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自 2014 年以來就感到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而且看不到盡頭。」
隨著網路快速普及,從 Z 世代起(1995 年後出生者),人們的童年便逐漸被電玩遊戲、社群軟體取代,同時,這些孩子感到不快樂,甚至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然而不只年輕世代,如今社會上所有人似乎也變得比以往更自私,更加看重物質、享樂、批判,失去寬恕的能力、忽視集體權益,連帶導致整個社會向下墮落。
這是去年被比爾蓋茲選入冬季書單的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中的內容。這本書在網路上有非常多人介紹過,所以今天我不會探討地太仔細,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先看看以下文章,大致了解它在說什麼:

▌什麼是「靈性」?
前言提到的,是《失控的焦慮世代》第八章說的「靈性退化」現象。之所以很多人變得自私、孤獨和焦慮,正是由於人們花太多時間在手機和社群上,使大家的靈性加速退化。
雖然「靈性」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玄,但它其實就是指「精神的富足感」。跟財富自由那種物質上的滿足不太一樣,精神富足是一種覺得自己很快樂、有歸屬感的滿足。
「當任何慈善或感恩的行為出現在我們視線或想像裡,我們會被它的美深深打動,並在自己心中產生強烈的意願,也想模仿這些慈善和感恩的行為。」
「反之,當我們看到或讀到任何殘忍的行為,我們會對其醜惡感到厭惡,並對惡行深惡痛絕。」
書中也有提到六種「提升靈性」的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精神富足的感覺:
- 集體的神聖體驗
例:成千上萬球迷聚集在球場裡,一起為支持的球隊歡呼。 - 身體參與
例:一群人聚在同個地方,一起煮飯、吃飯、聊天。 - 靜止、安靜和專注
例:不受外界干擾,專注的冥想或思考。 - 自我超越(遺忘自我)
例:將注意力從身上轉移出去,達到「無我」的境界。 - 慢怒快恕
例:深思熟慮後才作評論,懂得寬恕,不易動怒。 - 對自然心存敬畏
例:下班看見美麗的天空而覺得世界很美好,或爬山看見壯闊的瀑布而覺得自己很渺小。
我認為這六種體驗可以再進一步歸納為專心投入的滿足、融身社群的滿足,和接觸真實的滿足。只要生活裡充滿這些滿足,我們就更容易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 專心投入的滿足
深陷在一部劇裡痛哭流涕、努力農裝練等打敗 BOSS、靈感泉湧地寫著小說、卯起精神來清掃房間、將花圃修整得整整齊齊……
每當我們非常專注地做著某件事,常會發現時間咻一下就過去了,而且完成後還會覺得通體舒暢,特別有成就感!這便是「心流」的力量。
全心全意地做著一件事,不被打斷、不受騷擾,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同時還能將內心沉靜下來,提升做事的效率。
就算只是安靜地望著窗外思考、邊走邊看看身邊的花草蟲鳥、站在街邊聆聽街頭藝人的演出……只要我們全神貫注在其中,也會由衷覺得活在這一刻是非常美好、愜意、舒服的。
▸ 融身社群的滿足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能在社群中找到歸屬感,也會提升我們的精神滿足感。
比如當你身在某場季後賽的球場中,一旁坐著數以萬計屏氣凝神的球迷,此時一發再見全壘打,瞬間讓整個世界被震耳欲聾的歡呼及彩帶淹沒。那時跟著大家狂歡的你,肯定會為自己的球迷身分感到光榮吧?
或者當你坐在烏漆嘛黑的觀眾席,奮力為站在光裡的偶像舉起手燈應援、合唱、尖叫時。與全場粉絲一同沉浸其中的你,肯定也會更認同自己粉絲的身分,甚至盤算起參加下次的演唱會吧?
只要我們能在某時某刻,體認到自己正隸屬於某個團體,是群體之中的一份子,就更容易快樂。
▸ 接觸真實的滿足
同樣是球迷,曾經買票進場的人,和只在家裡看過轉播的人,誰會對那支球隊更忠誠呢?
書中提到,曾經親身參與實體活動的人,往往更容易認同自己是這個社群的一份子。即便不是看球、追星這種萬人場面,單純幾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逛展、打球,也會默默產生一股向心力,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身而為人,我們與生便俱來「感知真實世界」的能力。能透過眼睛捕捉細微的表情變化,透過鼻子嗅出即將下雨的氣味,透過耳朵聽見別人呼喊自己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們在現實世界獲得的感受,遠比虛擬世界深刻得多。我之前曾在 IG 和 YouTube 上看過許多旅遊影片和照片,鏡頭裡的景色每個都很漂亮、相當迷人;然而即使如此,那也遠遠不及我親自爬上山破,看著陽光從雲層間灑落,乘著涼風、伸展雙手的那一刻暢快。

▌科技帶來的「靈性破壞」
科技發展的確幫助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我們現在可以輕鬆知道偶像什麼時候開演唱會、哪裡有美麗的風景可以看、有趣的店舖可以逛,甚至還能與不同國家的人牽起交流。
可當虛擬體驗逐漸剝奪了我們接觸真實的機會,就可能反過來造成危害。
▸ 脆弱的社群連結
身為 Z 世代的一份子,我從國一開始就辦了 Facebook,也曾在上面認識各形各色的網友。最熱絡的時候,近百名朋友都會在彼此的貼文下抬槓、聊天,甚至還一起開過社團或粉絲專頁。
社群網站幫助我們更容易創造人與人的連結,但這些連結真的牢固嗎?
當我大學畢業邁入社會、使用社群的時間越來越少後,我發現如今還有聯絡的,無一例外是我曾經見過面、吃過飯的人。有些是同學,有些是網友;有些來自台灣的另一端,也有些來自另一個國家。
但只要我們曾經約過實體活動,看展也好、吃飯也好、擺攤也好,我們的友誼似乎就會變得比別人更加堅固。
現實裡的交流最難以取代的,是我們常需要和其他人察言觀色、互相磨合。可能當我遇到其他國家的朋友時,需要調慢語速說話;遇到情緒不好的朋友時,需要斟酌用詞;遇到喜好領域不同的朋友時,需要開啟不同的話題……
由於交流是面對面、同步發生的,我們的身體、大腦和情緒都需要即時反應,和對方互相調整步調後,才能維護好這段關係。
反觀在社群上,我們要跟另一個人建立(或破壞)關係就變得非常容易,動動手指開啟聊天室、打個幾句話就結束了。無法透過實際相處調整步伐,也不需要花費精力磨合節奏,簡單一句話就能搭上線,一個不開心就能永遠不聯繫。
虛擬世界的連結雖然容易建立,卻也更容易被破壞,這就會導致我們難以透過社群網路建立一段有歸屬感的關係;而當我們長期缺乏歸屬感,自然就容易感覺到孤獨。
▸ 注意力缺失
「注意力缺失」是社群軟體近年造成的另一個大問題,尤其當短影音成了主流文化後,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剛剛說過,全神貫注地做事、沉溺在心流中會令我們感到滿足,可如果做事的過程一直被打斷,書讀沒幾頁手機就跳出通知、房間整理到一半就想滑社群。不只事情永遠做不完,還會相當煩躁。
更可怕的是,一旦我們的大腦習慣了社群上源源不絕的刺激,那就幾乎無法忍受沒有刺激的生活。只能不停待在心煩意亂的世界裡,連要靜下心五分鐘都做不到。
像我每天上下班都需要走十五分鐘的路,不過一公里多的距離,我卻天天都能見到走路滑手機結果差點撞到人,或開車滑手機結果被按喇叭的案例。
每次我見到這些注意力全放在手機上的人時,都會忍不住思考,他們真的有在手機裡得到那麼多快樂嗎 XD?
▸「我」的世界
《被討厭的勇氣》中曾經提到,當我們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就會感覺到幸福。這其實和這本書提到的「自我超越」有點類似。
如果我們一直以自我中心看世界,不停思考「我」想要什麼、「我」要做什麼、別人怎麼看「我」的話,那永遠都開心不起來,因為我們眼裡永遠只有自己。
相反地,若能從某些活動或體驗中,感覺自己是某個家庭、團體、文化的一份子,並非站在世界中心,而是一個群體的一部分。那我們就不會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或汲汲營營想去超越別人。
然而,社群媒體卻是個徹底圍繞「我」所打轉的地方,按讚量、留言數、粉絲數……決定了許多人看待自己的高度;想說就說、想罵就罵的網路文化,也讓我們越來越難以寬恕他人。
在手機與網路的蓬勃發展之下,許多人失去了對真實世界的興趣、喪失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只能陷在網路社會中,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總結
身為 Z 世代的一份子,《失控的焦慮世代》提到的科技危害我自己就有親身體會,畢竟我就是在手機陪伴下,度過青少年的第一批人 XD。
不過對於作者希望「強硬阻止未成年人使用科技產品」這點,我仍抱有一些質疑。
一方面是我小時候也曾被父母禁止過玩遊戲,所以我深刻知道這種手段根本沒辦法真的遏阻小孩。當時就算父母把網路切掉、把門鎖起來,我還不是照樣能找到辦法玩(笑)。
我覺得硬性禁止小孩不使用科技產品,反倒可能使孩子養成隱瞞或說謊的壞習慣,連帶導致這些孩子真的身陷險境時,父母反而一概不知。
另一方面則是,電動遊戲和社群媒體雖然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但它也確實有帶來益處。像我身處資訊產業,身邊許多工程師當初正因喜歡打電動,才對程式設計起了興趣;還有我身邊的朋友中,也有四分之一當初是在網路上認識的,如今他們也成為我三五個月就會見面一次的好朋友了。
或許教導孩子適度使用科技產品,會比強硬阻止更有效。不阻絕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好奇心,而是引導他們如何正確適量地使用。
同時,家長也要從小培養他們的「靈性體驗」,帶他們接觸自然、看看動物、參加活動、與人交流等,將孩子的好奇心均攤在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中,我想會更有助於青少年擺脫網路成癮的問題。
(寫完這篇,突然很感謝從小把我抓去看球賽、學手工和參加夏令營的我爸媽,讓我不至於整個童年都泡在科技產品裡面 XD。)
更多【聊本書】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