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預期的成效,正逐漸發酵中,前進下一個階段,可以開始。
家有國中生,一直是許多家長費心的事。常見家長與老師的談話內容,大都圍繞在孩子的升學、分數與計算方式。符應家長所關心的議題,大家所談的方向也朝向這些,至於要如何引起興趣、增加學習力?比較少提。身歷其境,一個很無厘頭的作法,下班後,我站在圓山花博的廣場,隨機訪問路過的民眾,題目是:「你(妳)認為國中生好教嗎?」,二個小時過去了,總共訪問了100個家長,得到的結果是:「不好教」;73%;「好教」:9%位;認為我的精神有問題或不回答的:18%?試驗結果:「不好教」的比例高出「好教」的比例還不少。問題出在哪裡?就個人本質學能,所能理解的答案是:教養也是一種藝術,重點不是怎麼「教」,而是在於讓孩子「有感覺」。有感覺的教法,教一次,孩子就可以舉一反三。沒有感覺的教法,教十次,孩子也可能是充耳不聞。當然有可能會因為個別差異,有的人教五次才能找到感覺、有人要教十次,甚至更多,於是,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會因為每個人需要的「次數」極難一一找出,所以教養者,在遇到教不會且無計可施的狀態下,產出了青春期、叛逆期、不受教等等逃避名詞的「配套措施」。而當這些標籤出現之後,孩子會更沒有感覺,面對更多重複沒有感覺的學習情境,討厭、煩悶等負面的反饋,會建基在『逃避』的假設之上。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換一個作為?當教學者改變了教學內涵,轉換學習的歷程從「如何教」至「如何從活動之中讓學生對教學產生感覺,自律的學習」,相信我們孩子的表現,會有很大的不同。
明日聚焦: 妥善、安排與分配班級的人、事、物,建構自律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