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風格,才是打開學習力的那把鑰匙
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長期陪伴 6 到 14 歲的孩子與家庭,一起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在上一篇〈數學力不是計算快,而是思考會轉彎〉中,我分享了「孩子不是學不好,而是理解方式沒對上」的觀察。今天,我想延伸一個我們經常忽略,卻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問題:當孩子學不起來時,我們有沒有先問過:「他是怎麼學的?」
我的經歷:我不是學不好,我是需要「看到」👁️👁️
我自己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視覺型學習者」。
從小,老師講得再仔細我都記不住,但只要有圖、有顏色、有實物操作,我幾乎可以立刻理解。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學自然課在學「電池的正負極」。我背了很多遍都記不起來,直到老師送我一組教具,我把電線一端接這邊、一端接那邊,燈泡亮了。那一刻我懂了—原來「正負極」不是一組文字,而是可以「看到它怎麼動」。
那次段考我拿了一百分。但我記得最深的不是成績,而是我在考試時腦中浮現的畫面:我拿著教具、模擬接電線的樣子。
那一刻,我學會的不是電學,而是:我需要「看到」,來理解世界。
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學不起來?可能是方法沒對上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在學習這件事上,我們卻很容易只給出一種「標準流程」:
- 老師講了就要懂
- 回家寫題目就該記得
- 講過一遍就應該會了
但對孩子的大腦來說,學習從來不是「聽了就懂」那麼簡單。
每個人的大腦,其實都有自己偏好的「學習通道」—你從哪裡接收資訊,你就會從哪裡最容易學會。
當輸入方式沒對上,孩子就像卡在一扇關著的學習之門。
你推他再多、講得再用力,如果不是用「他的方式」去說,他就是進不去。
什麼是學習風格?不是分類,而是找方法
學習風格簡單說,就是孩子接收與理解資訊時最自然、最順的方式。常見的類型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 視覺型(Visual)
需要看到圖、圖表、顏色、有畫面才記得住。
適合:流程圖、影片、教具、畫圖學習、心智圖
② 聽覺型(Auditory)
習慣聽老師講、唸出來學,比看書效果好。
適合:口頭複誦、角色扮演、聽故事、討論
③ 讀寫型(Reading/Writing)
喜歡閱讀、抄寫、查資料,用書寫整理學習。
適合:筆記整理、手寫摘要、做學習報告
④ 動覺型(Kinesthetic)
靠身體記得住,要操作、要動起來才學得進去。
適合:實作活動、桌遊、角色扮演、肢體參與
真實案例分享:不是不會,是方式錯了
我曾經教過一位三年級的孩子,在班上常被說「坐不住」、「上課容易分心」。
媽媽每天都讓他寫兩頁題目,但他總是做一半就開始亂畫、發呆。
有一次我讓他用丟沙包的方式來做乘法口訣:每丟到一格,就說出那個格子的乘法結果。他竟然一題都沒錯,還很興奮地說:「我可不可以設計下一題?」
那天回家後,他主動問媽媽可不可以把紙貼在地板玩「跳格子乘法」。
這孩子不是不會,是「坐著學」對他來說根本就是錯的學習方式。他需要的,是「讓身體動起來,大腦才會打開」的那種學習節奏。
給正在努力找方法的你
當我們覺得孩子學不好時,請不要急著先貼上「懶惰、分心、不會」的標籤。
請先問自己一句話:
「我是不是還沒找到適合他的那一條學習路?」
每個孩子都有一把打開學習大門的鑰匙,差別只在:你願不願意花一點時間去找。
有些人用眼睛學、有些人用耳朵學、有些人要靠動手動腳才能記住。
你願意放下焦急、調整策略,孩子也就更有可能開始說:「原來我其實是會的。」
🔗 實用資源|免費線上學習風格測驗(VARK)
如果你希望更清楚了解孩子是哪一類型的學習者,我很推薦一個簡單又免費的小測驗:
這不是業配,而是一個我自己也會推薦給家長和學生使用的工具。
花幾分鐘完成選擇題,就能初步分析出孩子是偏向:
- 視覺型(Visual)
- 聽覺型(Aural)
- 讀寫型(Read/Write)
- 動覺型(Kinesthetic)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看,不僅會更認識彼此,也能引導出更多學習對話,像是:「你覺得這樣說有比較清楚嗎?」、「你喜歡那種影片學習,對不對?」
真正好的學習方法,從來都不是最流行的那一種,而是對你的孩子有用的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