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常常只說「還好」,我卻常常著急。這21天,我不再追問,只專注練習怎麼陪她,好好吃一頓飯,好好聽她沉默裡的世界。
開場|從一個句點開始的焦慮
我的大女兒話很少,句子短、聲音輕,有時候連發音都聽不太清楚。每次我問:「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她總是:「還好。」句號,就這樣落下。
我知道她不是不願意說,只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等她用她的方式說完。
而我呢?我是一個老師,在活動、課堂上,總能透過設計提問讓人「說出來」。但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卻常常卡住,焦躁、不安與內疚接踵而至。
實驗的起點|把專業帶進生活,也帶回自己
我曾試過各種方法,從說故事到乾脆等老二救場,因為老二古靈精怪,總是侃侃而談。但內心一直有個聲音提醒我:「妳能不能不要這麼用力地想把她變好?妳能不能只是陪伴她?」
於是,我開始了這個21天的晚餐提問陪伴實驗。
三個我帶進餐桌的問題:
今天有什麼事讓妳皺眉了嗎?
今天有誰讓妳笑出來了?
如果明天有一件事可以變得更好,妳希望是什麼?
第一天,我問了第一題。她只是低頭吃飯,小聲說:「上體育課很無聊。」我深呼吸,點點頭,不再追問。這,就是我們的起點。
不只陪孩子,也陪我自己
這21天的旅程,不是要孩子立刻說出完美答案,而是我要學習:如何不被自己的焦慮吞沒、如何不再用提問控制關係、如何把愛變成等待與信任。
我將記錄這21天的每一小步、每一次的變化,以及我內心的震盪與學習。
我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答案的人
我也還在學習怎麼做一個「會聽」的媽媽;我還在整理自己的焦慮與節奏;我也還在練習讓自己說:「我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
這篇文章不是神奇建議,而是邀請妳一起進行這場21天的陪伴實驗。不為改變,而為陪伴彼此慢慢變好。
如果妳也想開始:
試試這三個問題,每天選一個問;也可以問自己:「我今天對孩子的期待,能不能多點信任、少點焦慮?」
📌 留言告訴我,妳今天的提問是哪一題?孩子怎麼回應?或者什麼也沒收到?沒關係,我懂,那也是一種回應。
讓我們陪孩子,也陪自己,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