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時分,城市依舊亮著燈。有人翻來覆去,無法入眠;有人盯著手機,任時間悄然流逝。焦慮,如影隨形,像無聲的潮水,一波一波,拍打著我們的心岸。 我們總以為,焦慮來自未解的難題:考試的分數、工作的績效、人際的距離、未來的不確定。但仔細探究,這種不安的根源,或許並不單純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內心對「控制」的渴望。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掌握未來,安排好每一步,往成功邁進。然而,世界並非一張可以精準運算的藍圖,而是一片無法預測的雲海。我們愈想緊握,便愈感無力;愈想控制,便愈覺失控。 焦慮,也許是我們與未知之間的角力。它提醒著我們,在這個時代,訊息流轉太快,變數太多,沒有誰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我們看著別人的成功,懷疑自己的停滯;我們害怕選錯路,擔心所有的努力成為徒勞。我們試圖奔跑,卻發現前方仍然迷霧重重。 那麼,如何消滅焦慮?或許,答案不是「消滅」焦慮,而是學會與它和平共存。我們可以承認內心的不安,但不必被它吞噬。讓腳步放慢,讓思緒回到當下,專注於此刻正在做的事情,而非遙不可及的未來。學會欣賞一朵花的開放、一杯茶的溫度、一縷陽光灑落窗前的靜好。 焦慮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我們,人生不必全然掌握,偶爾隨風而行,也是一種智慧。 願我們在每一次焦慮襲來的時刻,都能輕輕對自己說:「無妨,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