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制性信念的起源
我很早就察覺,當別人沒有回覆訊息時,我會涌現很強烈的情緒反應,背後隱含了「不被重視」的感覺。但我更好奇的是:我的限制性信念究竟經歷了什麼,以至於我在面對特定行為時,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
經過與 GPT 的討論,我逐漸明白,這些限制性信念的形成,源自於小時候的家庭經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童年的經驗:我不重要
我成長在一個雙薪家庭,父母工作繁忙。下課回家後,總是面對空無一人的房子,加上父母限制我的行動範圍,這種經歷下我逐漸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不重要,我的需求不會被重視。
當內心有了這樣的信念後,大腦便開始自動蒐集那些能夠驗證這個想法的證據。於是,即使我說出了自己的需求,心中也早已預設了結論:「即使說出來,也不會有人聽見」。與其開口面對一個不可能的未來,不如閉口不談,便不會受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我保護 x 外界認同的渴望
為了避免受傷,我逐漸學會隱藏自己的需求。然而,內心對安全感的渴望並未消失。當我無法自我滿足時,便轉而向外界尋求認同與安全感。
從那時起,我開始開始在意他人對我的評價。他人的肯定,成為我自我價值的存在(他信)。這種依賴外界評價的習慣逐漸強化,形成了一個自動化的迴路:我下意識地尋找「對方是否在意我」的線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動化的行為模式
這個自動化的模式,導致我逐漸不會主動表達自己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不斷關注他人的行為與評價,以此來驗證自己的重要性。
• 如果對方表現出關心,我就會感受到肯定與安全感。
• 反之,則會激發我的自我懷疑與不安全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他人是否關心自己」的行為模式變得越來越自動化,根植於我的日常反應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理解過去,開創未來
為什麼我要了解這一切?理解過去的原因,是為了改變未來。情緒的發生必然有其根源,當我理解了這些信念的形成路徑後,便可以開始培養新的信念與行為模式。
這個過程與狀態標記的「進化」有些相似。目的是讓我在面對同樣的觸發點(Trigger)時,能夠選擇新的路徑,進而調整自己進入理想的狀態。
了解自己,便是第一步。接下來,我要做的是刻意練習新的反應模式,逐步取代那些自動化的、受限於過去經驗的行為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