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上讚下~花花轎子人人抬

誇上讚下~花花轎子人人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影《鹿鼎記》中,主角韋小寶有一句台詞:「花花轎子人人抬。」意指人們互相說好話彼此吹捧,這其實是人際互動的一項技能,畢竟人們想獲得工作報酬,也期盼能獲得成就感,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的來源,不外乎「作業成果、物質報酬、職務提升、自我激勵、他人肯定」五種,所謂他人肯定,就是個人表現有被發現並給予正向反饋,很多人誤以為這種正向肯定,多是上對下的,殊不知抬轎子的需要被讚美,坐轎子的也需要被鼓勵。

 

    但是讚美上司與表揚部屬時,在用詞上會有一些差異,我把它編了個口訣叫做「誇上讚下」。誇上是指誇獎上司時,要誇向身體上半身的部位,且最好從頭部開始,例如:「深謀遠慮、高瞻遠矚、聞一知十、兼聽則明、有說服力」;讚下是讚美部屬,且要多讚美身體下半身的部位,且最好從手腳開始,例如:「腳踏實地、執行力強、劍及履及、效率很好、手藝精巧」。至於處於身體中間部位的「心」,讚賞上司最好著重於「寬」,例如:「寬心自在、寬容大量,有容乃大」;而讚美部屬則著重於「細」,例如:「做事細心、心思細膩,精工細作」。

 

誇上有三個「要」的原則:要響、要純、要事實。

一、 要響:

響的意思是肯定的說出來,但不要長,讚美上司太長容易讓人膩味,也會引起其他同事不快。

二、要純:

純粹誇獎,不要牽扯其他人或事,容易讓聽者覺得意有別指,混淆了原本的意思。

三、要事實:

要根據事實誇獎,不要過度腦補延伸。

 

    剛進職場時,部門經理帶著同仁一起去露營做團隊建設,經理當天指揮同仁一起完成搭帳和野炊,整個流程很有條理,他還親自下廚煮了兩道好菜給大家品嚐,現場有同事就開始誇他「廚藝高超」、「手腳靈活」之類,有一位同事的誇獎我覺得最好,他是說:「跟著經理做事就是安心踏實,您總先做好全盤佈局再分配工作,然後按部就班的完成,最佩服就是您的大局觀以及您隨時端出的好菜。」但當天某位同事的誇獎卻讓一切都變了樣,他說:「經理,您菜煮得好好吃,您一定是個好爸爸好先生,做您的家人一定很幸福。」殊不知經理最近和老婆冷戰分居中,夫妻倆也一直沒有小孩,這同事一講完經理的臉色就變了,當晚喝酒失控跟我們哭訴婚姻的不幸,氣氛很是尷尬,那次露營大家後來都不想再提,那位拍馬屁拍到馬腿上的同事也被大家劃上講話不牢靠的標籤。

 

讚下也有五個原則:公開性、口頭性、具體性、即時性、不加條件性。

一、公開性:

這是好事,我們要揚善於公堂,還可以有教化效果。

二、口頭性:

除了表揚地點以外,用口語方式表揚,不要只是貼一張紙在公佈欄。

三、具體性:

不只肯定他的努力,還要說出其被表揚的具體行為,否則眾人不知道什麼原因被表揚,達不到肯定效果還容易引起誤會。

四、即時性:

讚美不宜拖太久,時間太久大家都忘記了,到時突然講出來,部屬可能覺得奇怪,怎麼拖這麼久突然講這件事。

五、不加條件性:

在讚賞時不要加上要求,這樣容易偏離原本讚美的目的。

 有些主管非常吝於讚美,其實讚美是一種引導,人會朝著被讚美的方向發展,當部屬表現良好行為時、績效有進步時,就可以給部屬讚美,讚美的具體性原則,也帶著教育意義,讓部屬具體知道你期待的行為。

 

如果有一個單位,領導只喜歡溜鬚拍馬、諂媚奉承的人,完全不管能力如何,那這種團隊不值得待,但相對若一個單位只有工作沒有讚美,那這單位待久了也容易生病。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想說給工人高薪即可讓他們賣力工作,沒想到幾年後員工的離職率與患病率開始大幅上升,他曾講過:「我只是僱了一雙手,怎麼來了一個人。」這時他才知道員工心理滿足也是重要的。讚美技巧是工作能力的一種,花花轎子人人抬,抬的是工作,抬的也是人心,學會正確的誇讚,幫助成員提升工作成就感。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14會員
150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員工離職究竟是損失還是轉機?本篇回應一位主管的提問,深入探討資深員工價值、離職責任歸屬與管理者該承擔的角色。離職損失不只看年資,更關乎貢獻與管理策略。學會辨析真因,才是真正的領導力修煉。
馬斯克點出領導最大挑戰:「建立能說真話的反饋系統」。本篇從他的一句話出發,探討領導者如何打造真正開放、坦誠與長久運作的組織反饋文化。不是靠英明決策長久,而是靠制度防錯、集體進化。
三十歲的職涯焦慮,該堅守穩定現狀,還是勇敢跳槽挑戰?一位畢業生的諮詢,引出對職業倦怠、自我成長與長期目標的深刻思辨。本篇分享實用評估法,幫助你在人生關卡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員工離職究竟是損失還是轉機?本篇回應一位主管的提問,深入探討資深員工價值、離職責任歸屬與管理者該承擔的角色。離職損失不只看年資,更關乎貢獻與管理策略。學會辨析真因,才是真正的領導力修煉。
馬斯克點出領導最大挑戰:「建立能說真話的反饋系統」。本篇從他的一句話出發,探討領導者如何打造真正開放、坦誠與長久運作的組織反饋文化。不是靠英明決策長久,而是靠制度防錯、集體進化。
三十歲的職涯焦慮,該堅守穩定現狀,還是勇敢跳槽挑戰?一位畢業生的諮詢,引出對職業倦怠、自我成長與長期目標的深刻思辨。本篇分享實用評估法,幫助你在人生關卡做出不後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