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本書|《失控的焦慮世代》:創造靈性體驗,掙脫科技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自 2014 年以來就感到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而且看不到盡頭。」

隨著網路快速普及,從 Z 世代起(1995 年後出生者),人們的童年便逐漸被電玩遊戲、社群軟體取代,同時,這些孩子感到不快樂,甚至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然而不只年輕世代,如今社會上所有人似乎也變得比以往更自私,更加看重物質、享樂、批判,失去寬恕的能力、忽視集體權益,連帶導致整個社會向下墮落。

這是去年被比爾蓋茲選入冬季書單的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中的內容。這本書在網路上有非常多人介紹過,所以今天我不會探討地太仔細,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先看看以下文章,大致了解它在說什麼:

raw-image


▌什麼是「靈性」?

前言提到的,是《失控的焦慮世代》第八章說的「靈性退化」現象。之所以很多人變得自私、孤獨和焦慮,正是由於人們花太多時間在手機和社群上,使大家的靈性加速退化。

雖然「靈性」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玄,但它其實就是指「精神的富足感」。跟財富自由那種物質上的滿足不太一樣,精神富足是一種覺得自己很快樂、有歸屬感的滿足。

「當任何慈善或感恩的行為出現在我們視線或想像裡,我們會被它的美深深打動,並在自己心中產生強烈的意願,也想模仿這些慈善和感恩的行為。」
「反之,當我們看到或讀到任何殘忍的行為,我們會對其醜惡感到厭惡,並對惡行深惡痛絕。」

書中也有提到六種「提升靈性」的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精神富足的感覺:

  1. 集體的神聖體驗
    例:成千上萬球迷聚集在球場裡,一起為支持的球隊歡呼。
  2. 身體參與
    例:一群人聚在同個地方,一起煮飯、吃飯、聊天。
  3. 靜止、安靜和專注
    例:不受外界干擾,專注的冥想或思考。
  4. 自我超越(遺忘自我)
    例:將注意力從身上轉移出去,達到「無我」的境界。
  5. 慢怒快恕
    例:深思熟慮後才作評論,懂得寬恕,不易動怒。
  6. 對自然心存敬畏
    例:下班看見美麗的天空而覺得世界很美好,或爬山看見壯闊的瀑布而覺得自己很渺小。

我認為這六種體驗可以再進一步歸納為專心投入的滿足、融身社群的滿足,和接觸真實的滿足。只要生活裡充滿這些滿足,我們就更容易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 專心投入的滿足

深陷在一部劇裡痛哭流涕、努力農裝練等打敗 BOSS、靈感泉湧地寫著小說、卯起精神來清掃房間、將花圃修整得整整齊齊……

每當我們非常專注地做著某件事,常會發現時間咻一下就過去了,而且完成後還會覺得通體舒暢,特別有成就感!這便是「心流」的力量。

全心全意地做著一件事,不被打斷、不受騷擾,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同時還能將內心沉靜下來,提升做事的效率。

就算只是安靜地望著窗外思考、邊走邊看看身邊的花草蟲鳥、站在街邊聆聽街頭藝人的演出……只要我們全神貫注在其中,也會由衷覺得活在這一刻是非常美好、愜意、舒服的。


▸ 融身社群的滿足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能在社群中找到歸屬感,也會提升我們的精神滿足感。

比如當你身在某場季後賽的球場中,一旁坐著數以萬計屏氣凝神的球迷,此時一發再見全壘打,瞬間讓整個世界被震耳欲聾的歡呼及彩帶淹沒。那時跟著大家狂歡的你,肯定會為自己的球迷身分感到光榮吧?

或者當你坐在烏漆嘛黑的觀眾席,奮力為站在光裡的偶像舉起手燈應援、合唱、尖叫時。與全場粉絲一同沉浸其中的你,肯定也會更認同自己粉絲的身分,甚至盤算起參加下次的演唱會吧?

只要我們能在某時某刻,體認到自己正隸屬於某個團體,是群體之中的一份子,就更容易快樂。


▸ 接觸真實的滿足

同樣是球迷,曾經買票進場的人,和只在家裡看過轉播的人,誰會對那支球隊更忠誠呢?

書中提到,曾經親身參與實體活動的人,往往更容易認同自己是這個社群的一份子。即便不是看球、追星這種萬人場面,單純幾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逛展、打球,也會默默產生一股向心力,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身而為人,我們與生便俱來「感知真實世界」的能力。能透過眼睛捕捉細微的表情變化,透過鼻子嗅出即將下雨的氣味,透過耳朵聽見別人呼喊自己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們在現實世界獲得的感受,遠比虛擬世界深刻得多。我之前曾在 IG 和 YouTube 上看過許多旅遊影片和照片,鏡頭裡的景色每個都很漂亮、相當迷人;然而即使如此,那也遠遠不及我親自爬上山破,看著陽光從雲層間灑落,乘著涼風、伸展雙手的那一刻暢快。

raw-image



▌科技帶來的「靈性破壞」

科技發展的確幫助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我們現在可以輕鬆知道偶像什麼時候開演唱會、哪裡有美麗的風景可以看、有趣的店舖可以逛,甚至還能與不同國家的人牽起交流。

可當虛擬體驗逐漸剝奪了我們接觸真實的機會,就可能反過來造成危害。


▸ 脆弱的社群連結

身為 Z 世代的一份子,我從國一開始就辦了 Facebook,也曾在上面認識各形各色的網友。最熱絡的時候,近百名朋友都會在彼此的貼文下抬槓、聊天,甚至還一起開過社團或粉絲專頁。

社群網站幫助我們更容易創造人與人的連結,但這些連結真的牢固嗎?

當我大學畢業邁入社會、使用社群的時間越來越少後,我發現如今還有聯絡的,無一例外是我曾經見過面、吃過飯的人。有些是同學,有些是網友;有些來自台灣的另一端,也有些來自另一個國家。

但只要我們曾經約過實體活動,看展也好、吃飯也好、擺攤也好,我們的友誼似乎就會變得比別人更加堅固。

現實裡的交流最難以取代的,是我們常需要和其他人察言觀色互相磨合。可能當我遇到其他國家的朋友時,需要調慢語速說話;遇到情緒不好的朋友時,需要斟酌用詞;遇到喜好領域不同的朋友時,需要開啟不同的話題……

由於交流是面對面同步發生的,我們的身體、大腦和情緒都需要即時反應,和對方互相調整步調後,才能維護好這段關係。

反觀在社群上,我們要跟另一個人建立(或破壞)關係就變得非常容易,動動手指開啟聊天室、打個幾句話就結束了。無法透過實際相處調整步伐,也不需要花費精力磨合節奏,簡單一句話就能搭上線,一個不開心就能永遠不聯繫。

虛擬世界的連結雖然容易建立,卻也更容易被破壞,這就會導致我們難以透過社群網路建立一段有歸屬感的關係;而當我們長期缺乏歸屬感,自然就容易感覺到孤獨。


▸ 注意力缺失

「注意力缺失」是社群軟體近年造成的另一個大問題,尤其當短影音成了主流文化後,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剛剛說過,全神貫注地做事、沉溺在心流中會令我們感到滿足,可如果做事的過程一直被打斷,書讀沒幾頁手機就跳出通知、房間整理到一半就想滑社群。不只事情永遠做不完,還會相當煩躁。

更可怕的是,一旦我們的大腦習慣了社群上源源不絕的刺激,那就幾乎無法忍受沒有刺激的生活。只能不停待在心煩意亂的世界裡,連要靜下心五分鐘都做不到。

像我每天上下班都需要走十五分鐘的路,不過一公里多的距離,我卻天天都能見到走路滑手機結果差點撞到人,或開車滑手機結果被按喇叭的案例。

每次我見到這些注意力全放在手機上的人時,都會忍不住思考,他們真的有在手機裡得到那麼多快樂嗎 XD?


▸「我」的世界

《被討厭的勇氣》中曾經提到,當我們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就會感覺到幸福。這其實和這本書提到的「自我超越」有點類似。

如果我們一直以自我中心看世界,不停思考「我」想要什麼、「我」要做什麼、別人怎麼看「我」的話,那永遠都開心不起來,因為我們眼裡永遠只有自己。

相反地,若能從某些活動或體驗中,感覺自己是某個家庭、團體、文化的一份子,並非站在世界中心,而是一個群體的一部分。那我們就不會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或汲汲營營想去超越別人。

然而,社群媒體卻是個徹底圍繞「我」所打轉的地方,按讚量、留言數、粉絲數……決定了許多人看待自己的高度;想說就說、想罵就罵的網路文化,也讓我們越來越難以寬恕他人。

在手機與網路的蓬勃發展之下,許多人失去了對真實世界的興趣、喪失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只能陷在網路社會中,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總結

身為 Z 世代的一份子,《失控的焦慮世代》提到的科技危害我自己就有親身體會,畢竟我就是在手機陪伴下,度過青少年的第一批人 XD。

不過對於作者希望「強硬阻止未成年人使用科技產品」這點,我仍抱有一些質疑。

一方面是我小時候也曾被父母禁止過玩遊戲,所以我深刻知道這種手段根本沒辦法真的遏阻小孩。當時就算父母把網路切掉、把門鎖起來,我還不是照樣能找到辦法玩(笑)。

我覺得硬性禁止小孩不使用科技產品,反倒可能使孩子養成隱瞞或說謊的壞習慣,連帶導致這些孩子真的身陷險境時,父母反而一概不知。

另一方面則是,電動遊戲和社群媒體雖然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但它也確實有帶來益處。像我身處資訊產業,身邊許多工程師當初正因喜歡打電動,才對程式設計起了興趣;還有我身邊的朋友中,也有四分之一當初是在網路上認識的,如今他們也成為我三五個月就會見面一次的好朋友了。

或許教導孩子適度使用科技產品,會比強硬阻止更有效。不阻絕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好奇心,而是引導他們如何正確適量地使用。

同時,家長也要從小培養他們的「靈性體驗」,帶他們接觸自然、看看動物、參加活動、與人交流等,將孩子的好奇心均攤在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中,我想會更有助於青少年擺脫網路成癮的問題。

(寫完這篇,突然很感謝從小把我抓去看球賽、學手工和參加夏令營的我爸媽,讓我不至於整個童年都泡在科技產品裡面 XD。)



更多【聊本書】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作者信箱開放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冰陽雜談紀錄館 ✦
58會員
126內容數
聊聊我的生活點滴,也歡迎分享你的天馬行空。
2025/04/26
前陣子錫蘭的身心靈課程影片在網路上興起軒然大波,除了課程本身以外,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也因此在 Threads 上掀起了不小的討論(不知道的可以點這個連結去看看喔)。 相信《被討厭的勇氣》應該連沒在看書的人都多少聽說過 XD,雖然滿多人(包括一開始的我)以為它是本心靈雞湯,但我讀完後其實覺得它更像
Thumbnail
2025/04/26
前陣子錫蘭的身心靈課程影片在網路上興起軒然大波,除了課程本身以外,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也因此在 Threads 上掀起了不小的討論(不知道的可以點這個連結去看看喔)。 相信《被討厭的勇氣》應該連沒在看書的人都多少聽說過 XD,雖然滿多人(包括一開始的我)以為它是本心靈雞湯,但我讀完後其實覺得它更像
Thumbnail
2024/12/19
「時間管理」是當代非常熱門的一個主題,遍數各類書籍、文章、影片甚至 Podcast ,都有許多人分享該如何更高效率地利用我們的時間。 像我也是非常熱衷時間規劃的人,會利用通勤和午餐時間讀書、工作的空檔閱讀電子報,再趁週末把吸收到的知識整理成筆記丟進 Obsidian,總之就是盡可能將零碎的時間利用到
Thumbnail
2024/12/19
「時間管理」是當代非常熱門的一個主題,遍數各類書籍、文章、影片甚至 Podcast ,都有許多人分享該如何更高效率地利用我們的時間。 像我也是非常熱衷時間規劃的人,會利用通勤和午餐時間讀書、工作的空檔閱讀電子報,再趁週末把吸收到的知識整理成筆記丟進 Obsidian,總之就是盡可能將零碎的時間利用到
Thumbnail
2024/11/06
《推力》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相當著名的一本書,初版於 2008 年出版,後來在 2021 年又推出了「終極增訂版」,不僅分析了幾項推力策略的實施成果,更加入了許多新的概念進來討論。 我並沒有讀過初版《推力》,但若只就「終極增訂版」來看的話,我認為這是一本閱讀門檻不高、能輕鬆引導普羅大眾更理解行為科學的一
Thumbnail
2024/11/06
《推力》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相當著名的一本書,初版於 2008 年出版,後來在 2021 年又推出了「終極增訂版」,不僅分析了幾項推力策略的實施成果,更加入了許多新的概念進來討論。 我並沒有讀過初版《推力》,但若只就「終極增訂版」來看的話,我認為這是一本閱讀門檻不高、能輕鬆引導普羅大眾更理解行為科學的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Thumbnail
年輕一代力求追求自由生活,轉變傳統價值觀,但也在上一代人舊觀念與新價值觀之間掙扎。文章以疫情警示讀者,要活在當下,擁抱每一天。寫作者透過個人見證,啟發讀者思考人生價值觀,並提供對年輕世代的建議。
Thumbnail
年輕一代力求追求自由生活,轉變傳統價值觀,但也在上一代人舊觀念與新價值觀之間掙扎。文章以疫情警示讀者,要活在當下,擁抱每一天。寫作者透過個人見證,啟發讀者思考人生價值觀,並提供對年輕世代的建議。
Thumbnail
本文探討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影響,並分享了作者如何放下短期利益的焦慮,轉向長期積累和實踐長期主義。作者回顧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為獲得競爭力而努力,卻讓自己喪失原先的靈氣,最終透過寫作找回自我,重拾長期主義思維。同時,文中也提供了對此提出自己的三個實例,給讀者引起對此方面的關注。
Thumbnail
本文探討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影響,並分享了作者如何放下短期利益的焦慮,轉向長期積累和實踐長期主義。作者回顧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為獲得競爭力而努力,卻讓自己喪失原先的靈氣,最終透過寫作找回自我,重拾長期主義思維。同時,文中也提供了對此提出自己的三個實例,給讀者引起對此方面的關注。
Thumbnail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過去與現在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新一代的挑戰以及資源不均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過去與現在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新一代的挑戰以及資源不均的問題。
Thumbnail
當年自以為的年少輕狂, 如今卻發現每個人的過程也就差不多那樣。 當時覺得那些驚天動地的轉場, 現在回想起來也只覺得一般般。 與其說是成長, 還不如說是時間的流逝過程太過冗長, 讓人麻痺到早已失去彼時彼日的臨場感。 從前覺得"了解"好難, 現在覺得"理解"變得理所當然。 曾經過往那些
Thumbnail
當年自以為的年少輕狂, 如今卻發現每個人的過程也就差不多那樣。 當時覺得那些驚天動地的轉場, 現在回想起來也只覺得一般般。 與其說是成長, 還不如說是時間的流逝過程太過冗長, 讓人麻痺到早已失去彼時彼日的臨場感。 從前覺得"了解"好難, 現在覺得"理解"變得理所當然。 曾經過往那些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