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論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7 分鐘

一、 1. 原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謂:稱讚、評論。 3. 公冶長:孔子的弟子,品行端正但曾被誤判入獄。 4. 可妻也:「可」指可以,「妻」指娶妻,意思是「適合娶妻」。 5. 雖在縲絏之中:「縲絏」指牢獄與刑具,意思是「雖然曾身陷囹圄」。 6. 非其罪也:「非」指不是,「其罪」指他的罪行,意思是「並非他的過錯」。 7. 以其子妻之:「以」指把,「其子」指孔子的女兒,「妻」作動詞,意思是「將女兒嫁給他」。 3. 白話文 孔子稱讚公冶長說:「他值得娶妻。雖然曾經坐過牢,但並不是他的罪過。」於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人才的評價標準與用人觀念: 1. 重視品德勝過外在經歷:孔子認為公冶長雖曾入獄,但並非真正有罪,因此仍值得信任。 2. 以實際行動表達信任:孔子不僅稱讚公冶長,還將女兒嫁給他,顯示對其人格的高度肯定。 3. 不以偏見論人:孔子不因公冶長的過去而歧視他,而是透過深入了解來判斷其品行。 4. 對現代人的啟示:我們應避免以偏概全,應根據個人的品德與能力來評價,而非僅憑過去的經歷或外在標籤來做決定。


二、 1. 原文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 注釋 1. 南容:孔子的學生,名南宮适,字子容。 2. 邦有道:國家有道,即政治清明。 3. 不廢:不會被棄用,能夠得到重用。 4. 邦無道:國家無道,即政治黑暗。 5. 免於刑戮:能夠避免被懲罰或殺害。 6. 以其兄之子妻之:將自己兄長的女兒嫁給南容,表達對他的信任與器重。 3. 白話文 孔子評論南容說:「在國家清明時,他不會被棄用;在國家昏暗時,他也能避免遭受刑罰與殺害。」孔子因此將自己兄長的女兒嫁給他。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了南容的品德高尚,無論國家治世或亂世,他都能保持自身清白,既不逢迎權勢,也能在亂世中保全自己。孔子對他十分欣賞,甚至願意讓他成為自己的親屬。 現代啟示: 1. 德行勝於才能——南容的品德讓他能在任何環境下立足,這比單純的才華更重要。 2. 正直與自保並重——既要堅守原則,也要懂得保護自己,避免無謂的犧牲。 3. 師長的認可——孔子選擇將親屬嫁給南容,代表他對南容人品的高度信任,這也說明了人格的重要性。


三、 1. 原文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2. 注釋 1. 子賤:即宓不齊,字子賤,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之一,以賢德著稱。 2. 君子哉若人:這個人真是一位君子啊! 3. 魯無君子者:如果魯國沒有君子。 4. 斯焉取斯:那麼這樣的人又是從哪裡出來的呢?意思是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麼像子賤這樣的賢人又從何而來? 3. 白話文 孔子稱讚子賤說:「這個人真是位君子啊!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麼像他這樣的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子賤的高度讚譽,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也間接說明魯國仍然有人才,並非沒有君子。 現代啟示: 1. 人才並非孤立——優秀的人往往來自良好的文化環境,說明魯國並非全無君子。 2. 真正的君子自有光芒——即使環境不佳,真正的君子仍能脫穎而出。 3. 對人才的肯定——孔子的話既是對子賤的讚賞,也是在提醒世人,不應忽視身邊的賢人。

四、 1.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 2. 注釋 1. 子貢:即端木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善於辯論和經商。 2. 賜也何如: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 3. 女器也:「你是一種器具。」孔子以「器」來比喻子貢的才幹。 4. 何器也:「那是什麼器具呢?」子貢進一步詢問。 5. 瑚璉:宗廟中的祭祀禮器,專門用來盛黍稷(穀物),是非常尊貴的禮器。 3. 白話文 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回答:「你是一種器具。」 子貢又問:「那是什麼器具呢?」 孔子說:「你是瑚璉。」 4. 總結 孔子以「瑚璉」比喻子貢,既肯定了他的才能,也暗示了他的局限性。瑚璉雖然貴重,但畢竟只是特定用途的器物,表示子貢雖才華橫溢,卻仍有範圍,不及「君子不器」(君子不應受限於特定才能)。 現代啟示: 1. 專才與通才之別——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全面發展,而非僅限於某一方面的才能。 2. 肯定子貢的價值——瑚璉雖是器物,但在祭祀中極為重要,顯示子貢的才能在社會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 提醒不應自滿——子貢善辯且聰明,孔子的回答可能也是對他的提醒,希望他能夠更進一步,超越單一才能的限制。


五、 1.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 注釋 1. 或曰:有人說。 2. 雍也:指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之一,以仁德見稱。 3. 仁而不佞:「冉雍很仁厚,但不善於辯才。」 4. 焉用佞:「為何一定要善於言辭呢?」 5. 禦人以口給:用口才來應對他人。 6. 屢憎於人:「這樣的人常常會讓人厭惡。」 7. 不知其仁,焉用佞:「如果不具備仁德,那麼辯才又有什麼用呢?」 3. 白話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很仁厚,但不擅長辯才。」 孔子回答:「為什麼一定要會辯才呢?只會用嘴巴應對別人,常常會招致別人的厭惡。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那麼口才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仁德重於口才的觀點。他認為,仁德才是立身處世的根本,而善辯之人如果沒有仁德,反而容易惹人厭惡。因此,他肯定冉雍的仁德,並認為不善言辭並不是缺點。 現代啟示: 1. 品德比口才更重要——一個人如果缺乏仁德,即使能言善辯,也難以讓人真正信服。 2. 慎用言語——善於言辭如果缺乏真誠,反而容易引起他人反感,應該注重內在修養,而非只靠巧言令色。 3.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品格——真正受人尊敬的人,不是因為口才,而是因為他們的品德和行為。


六、 1. 原文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說。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漆雕開:孔子的學生之一。 3. 仕:做官、從政。 4. 吾斯之未能信:「我對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信心。」 5. 子說:「孔子感到高興。」其中,「說」通「悅」,意為高興、欣喜。 3. 白話文 孔子勸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信心。」 孔子聽了後,感到很高興。 4. 總結 這段話顯示出孔子對於個人誠信與謙遜態度的讚賞。漆雕開沒有因為老師的勸導而盲目從政,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與狀態做出審慎的判斷,這種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讓孔子感到欣慰。 現代啟示: 1. 認識自己——不勉強做自己無法勝任的事,才能避免貽誤大局。 2. 誠信與謙遜——不逞強、不虛偽,對自己有清楚的評估,是值得肯定的品格。 3. 教育者的態度——真正的老師不會強迫學生做不適合的事,而是尊重他們的選擇,並為他們的誠實感到欣慰。


七、 1.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2. 注釋 1. 道不行:指道義無法推行,社會不講求道德與正義。 2. 乘桴浮於海:「乘坐竹筏漂流到海上。」孔子以此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想要遠離世俗。 3. 從我者其由與:「願意跟隨我的,會是子路嗎?」 4. 子路聞之喜:子路聽到後感到高興,認為老師選中了他同行。 5.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子路的勇氣勝過我,但缺乏應變的資源與準備。」孔子認為子路雖然勇敢,但不夠周全,無法真正勝任這樣的遠行。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大道不行於世,那我寧可乘坐竹筏漂流到海上。會跟隨我的,會是子路嗎?」 子路聽了十分高興,以為老師要帶他一起走。 孔子卻說:「子路啊,你的勇氣比我還強,但你沒有足夠的資源與準備,這樣是不行的。」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的無奈與理想主義,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他對於推行仁政感到挫折,因此萌生避世的想法。然而,他也認為僅憑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智慧、資源與準備,才能真正應對困難。 現代啟示: 1.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當社會不接受正義與道德時,是否應該堅持下去,還是選擇離開? 2. 勇氣與智慧並重——單有勇氣不足以成事,還需有相應的準備與智慧。 3. 領導者的選擇——孔子雖然欣賞子路的勇敢,但也指出他的不足,提醒我們在挑選人才時不能只看單一特質。


八、 1.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2. 注釋 1. 孟武伯:魯國大夫孟孫氏的後代,曾向孔子請教仁德之道。 2. 子路(由):孔子的弟子,性格剛直勇猛,長於行政管理。 3. 千乘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形容國家規模不小。 4. 治其賦:「管理國家的賦稅與軍事」,說明子路有治理國政的能力。 5. 冉求(求):孔子的弟子,擅長財政與行政管理。 6.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擁有上千戶居民的城鎮,百輛兵車的貴族之家,形容地方行政機構。 7. 可使為之宰:「可以讓他擔任管理官員」,說明冉求適合地方行政。 8. 公西赤(赤):孔子的弟子,擅長外交事務。 9. 束帶立於朝:「身穿朝服,站在朝廷上」,表示擁有正式的官職。 10. 可使與賓客言:「可以讓他與外國賓客交談」,說明公西赤適合外交職位。 3. 白話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有仁德嗎?」 孔子回答:「我不確定。」 孟武伯又問。 孔子說:「子路可以管理擁有千輛戰車的國家,負責賦稅與軍政,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孟武伯又問:「那冉求呢?」 孔子說:「冉求可以治理有千戶人家的城鎮或百輛戰車的貴族之家,擔任地方長官,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孟武伯又問:「那公西赤呢?」 孔子說:「公西赤可以身穿朝服站在朝廷上,代表國家接待外國賓客,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4. 總結 這段對話反映了孔子對「仁」的高標準。他認可弟子們的才能,知道他們能擔當不同職務,但卻不輕易判斷他們是否真正達到了「仁」的境界。 現代啟示: 1. 專業能力與道德標準的區別——一個人可以很有能力,但未必具備高尚的道德與仁德。 2. 領導者的標準——孔子認為「仁」不只是能力,而是更高層次的品德與胸懷,這也是對領導者的重要要求。 3. 謹慎評價他人——即使是親近的弟子,孔子也不輕易判定他們是否真正具備「仁」,這種謹慎的態度值得學習。


九、 1.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2. 注釋 1. 子謂子貢:「孔子對子貢說」。 2. 女(汝)與回也孰愈:「你和顏回相比,誰比較優秀?」 3. 賜也何敢望回:「我怎敢和顏回相比呢?」 4. 聞一以知十:「聽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形容悟性極高。 5. 聞一以知二:「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形容學習能力普通。 6. 弗如也:「比不上啊!」 7. 吾與女弗如也:「我和你都比不上顏回。」 3. 白話文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誰比較優秀?」 子貢回答:「我怎敢與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就能舉一反十,而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 孔子感嘆道:「你確實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4. 總結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顏回的高度讚譽,認為他的悟性極高,能舉一反十,而子貢雖然聰明,但學習能力仍遠不及顏回。 現代啟示: 1.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觸類旁通——真正的聰明人不只是被動記憶,而是能夠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十。 2. 謙虛學習的重要性——子貢雖然才華出眾,但仍然謙遜地承認自己不如顏回,展現出良好的學習態度。 3. 真正的天賦與努力並存——孔子認為,即使是他自己,也無法達到顏回那種程度,說明天賦與努力同樣重要。


十、 1.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2. 注釋 1. 宰予:孔子的學生,以善辯聞名。 2. 晝寢:白天睡覺,這裡指宰予在學習時間懶惰睡覺。 3. 朽木不可雕也: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喻指人無可救藥。 4. 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杇」,指用泥灰塗抹牆壁。意思是用糞土築的牆壁無法粉刷,也比喻人不可教化。 5. 於予與何誅:「對宰予,我還能責備什麼呢?」表示無奈與失望。 6. 始吾於人也:「起初我對待別人時」。 7. 聽其言而信其行:「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會這樣做」。 8.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現在我對待別人,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是否真的去做」。 9. 於予與改是:「因為宰予的緣故,我改變了(對人的判斷標準)」。 3. 白話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見了感嘆道:「朽爛的木頭是無法雕刻的,用糞土築成的牆也無法粉刷。對宰予這樣的人,我還能責備什麼呢?」 孔子又說:「起初,我評判一個人時,只聽他的話就相信他會去實踐;現在,我對人則是聽他說了什麼,還要觀察他是否真的去做。這個標準,是因為宰予讓我改變的。」 4. 總結 這段話表現了孔子對宰予的極度失望,認為他既不勤奮,也無法改變,甚至讓孔子改變了評價人的方式——不再單憑言語判斷一個人,而是要觀察他的行動。 現代啟示: 1. 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光說不做的人,終究會讓人失望。真正值得信賴的人,應該言行合一。 2. 學習需要自律與勤奮——即使聰明如宰予,若沒有努力學習,也難成大器。 3. 觀察行動比聽話更可靠——做人處事時,不要只聽別人的承諾,而要看對方是否真的去實踐。


十一、 1.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2. 注釋 1. 剛者:剛強、堅定不移的人。 2. 申棖:孔子的學生,據說性格剛烈,為人強硬。 3. 棖也慾:「棖有私慾」,意指申棖仍有私心和欲望。 4. 焉得剛:「怎麼能算剛強呢?」孔子認為真正的剛強應該是意志純粹,不被私慾左右。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還沒見過真正剛強的人。」 有人回答:「申棖應該算吧?」 孔子說:「申棖還是有私慾的,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剛強呢?」 4. 總結 孔子認為真正的剛強不是外在的剛烈或強硬,而是內心堅定、不被私慾所動。這反映了儒家的價值觀,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有堅定的道德信念,而不是因個人慾望或情緒而動搖。 現代啟示: 1. 真正的剛強來自內心的堅定——剛強並不是外在的強硬,而是內心對原則的堅守。 2. 克制私慾,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若被慾望牽制,即使外表剛強,內心仍是不夠堅定的。 3. 真正的剛強與德行有關——真正的剛強並非蠻橫無理,而是秉持正義與道德,堅守原則不動搖。


十二、 1.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賜,以善辯著稱。 2. 欲:希望、想要。 3. 加諸:「加」指施加,「諸」是「之於」的合音,意思是「施加於」。 4. 吾亦欲無加諸人:「吾」指我,「亦」指也,「欲」指希望,「無」指不,意思是「我也希望不把自己不願承受的事情加諸於他人」。 5. 賜:子貢的名端木賜,這裡是孔子直接稱呼他的名字。 6. 非爾所及:「非」指不是,「爾」指你,「所及」指能夠達到的程度,意思是「這還不是你能做到的境界」。 3. 白話文 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希望自己不把這種事強加於別人。」孔子說:「子貢啊,這種境界你還達不到。」 4. 總結 這句話探討了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難度,包含以下幾點: 1. 子貢的道德理想:子貢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希望自己做到公平待人。 2. 孔子的提醒:孔子認為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暗示子貢還需修養更深的仁德才能達成。 3. 高尚道德的難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極高的自律與同理心,並非人人能做到。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常要求他人公平對待自己,但做到真正的公平對待他人卻很困難,因此需要時刻自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十三、 1.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賜,以善辯著稱。 2. 夫子:指孔子。 3. 文章:指孔子講解的經典、詩書禮樂等文化內容。 4. 可得而聞:「可」指可以,「得」指能夠,「聞」指聽到,意思是「能夠聽到」。 5. 言性與天道:「言」指談論;「性」指人性、本性;「天道」指天地運行的道理、宇宙的法則。 6. 不可得而聞:「不」指否定,「可得而聞」指能夠聽到,合起來意思是「無法聽到」。 3. 白話文 子貢說:「關於夫子講解的經典與文化內容,我們都能聽到;但關於人性與天道的深奧道理,我們卻無法聽聞。」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教學內容的側重點與限制,包含以下幾點: 1. 孔子重視人倫與文化教育:孔子經常講解詩書禮樂,教授具體可行的倫理道德與文化知識。 2. 性與天道屬於深奧範疇:孔子對於「人性」與「天道」的討論較為謹慎,可能認為這些問題過於抽象,或非一般弟子能理解。 3. 子貢的觀察: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貢發現孔子在講授人倫道德方面內容豐富,但對形而上的問題較少言及。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學習應該先從具體的倫理與實踐入手,而對於抽象深奧的哲學問題,則需要更高的境界與理解能力才能深入探討。


十四、 1. 原文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以勇敢剛直著稱。 2. 有聞:「聞」指聽到的道理或學問,意思是「聽到了道理」。 3. 未之能行:「未」指尚未,「之」指代所聽到的道理,「能行」指能夠實行,意思是「還不能實行」。 4. 唯恐有聞:「唯恐」指只怕、害怕,「有聞」指再聽到新的道理,意思是「害怕再聽到新的道理」。 3. 白話文 子路聽到了道理,但還沒能實踐,就害怕再聽到新的道理。 4. 總結 這句話反映了子路的學習態度,包含以下幾點: 1. 重視實踐:子路認為學習不只是聽聞,更重要的是能夠實踐,因此他希望先行動再學新知。 2. 學習的壓力:因為還沒能實行已學的道理,子路擔心新知識堆積,導致自己無法消化與應用。 3. 求知與行動的平衡:學習與實踐應該並行,不能只學不做,也不能因行動困難而拒絕學習。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學習不應停留在理論層面,應該注重實踐,同時也不能因害怕做不到而拒絕新知,而是應該循序漸進,邊學邊做。


十五、 1.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賜,以善辯著稱。 2. 孔文子:魯國大夫,名孔圉,死後被追諡為「文」,所以稱為「孔文子」。 3. 何以:為什麼。 4. 謂之文也:「謂」指稱呼,「文」指諡號「文」,合起來意思是「為什麼稱他為『文』呢?」 5. 敏而好學:「敏」指聰明,「好學」指喜歡學習,意思是「聰敏而且好學」。 6. 不恥下問:「不恥」指不以為羞恥,「下問」指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意思是「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羞恥」。 7. 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指因此,「謂之文」指稱他為「文」,意思是「因此稱他為『文』」。 3. 白話文 子貢問:「為什麼稱孔文子為『文』呢?」孔子回答:「因為他聰敏好學,並且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為『文』。」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文」這個諡號的由來,包含以下幾點: 1. 聰敏好學:孔文子聰明並且勤奮學習,這是受人尊敬的品質。 2. 虛心請教:他不因自己的地位而驕傲,願意向比自己低的人學習,展現謙遜的態度。 3. 諡號的標準:「文」通常用來形容博學多聞、品德優秀之人,孔文子符合這個標準,因此被追諡為「文」。 4. 對現代人的啟示:真正的學問不只在於知識的積累,更在於是否能夠謙遜求教,勇於學習。即使身居高位,也應該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恥下問。


十六、 1. 原文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 注釋 1. 子謂子產:「子」指孔子,「子產」是鄭國的賢相,名公孫僑,以賢德著稱。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談到子產時說」。 2. 有君子之道四焉:「君子之道」指君子的品德和行為準則,「四焉」指四種君子應有的品德。 3. 其行己也恭:「行己」指自身的行為舉止,「恭」指謙遜有禮,意思是「他自身的行為謙遜有禮」。 4. 其事上也敬:「事上」指侍奉君主或上級,「敬」指恭敬,意思是「他對上級恭敬有禮」。 5. 其養民也惠:「養民」指治理百姓,「惠」指仁慈恩惠,意思是「他對百姓施以恩惠,使人民安樂」。 6. 其使民也義:「使民」指治理和管理人民,「義」指合乎道義,意思是「他管理人民時合乎道義」。 3. 白話文 孔子評論子產時說:「他具備君子之道的四種特質:自身行為謙遜有禮,侍奉上級恭敬有禮,治理百姓仁愛惠民,管理人民合乎道義。」 4. 總結 這句話讚揚了子產的品德與治國之道,包含以下幾點: 1. 謙遜有禮:自身行為舉止端正,待人謙恭有禮,展現君子風範。 2. 恭敬上級:對君主與上級保持尊敬,符合臣子的職責與禮儀。 3. 仁愛惠民:治理百姓時,關心人民福祉,施以仁政,使百姓安樂。 4. 合乎道義:管理人民時,依照正義與道理行事,而非專制與苛政。 對現代人的啟示 1. 做人要謙遜有禮: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應該保持謙虛與尊重他人。 2. 對上級恭敬,但不卑躬屈膝:職場或社會中,對長輩或上級要尊敬,但也要堅持原則與道義。 3. 關心他人,施以恩惠: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人,都應該關心他人,讓彼此的生活更好。 4. 做事要合乎道義:無論在職場、社會還是家庭,行事應合乎正義與道德,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與信任。


十七、 1.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2. 注釋 1. 子曰:「子」指孔子,「曰」表示說話,意思是「孔子說」。 2. 晏平仲:指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名臣,以賢德與智慧著稱。 3. 善與人交:「善」指擅長,「與人交」指與他人交往,意思是「擅長與人交往」。 4. 久而敬之:「久」指時間長,「敬」指尊敬,意思是「相處時間久了,反而更加尊敬他」。 3. 白話文 孔子說:「晏平仲擅長與人交往,與人相處得越久,別人對他的敬重就越深。」 4. 總結 這句話讚揚了晏平仲的人格魅力與待人之道,包含以下幾點: 1. 擅長交友:晏平仲能夠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顯示其高超的社交能力。 2. 長久相處仍受尊敬:一般人長久相處後,可能會讓別人厭倦或輕視,而晏平仲卻讓人越來越敬重,說明他品德高尚。 3. 真正的品格經得起時間考驗:虛偽或逢迎之人,時間久了會露出破綻,而品德高尚的人,則會讓人越來越佩服。 對現代人的啟示 1. 建立長久的人際關係:與人相處時,要真誠待人,才能讓關係歷久彌新。 2. 提升自身修養:讓別人長期尊敬自己,關鍵在於內在品德的提升,而非短暫的表面功夫。 3. 真誠與信任是交友之本:只有真誠待人,才能贏得長久的信任與尊敬。


十八、 1.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2. 注釋 1. 臧文仲:魯國大夫,名孫文仲,以知名著稱。 2. 居蔡:「蔡」指臧文仲的居所,意指他在家中的生活情況。 3. 山節藻梲:「山節」指仿照山形的雕飾;「藻梲」指房屋樑柱上刻有水藻的裝飾。形容房屋裝飾華麗。 4. 何如其知也:「何如」表示疑問,意指「怎能說他是有智慧的人呢?」孔子認為臧文仲的行為與真正的智慧不符。 3. 白話文 孔子說:「臧文仲的住宅裝飾得像山一樣有節理,樑柱上還刻著華麗的水藻圖案,他怎麼能算是有智慧的人呢?」 4. 總結 這句話批評臧文仲的虛飾與矯作,強調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在的實質。重點如下: 1. 批評虛飾:孔子認為,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注重實質,而不是過度追求奢華與外表的裝飾。 2. 智慧與節儉:賢者應當崇尚節儉,而不應浪費資源來裝飾住宅,以求表面上的尊貴。 3. 行為與智慧不符:臧文仲被認為是有智慧的人,但他的行為卻與智慧背道而馳,顯示出內外不一致的問題。 對現代人的啟示 1. 內在修養比外在裝飾更重要:智慧體現在行為與德行,而不是奢華的生活方式。 2. 避免形式主義:過分追求外在形象,而忽略實質內容,容易淪為空洞的虛榮。 3. 節儉與智慧並行: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珍惜資源,而非一味追求華麗與排場。


十九、 1. 原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2. 注釋 1. 令尹子文:楚國的大臣,曾三次擔任令尹(楚國的最高官職)。 2. 三仕為令尹:「仕」指任職,意思是他三次擔任令尹。 3. 三已之:「已」指罷免,意思是他三次被罷免。 4. 無喜色、無慍色:「喜色」指高興的神色;「慍色」指憤怒的神色。形容他對官職進退坦然處之。 5.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舊令尹」指前任官員,「新令尹」指新上任的官員。意思是他會把自己的政務完整地交接給繼任者。 6. 崔子弒齊君:「崔子」指崔杼,是齊國的大夫,他弒殺了齊莊公。 7. 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陳文子」是齊國的大夫,「十乘」指十輛馬車,象徵財富。「棄而違之」表示他捨棄財產而離開齊國。 8. 猶吾大夫崔子也:「猶」意為「還是」,意思是「這個地方的大夫就像崔子一樣」。 9. 違之:「違」指離開,意思是他連續離開了多個國家,因為那裡的人與崔子一樣不仁。 3. 白話文 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擔任令尹,他沒有表現出喜悅的神色;三次被罷免,他也沒有顯露出憤怒的神色。他還會把自己治理國家的政策完整地交接給新任令尹。這樣的人怎麼樣?」 孔子說:「這是忠誠的表現。」 子張又問:「這算是仁德嗎?」 孔子說:「還不能確定,怎麼能稱之為仁呢?」 子張又問:「崔子弒殺了齊君,而陳文子擁有十輛馬車,卻拋棄財產離開了齊國。當他到了別的國家,發現那裡的大夫與崔子一樣,他就再次離開。再到另一個國家,仍然如此,他又離開。這樣的人怎麼樣?」 孔子說:「這是清廉的表現。」 子張再問:「這算是仁德嗎?」 孔子說:「還不能確定,怎麼能稱之為仁呢?」 4. 總結 這段對話探討了忠、清、仁三者的區別,孔子認為忠誠和清廉雖然是良好的品德,但不等同於仁德。重點如下: 1. 忠誠但未必仁德:令尹子文的忠誠體現在他對官職進退的淡然處之,但這種態度只是忠誠,未必達到仁的境界。 2. 清廉但未必仁德:陳文子捨棄財產,不與弒君之人為伍,展現了清廉和堅守原則,但僅僅是清廉,還不能確定是否符合仁的標準。 3. 仁的標準更高:孔子認為仁不只是消極地避免不義之事,還需要積極地行善,因此忠誠和清廉雖然是好品德,但仍不足以稱為仁。 對現代人的啟示 1. 忠誠值得肯定,但仍需有更高的道德追求。 2. 清廉是一種美德,但不能僅僅止步於此,還需積極行善。 3. 真正的仁德不只是遠離不義,而是要積極促進社會的善行。


二十、 1.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 注釋 1. 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名行父,以謹慎著稱。 2. 三思而後行:「三思」指多次考慮,意思是做事前反覆思考,然後才去行動。 3. 再,斯可矣:「再」指兩次,「斯」即「這樣」,「可矣」表示足夠了。意思是考慮兩次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度猶豫。 3. 白話文 季文子每次做事前都要反覆思考三遍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想兩次就夠了。」 4. 總結 孔子認為慎重行事是必要的,但過度猶豫可能會錯失時機。因此,思考兩次已經足夠,過多的猶豫反而會影響決策的效率。這句話提醒我們在決策時應該慎重,但不應該過度猶豫,以免錯失良機。



二一、 1. 原文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 注釋 1. 甯武子: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名俞。以忠誠和智慧著稱。 2. 邦有道則知:「邦」指國家;「有道」指國家政治清明;「知」指聰明,意思是當國家政治清明時,甯武子表現得聰明睿智。 3. 邦無道則愚:「無道」指國家政治混亂;「愚」指裝作愚鈍,意思是當國家政治混亂時,甯武子表現得愚鈍,不輕易發表意見。 4.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可及」指可以達到;「不可及」指無法企及,意思是他的智慧或許能夠學習,但他在亂世中的隱忍之道,卻是難以模仿的。 3. 白話文 孔子說:「甯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聰明睿智;在國家政治混亂時,則裝作愚鈍。他的聰明是可以學習的,但他在亂世中的裝愚卻是無人能及的。」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一種處世智慧: 1. 審時度勢:在政治清明時展現才華,在混亂時保全自身。 2. 懂得隱忍:不與混亂的政局硬碰,而是選擇沉默以保身。 3. 智慧與謀略並重: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聰明,還在於懂得何時該表現,何時該隱藏。 這種智慧適用於現代社會,在適當的時機發聲,該低調時則保持謙遜,以確保自身的安全與發展。



二二、 1. 原文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 注釋 1. 子在陳:孔子在陳國時說的話。 2. 歸與:「回去吧!回去吧!」是孔子自問自答,表達回國的渴望。 3. 吾黨之小子:「我們魯國的年輕人。」孔子稱家鄉的年輕學子。 4. 狂簡:「性情奔放、不拘小節。」 5. 斐然成章:「文采飛揚,文章成章。」形容年輕人有才華,文章寫得很好。 6. 不知所以裁之:「不知道如何加以修正、引導。」指他們雖然有才華,但缺乏適當的規範和引導。 3. 白話文 孔子在陳國時感嘆道:「要回去了嗎?要回去了嗎?我家鄉的年輕人性情奔放、毫無拘束,文章寫得很好,但不知道如何適當地修正和引導他們。」 4. 總結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對家鄉的關懷與擔憂。他欣賞魯國年輕人文采飛揚,但也擔心他們缺乏規範與節制,因而有回國教導的念頭。 現代啟示: 1. 才華與規範並重——光有才華還不夠,還需要正確的引導與規範,才能讓能力發揮得當。 2. 教育的重要性——有潛力的年輕人需要良好的師長指引,否則可能會誤入歧途或難以成就大事。 3. 懷念故土與責任感——孔子在異國仍牽掛家鄉的學子,顯示了師者的責任與對文化教育的使命感。


二三、 1.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 注釋 1. 伯夷、叔齊:商朝末年的賢人,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因不願仕於周武王,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最後餓死。 2. 不念舊惡:「不記恨過去的不善與仇怨。」 3. 怨是用希:「因此很少會怨恨他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伯夷與叔齊不記恨別人過去的錯誤,因此他們很少會怨恨他人。」 4. 總結 孔子推崇伯夷、叔齊的寬容胸懷,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計較過去的恩怨,就能活得更加平和,不容易產生怨恨。這句話強調了寬恕與心胸開闊的重要性。 現代啟示: 1. 學習寬容之道——凡事不計較過去的錯誤,能減少怨恨,讓心靈更自在。 2. 減少內心負擔——對過去的不滿放下,才能讓自己過得輕鬆、無憂。 3. 建立和諧人際關係——不念舊惡,能夠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因小事而結怨。


二四、 1. 原文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2. 注釋 1. 孰謂:誰說、誰認為。 2. 微生高:一個人的名字,傳說是魯國的一位士人。 3. 直:正直、公正無私。 4. 或:有人。 5. 乞醯:乞討醋。 6. 乞諸其鄰而與之:「向鄰居討來再給對方。」意指自己並沒有拿出自己的東西,而是從別人那裡得來再轉交。 3. 白話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是正直的人呢?有人向他討醋,他自己沒有給,反而去向鄰居要來再給對方。」 4. 總結 孔子透過這句話,表達對「假裝正直」的批評。微生高看似樂於助人,但其實並沒有真正付出自己的東西,而是從別人那裡得來再施捨,這種行為並不算是真正的正直與慷慨。 現代啟示: 1. 真正的正直是內在的誠信,而非表面的行為——如果只是做表面功夫,而沒有實際的付出,那麼所謂的「正直」就變成虛偽。 2. 幫助別人要出自內心,而非假借他人之力——如果真的想助人,就應該付出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只是轉手別人的資源來沽名釣譽。 3. 不要輕易相信表面的「好人」——有些人表面上似乎是正人君子,實則內心可能並不誠懇,需謹慎觀察其真正的品行。


二五、 1.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2. 注釋 1. 巧言:花言巧語,言辭圓滑但缺乏誠意。 2. 令色:刻意討好的表情,指用虛偽的笑容取悅他人。 3. 足恭:過度恭敬,指故作謙卑來迎合他人。 4. 左丘明:春秋時期的歷史學者,相傳為《左傳》的作者。 5. 匿怨而友其人:心懷怨恨卻假裝與對方親近。 6. 恥之:以此為恥,認為這種行為可恥。 3. 白話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虛偽討好、過度恭敬,左丘明認為這是可恥的,我也認為這是可恥的。心裡懷著怨恨,卻假裝和對方是朋友,左丘明認為這是可恥的,我也認為這是可恥的。」 4. 總結 孔子強調做人應該誠懇真誠,對於虛偽逢迎、表裡不一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認同左丘明的價值觀,認為人應該言行一致,內外如一,不應為了私利而虛偽做人。 現代啟示: 1. 誠實勝於虛偽——巧言令色或許能暫時獲得好感,但長遠來看,誠懇待人才是立身之本。 2. 不要做虛偽的朋友——如果內心對某人心存怨恨,就不應該假裝與他親近,而應該坦率面對或尋求解決之道。 3. 做人要有恥辱心——對於不道德的行為要有所警惕,避免陷入虛偽與表裡不一的處境。


二六、 1.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 注釋 1. 顏淵:孔子的得意門生,名回,品行高潔,以仁為志。 2. 季路:即子路,名仲由,性格直爽,重義氣。 3. 盍:何不,為何不。 4. 爾志:你們的志向、抱負。 5. 車馬、衣輕裘:指富貴之物,車馬與輕暖的皮衣。 6. 敝之而無憾:即使用舊了也不後悔,表示願意與朋友分享。 7. 伐善:誇耀自己的優點。 8. 施勞:炫耀自己的功勞。 9. 安之:使……安樂。 10. 信之:使……可信賴。 11. 懷之:使……有所依歸,感到親近。 3. 白話文 顏淵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說:「我希望擁有車馬與輕暖的皮衣,能夠與朋友共享,就算它們被用舊了,我也毫不後悔。」 顏淵說:「我希望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勞。」 子路問:「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呢?」 孔子回答:「讓老人得到安養,使朋友值得信任,讓年輕人有所依歸,感到親近。」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不同性格與價值觀的人生追求。 子路 重視朋友義氣,願意與朋友共享財富。 顏淵 注重內在修養,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炫耀自己的功勞。 孔子 則立志於社會和諧,希望老人安養、朋友互信、年輕人得到關懷。 現代啟示: 1. 人生志向各有不同——有的人重義氣,有的人求內省,但最重要的是立志於有價值的事情。 2. 仁愛的社會理想——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老有所養、友誼誠信、年輕人得到關懷,這仍然是當代社會追求的價值。 3. 內在修養比外在炫耀更重要——顏淵的「無伐善,無施勞」提醒我們,真正的善行不需要張揚,而是應該默默實踐。


二七、 1.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2. 注釋 1. 已矣乎:算了吧,表示感慨或無奈。 2. 見其過:看到自己的過錯。 3. 內自訟:在內心反省自己的錯誤並加以責備。 3. 白話文 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見過能夠真正看到自己過錯,並在內心反省責備自己的人。」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人性的無奈與遺憾。他認為,大多數人都難以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難以發自內心地反省與自責。這與「過則勿憚改」(有錯就不要害怕改正)一脈相承,強調君子應當具備自省精神。 現代啟示: 1. 勇於承認錯誤——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地反省,是成長與進步的關鍵。 2. 反思比指責更重要——與其責怪他人,不如先檢討自己,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3. 自省是君子的美德——真正的君子不是不犯錯,而是能夠自覺改正錯誤。


二八、 1.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 注釋 1. 十室之邑:指規模很小的村落,約十戶人家。 2. 忠信:忠誠守信。 3. 丘:孔子自稱。 4. 好學:熱愛學習。 3. 白話文 孔子說:「即使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也一定有人像我一樣忠誠守信,但他們不一定像我這樣熱愛學習。」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學習的極端重視。他認為,忠誠與守信雖然是珍貴的品德,但比起「好學」,仍然有所不及。在孔子看來,學習是提升自己、超越平庸的關鍵,也是君子修身立命的根本。 現代啟示: 1. 誠信固然重要,但學習使人成長——忠信是一種美德,但如果不學習,就難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2. 終身學習的態度——孔子自認最大的特點不是道德高尚,而是「好學」,這提醒我們學習應是貫穿一生的事。 3. 知識與品德並重——忠信與學習應該並行,才能真正成為有內涵、有修養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8會員
542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近日重讀論語,翻到孔子選女婿的篇章,感覺十分有趣!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大意是說公冶長這個人,可以將女兒許配給他,雖然在監獄服刑,卻不是他的過錯,因此將女兒嫁給他。 看來孔子的眼光還真獨特,單挑一位身陷囹圄之人作為女婿!夫子如何得知他是冤枉?
Thumbnail
近日重讀論語,翻到孔子選女婿的篇章,感覺十分有趣!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大意是說公冶長這個人,可以將女兒許配給他,雖然在監獄服刑,卻不是他的過錯,因此將女兒嫁給他。 看來孔子的眼光還真獨特,單挑一位身陷囹圄之人作為女婿!夫子如何得知他是冤枉?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