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跟孩子告白想談網戀,我要怎麼教小孩?
某天,孩子可能支支吾吾、或興奮又帶點神秘地告訴你:「媽媽/爸爸,我跟你說喔… 網路上有一個人說他很喜歡我!」、「我們每天都聊天,他對我好好,我們好像在交往了耶!」
或者,你可能無意間發現孩子手機裡的對話,充滿了曖昧的訊息,甚至已經在互稱「寶貝」。
當下,你的心中是否警鈴大作?感到震驚、擔憂、害怕,腦中閃過各種關於網路詐騙、誘拐、或是孩子身心受傷的畫面?
面對孩子在虛擬世界中似乎悄然萌芽的「戀情」,你是否感到措手不及、憂心忡忡?
網路的匿名性與距離感,使得線上發展的情感關係充滿了未知與風險。
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輕信他人、缺乏危機意識,對於網路世界的複雜與險惡,可能毫無防備。
「我女兒說她跟網友『在一起』了,對方是誰、幾歲、住哪裡,她一問三不知!」
「我很怕孩子被騙,或是不小心洩漏個資,甚至跟陌生人約出去見面…」
面對孩子想談「網戀」的狀況,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引導他認識健康的關係界線,並處理這份可能懵懂的情感呢?
▌孩子「為了什麼」想談網路戀愛?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投入或渴望網路戀情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立刻禁止或否定。
了解孩子行為與想法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內在需求,並引導他看見潛在的風險。
⚠️ 尋求情感連結與被「懂」的感覺
孩子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單、缺乏歸屬感,或覺得同儕、家人不夠理解自己。
網路提供了一個看似能輕易找到「知己」、被全然接納與理解的空間,滿足他對深度連結的渴望。
⚠️ 對「愛與被愛」的好奇及探索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對愛情、親密關係產生好奇是自然的發展階段。
網路提供了一個看似可以「安全」探索這些感覺、練習與異性(或同性)互動的場域,滿足他對浪漫情愫的好奇心。
⚠️ 渴望被肯定,從中獲得「特別感」
被告白、被追求、被稱讚,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見的」、「有價值的」、「特別的」。
這種來自網路的肯定,可能暫時填補了現實中自信心的不足。
⚠️ 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或無聊
課業壓力、人際挫折、家庭紛擾或單純的生活無聊,都可能讓孩子想逃避到網路戀情的甜蜜互動中,尋求慰藉、刺激與新鮮感。
⚠️ 同儕影響或對「談戀愛」的憧憬
看到身邊的同學、網紅或戲劇中的角色在談戀愛,孩子可能也產生「我也想要有人喜歡」、「談戀愛好像很酷」的憧憬或壓力,而更容易接受網路上的示好。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深呼吸,建立「安全對話」空間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你內心多麼震驚或擔憂,請先深呼吸,保持冷靜。用開放、不批判的態度,創造一個讓孩子「敢跟你說實話」的空間。
如果你一開始就暴怒或禁止,孩子只會把事情轉為地下化,讓你更難掌握狀況,先專心傾聽他的分享。
✅ 同理感受,但不等於認同「網戀」
先同理孩子可能有的感受:「聽起來有人欣賞你,讓你覺得很開心/很特別,是嗎?」、「感覺你很喜歡跟他聊天的時光。」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心情。
但理解感受,不代表你認同這段關係的安全性或適當性。
✅ 嚴肅但溫和地進行「網路安全」教育
這是絕對不能少的關鍵步驟。
在孩子能聽進去的時候(不是爭執的當下),溫和但清晰、嚴肅地告訴他網路交友的風險:
.身份未知: 網路上的人不一定是他說的那樣(照片、年齡、性別都可能造假)。
.個資安全: 不可輕易透露真實姓名、學校、住址、電話、照片等個人資訊。
.可能的企圖: 解釋網路詐騙、誘拐、性剝削(例如:要求私密照)等真實危險。
.見面風險: 強調「絕對不可以」和未經父母同意的網友私下見面。
✅ 討論「真實連結」vs「網路虛擬」
引導孩子思考:真正的「喜歡」或「愛」是什麼?健康的關係需要建立在真實的認識、相處、信任與互相扶持上。
網路上的甜言蜜語、快速升溫的情感,是否真的可靠?提醒孩子,在沒見過面、不了解對方真實生活的情況下,很難建立真正的連結。
✅ 共同訂定「網路交友界線」與「保護原則」
和孩子一起討論並訂定清晰的網路使用規則,包含:可以和誰聊天、聊天的內容界線、哪些資訊絕不能分享、遇到奇怪或不舒服的狀況要立刻告訴父母等。
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狀況,適度了解他的網路活動(例如:偶爾看看他的聊天對象是誰,但不是窺探所有對話內容),並將重點放在教導他自我保護的原則。
同時,鼓勵孩子多參與現實生活中的社團、興趣活動,建立真實的人際連結。
▌愛在網路蔓延時:做孩子情感與安全的守門人
網路戀情對懵懂的孩子充滿了吸引力,但也潛藏著真實的危險。
父母的角色,不是一味禁止,而是成為孩子情感與安全的守門人。
保持開放暢通的親子溝通管道,給予孩子正確的網路安全知識,引導他思考關係的本質,並設立清晰的保護界線。
在虛擬世界快速變化的時代,用不變的愛與警醒,陪伴孩子安全地航行於情感的探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