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向上管理高爾夫》的步驟10.1,探討的是化解「冰冷關係」,它的狀況是這樣的:

日前,你根據可靠的消息得知,你的上司即將要離職,某位比你資深的同事獲得上級指派,準備接替上司的位置。不湊巧的是,在半個月前你跟這位同事有過摩擦,弄得彼此很不愉快。那時,你跟他一起負責某項任務,對執行的環節你們有過激烈的爭執,後來你執意用自己的方法,結果發生失誤。就在上司指責你們時,他當場落井下石念了你一頓:「你就是太固執,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才演變如此。」自此之後,你們之間陷入了冰冷的關係。在他還沒正式被宣布成為你的上司之前,你最好的行動是:


行動方案:

A.為半個月前與他衝突的事件向他致歉,承認固執是你的缺點,並說明他的批評對你的幫助。

B.為即將成為你的上司而向他恭喜,並說明你認為他適合領導你們的理由。

C.為即將成為你的上司而向他恭喜,並就化解彼此冰冷關係的問題,徵詢他的意見。

D.透過即將離職的上司出面邀請他吃頓飯,為半個月前與他衝突的事件,充當你們的和事佬。

E.保持現狀,等他成為你的上司之後,再視後續的情況而定。


如果拿聽聞來的,尙未正式宣佈的事來跟這位同事恭喜,如果你是他,你會怎樣回應呢?一種是告訴你,別亂講,根本就沒這回事;一種是詢問你,你突然來跟我講這件事,目的是什麼?你們冰冷的關係不一定緩解,可能反而更尷尬,所以方案B、C是不恰當的;而方案D 透過即將離職的上司出面緩頰,很容易被誤認是拿上司壓他,反倒更破壞關係,何況就算當下他表示同意,因為不是你們雙方直接交流,效果也非常差。而方案E保持現狀,等他成為你上司後再來處理這關係,無疑被動且變數增多,所以方案A 為半個月前與他衝突的事件向他致歉,承認固執是你的缺點,並說明他的批評對你的幫助,這作法是直接主動化解冰冷關係,是最積極有效的作法。


生活在世上,我們確實無法滿足所有人,也不是所有的關係都需要維護,有三個原則來判斷這段冰冷關係是否值得化解?

1.你有錯

從狀況的描述當中,因為你的固執,執意用自己的方法,所以同事指責你的內容並沒有錯,或許是因為他當著上司的面前數落了你,讓你聽了不舒服,但既然他說得沒錯,我們應該虛心接受,並感謝對方的直言不諱。

2.很重要

在職場上我們需要上司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獲得資源執行任務,就算這位同事沒能升任你上司,資深同事的幫助也非常重要,既然這個人對你是重要的,越早改善彼此關係當然是越好。

3.有價值

真誠的道歉,能提升人們的信任。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起義紀念碑前下跪,贏得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激賞,「德國的總理跪下了,但是德國卻站起來了。」二戰後的猶太人對現在的德國沒有多少怨恨,和這一跪有很大關係,而勃蘭特本人也因此獲得1971年諾貝爾和平獎。


如何化解這冰冷的關係,《哈佛商業評論》特約編輯 Amy Gallo在2016年11月26日專欄文章《如何與你憎惡的人共事》中,提出的三點建議值得我們參考:

1.管理你的反應

我們面對自己討厭的人,很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產生直接敵意,所以第一步我們應該管理自己的反應,聚焦於如何使自己的作為更有生產力,所以別一直想這個人的行為舉止,而是想想自己的反應。著有《情緒競爭力,UP!》的羅格斯大學組織情緒智慧研究協會聯合主席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建議我們每天練習放鬆的方法。他說,這將「增強你處理壓力的能力,也就是說,討厭鬼將變得不再那麼討厭。」


2.思考問題是否在於你,不是其他人

一旦管理好自己的反應,就可以思考自己不喜歡這個人的什麼地方。著有《好上司,壞上司》與《拒絕混蛋守則》的史丹福大學管理科學及工程教授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說:「一開始先假設這個人做的事你不喜歡,但他是個好人。」進一步了解讓自己煩惱的是什麼,你也就能夠看清自己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蘇頓說:「你可以合理地假設,自己是問題的一部分。」誠實面對自己在這個問題中所占的份量,並密切觀察當中存在的形態。如果一個人到哪裡,都有他討厭的人,這是個非常不好的訊號。


3.花更多時間與他相處

蘇頓說:「若要讓自己開始喜歡原本討厭的人,最好的做法之一,就是與他一起進行需要協調的專案。」這種作法讓我們更瞭解對方,當我們發現他的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高曼說:「你可能會感到同情,而不是惱怒。」當然若是某人完全違背你的道德感,遠離對方也是個好選擇。


大詩人唐伯虎有一首詩「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俗語說「冤家路窄」,前頭冤家太多後頭路就窄了,何況步驟10.1的描述,完全符合上面「你有錯、很重要、有價值」三個判斷,這冰冷關係應當盡力化解並建立友誼。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6會員
3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透過學生的真實提問,探討「向上彙報」的溝通盲點與反思。透過實例剖析主管斥責的背後原因,並提出彙報時需注意的「時機地點」與「帶對策提問」兩大原則,提醒職場人別陷入情緒,而要學習從批評中成長,實踐孟子的「反求諸己」。
本篇文章透過自我反省,提醒我們不要急於批判或下結論,應從多角度理解他人的行為背景。唯有培養同理與包容,才能看見事物的全貌,讓心更柔軟、眼界更開闊。
學生看了我在管理高爾夫電子報2019年第493期發表的「三告投杼機可亂真,三個篩子篩選資訊」一文後,跑來問我說,如果這件事很嚴重,這謠言不止干擾工作進度,也讓上司對他的信賴度降低了,那應該怎麼辦?
這篇文章透過學生的真實提問,探討「向上彙報」的溝通盲點與反思。透過實例剖析主管斥責的背後原因,並提出彙報時需注意的「時機地點」與「帶對策提問」兩大原則,提醒職場人別陷入情緒,而要學習從批評中成長,實踐孟子的「反求諸己」。
本篇文章透過自我反省,提醒我們不要急於批判或下結論,應從多角度理解他人的行為背景。唯有培養同理與包容,才能看見事物的全貌,讓心更柔軟、眼界更開闊。
學生看了我在管理高爾夫電子報2019年第493期發表的「三告投杼機可亂真,三個篩子篩選資訊」一文後,跑來問我說,如果這件事很嚴重,這謠言不止干擾工作進度,也讓上司對他的信賴度降低了,那應該怎麼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過於親密的關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而過度疏離又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每個職場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職場中巧妙地與人保持距離,同時又不得罪他人的絕妙技巧。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專員升遷為主管後的挑戰和心態轉變。作者分享自己在升遷後發現主管不必知道所有答案,但需懂得尋找資源協助解決問題。文章進一步介紹了六種「以退為進」的溝通策略,從「私底下討論」、「之後回覆」到「讓我們測試看看」,幫助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有效處理問題,避免當場僵局並尋求更佳解決方案。
Thumbnail
在職場上,距離感確實是必要的。但是,這個「距離」可不是要我們變成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要學會在親近和專業之間找到平衡。文章探討了在職場上保持適當距離感的重要性,分享了一些小撇步和故事,並提醒人們要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Thumbnail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難免會犯錯或遇到需要請教前輩的時候。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錯誤或不足感到抱歉,因此會習慣性地說「對不起」。然而,「對不起」的背後往往隱含著自我否定和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耐煩或造成溝通障礙。
Thumbnail
你有遇過那種抱怨個不停,遇到什麼事情都唱衰,又不提出解決方案的同事嗎?還是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超愛打斷別人講話卻拒絕聆聽的同事?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那種嘴巴上答應你會完成工作,卻故意擺爛放著不做,害你們團隊整個開天窗的人? 遇到這種同事大家都怎麼應對呢?以前我如果遇到難相處的同事,都會秉著
Thumbnail
在職場遇到爭議時,作者底層邏輯提供了明確答案,即有最大損失的一方應該承認錯誤。避免堅持已錯的想法,而是要寬恕他人,承擔責任,開啟新可能。
Thumbnail
在職場中,不公平待遇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情緒勒索,或者冷漠不友善的語言對待, 這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受傷。尤其是遇到溝通不良的直屬主管, 就像親密關係中一樣令人受傷, 如何可以轉換逃離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衝突,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更偏向負面的感覺,但最近我卻試著不去害怕衝突,或者說帶有一點攻擊性。 會這樣說的用意不在於讓你因為一點小事就去攻擊同事,更多的是讓問題更顯化。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過於親密的關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而過度疏離又可能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每個職場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職場中巧妙地與人保持距離,同時又不得罪他人的絕妙技巧。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專員升遷為主管後的挑戰和心態轉變。作者分享自己在升遷後發現主管不必知道所有答案,但需懂得尋找資源協助解決問題。文章進一步介紹了六種「以退為進」的溝通策略,從「私底下討論」、「之後回覆」到「讓我們測試看看」,幫助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有效處理問題,避免當場僵局並尋求更佳解決方案。
Thumbnail
在職場上,距離感確實是必要的。但是,這個「距離」可不是要我們變成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要學會在親近和專業之間找到平衡。文章探討了在職場上保持適當距離感的重要性,分享了一些小撇步和故事,並提醒人們要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Thumbnail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難免會犯錯或遇到需要請教前輩的時候。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錯誤或不足感到抱歉,因此會習慣性地說「對不起」。然而,「對不起」的背後往往隱含著自我否定和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耐煩或造成溝通障礙。
Thumbnail
你有遇過那種抱怨個不停,遇到什麼事情都唱衰,又不提出解決方案的同事嗎?還是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超愛打斷別人講話卻拒絕聆聽的同事?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那種嘴巴上答應你會完成工作,卻故意擺爛放著不做,害你們團隊整個開天窗的人? 遇到這種同事大家都怎麼應對呢?以前我如果遇到難相處的同事,都會秉著
Thumbnail
在職場遇到爭議時,作者底層邏輯提供了明確答案,即有最大損失的一方應該承認錯誤。避免堅持已錯的想法,而是要寬恕他人,承擔責任,開啟新可能。
Thumbnail
在職場中,不公平待遇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情緒勒索,或者冷漠不友善的語言對待, 這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受傷。尤其是遇到溝通不良的直屬主管, 就像親密關係中一樣令人受傷, 如何可以轉換逃離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衝突,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更偏向負面的感覺,但最近我卻試著不去害怕衝突,或者說帶有一點攻擊性。 會這樣說的用意不在於讓你因為一點小事就去攻擊同事,更多的是讓問題更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