定任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陣子聽了🎧 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主持人介紹了一本書叫做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書名簡單俐落,由兩位退役海豹部隊軍官所著。他們創辦了「前線部隊」顧問公司,專精於領導力訓練,將在戰場上磨練出的領導原則,傳授給個人、團隊與企業。

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再次體會到:

真正關鍵的,不是發號施令的能力,而是在關鍵時刻扛得起局面的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看了一部戰爭電影🎥:作者在每章開頭附上伊拉克戰場的照片,先帶出當時的作戰經歷,再引導出該章的領導原則,非常有臨場感與說服力。⚔️

而這段時間,剛好工作上發生的幾件事,讓我對書中提到的幾個核心原則特別有感——有些道理,在戰場上學會,在職場中落實,才真正刻進心裡。寫這篇文章,除了記錄我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也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帶來的啟發——關於帶人、合作,還有在關鍵時刻如何扛起自己該扛的。

📖 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有興趣,歡迎繼續往下看👇👇👇,也期待和你交流想法!

帶人不靠權威,靠行動

帶人不靠權威,靠行動

📌絕對責任:打勝仗的必備心理武器

本書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領導原則,就是絕對責任

當團隊表現不如預期時,富有絕對責任的領導者不會馬上檢討或指責團隊,而是坦然面對失敗、承認錯誤,反思在任務說明、資源準備或人員訓練等環節,自己哪裡沒有做到位,才導致團隊無法照預期執行🎯。

若領導者一味檢討團隊❌,容易讓成員產生防衛心,只想維護自尊,反而無法聚焦在任務本身🛠️。

我自己就曾經遇過好幾次,當有員工因為任務失敗被老闆指著鼻子罵時,大多數的人不是先承認錯誤,而是先找理由護航自己的行為,經過好一陣子的來回之後才可能回到問題本身的檢討。

具有絕對責任的領導者,能讓團隊在失敗中沒有心理負擔,專注找出問題、提升表現。

除了帶領團隊,絕對責任還可以應用在哪?

1.跟其他單位合作🤝

當其他部門的失誤影響到自己的團隊時,好的領導者會選擇「合作」而非「抱怨」。團隊合作的目標,是為了更大的整體目標,沒有誰會故意搞砸任務。這時候,應該思考——敵人是在外面,不是這裡,我們是一隊的。其他部門也是自己人,須了解他們做了什麼、為什麼失敗、我們的團隊可以怎麼幫助

📊我的例子:

前陣子,我的團隊要負責規劃一場活動,但前提是需要一份資料分析來安排活動內容。資料由A單位負責向B單位索取後,再轉交給我們。然而因流程層層,資料遲遲無法到手,團隊只能乾著急⏳。

這時我便試著用絕對責任的方式思考,提出由我們直接跟B單位索取資料的想法,原先團隊成員還有些抗拒,認為這是A單位的責任,而我也對他們說明:

「如果拿不到資料,吃虧的是誰?」

「大家想在這抱怨和乾著急,還是想將時間花在取得資料本身呢?」

跟A單位主管打過招呼後,我們親自找了B單位,才發現他們人力不足,資料雖取到卻無暇整理。我們主動協助後,資料順利取得,任務也順利進行。兩邊主管都感謝我們的協助,這原本快失控的狀況,最後變成了三贏局面🧩。

2.向上管理🧠

領導者的上級,往往需要充分的資訊🔼,才能支持與核准任務。畢竟主管沒有超能力,不可能知道所有細節。若只抱怨上級「不了解前線狀況」❗,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真正有責任感的領導者,會反思自己是否提供了足夠資訊。這也是絕對責任的延伸,

將上層也納入自己的領導範圍。

📊我的例子:

近期有個專案的合約需要高階主管核准,之前已提前做過簡報,主管也表示OK。然而這週送出合約後,主管卻回:「這是什麼?」負責的團隊成員當下傻眼且氣餒:「不是才報告過,怎麼會忘了?」

學到這本書的觀點,我便以絕對責任的觀點開導他:「主管每天事務繁多,不可能記得所有細節,提醒他們是我們的責任。📢」

後來我們再找主管確認時,主管立刻想起來,也只詢問了幾個小地方就順利核准✅。這次事件也讓我提醒自己—領導不是求證明,而是求結果。

除了當下跟成員開導之外,事後我們也討論了下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當作這次事件的收尾,也很感謝及時的發生這件事,讓我對絕對責任的理解更加深刻

絕對責任,怎麼做到?

1️⃣ 領導者必須放下自尊🪶,才能真正扛起責任。
2️⃣ 思考任務本身與更遠大的目標🎯,而非只是為了自己或他人。

📚在日本漫畫《暗殺教室》當中有一集,主角之一的殺老師便教導班上學生放下自尊的概念,他將自尊比喻成手中拿著珍貴的物品,對於瞄準遠大目標的人,放下自尊並不是將珍貴的東西丟棄,只是將它放在腳邊一次而已,這個物品即便在地面也依然是驕傲地發光喔!✨

成長,是從不怕低頭開始

成長,是從不怕低頭開始

結語&下篇待續

這本書除了帶給我在帶人協作上的啟發,也分享了許多讓團隊專注執行任務、提升成果的實戰方法。這些內容對我幫助很大,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和大家分享這部分的精華與心得,一起把「帶人做事」這件事,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按讚與收藏,讓我知道這個主題有共鳴,也很期待在留言區聽聽你對「帶人」、「合作」的經驗與想法喔!😊✨我們下一篇見!👊



avatar-img
阿祥的誰來晚餐
72會員
46內容數
歡迎來到「阿祥的誰來晚餐」,這裡可以閱讀到我對世界的觀察和體驗,無論是從書籍中獲得的讀書心得、旅途中遇到的小店、最近看過的影片,還是社會時事等。每一個觀察與體驗,都是我對世界的反思,也希望能引發你的共鳴或討論,彼此激發更多的靈感與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祥的誰來晚餐 的其他內容
在職場中,光靠動機無法支撐穩定表現。這篇文章結合《一分鐘經理》的管理技巧與行為設計模型 B=MAP,介紹如何透過「一分鐘目標」與「即時回饋」,讓工作執行更聚焦、團隊習慣更穩定。透過簡單可持續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低動機時也持續前進,建立高效又有溫度的工作文化。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
在職場中,光靠動機無法支撐穩定表現。這篇文章結合《一分鐘經理》的管理技巧與行為設計模型 B=MAP,介紹如何透過「一分鐘目標」與「即時回饋」,讓工作執行更聚焦、團隊習慣更穩定。透過簡單可持續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低動機時也持續前進,建立高效又有溫度的工作文化。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