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規則
這個世界由規則構成,
從交通規則、民法、刑法到社交中的潛規則,
每一個都是構築我們世界的基石。
規則讓世界變得可以預測,
讓人能夠安全互動,
對ASD (自閉症光譜) 的孩子來說更是重要的安全感來源。
社交潛規則:我來把它變成顯規則
我是一隻致力於把社交潛規則變成可以遵循的顯規則的殺人鯨。對我們ASD來說,
社交之所以很讓人困惑,
除了我們沒辦法接收到一些類似表情、語氣之類的非語言訊息之外,
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問題:
社交潛規則實在太多啦!
所以我作為一隻已經內部翻譯很多潛規則的殺人鯨,
正在漸漸釋出我的翻譯結果給其他ASD參考。
例如:
在網路上引用別人講過的話時, 請確定本人允許,並且有適當的標註來源。
這樣做,不只是基本的禮貌,
也是讓對方感覺被尊重,自己也能在社群中累積信任的一種方式。
當規則打架時
我幼稚園的時候有一個煩惱:
- 要上廁所要跟老師說。
- 午休的時候不能講話。
所以我每次午休的時候想要上廁所都不知道怎麼辦,
最後就尿在睡袋裡。
長大後雖然很少遇到這麼明確邏輯矛盾的規則,
但也常常遇到兩個規則不一致的時候,
這時候內化規範 (Internalized Norms)就變得很重要。
什麼是內化規範 (Internalized Norms)
當外在規則互相衝突時,
如果只是死背指令,我們很容易卡住,
甚至不知道該怎麼選擇。
這時候,
光靠外在的規定已經不夠了,
我們需要有一套自己內心相信、自己願意遵循的標準。
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做
內化規範(Internalized Norms)。
意思是:
原本外在世界告訴我們「要這樣做」的那些規則,
隨著時間、理解和選擇,
慢慢變成自己心裡也認同,願意主動遵守的一套行為準則。
這不只是服從,
而是經過自己消化過後,
「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會選擇這樣做」的內在決定。
外在規範仍然非常重要
然而,內化規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還無法完全靠自己的內心標準來做決定,
仍然需要依靠外在規範作為行動的依據。
這就是為什麼,
外在規範本身的合理性、清楚性,還有彼此之間的邏輯一致性,變得非常重要。
如果外在規範彼此矛盾,
或是和現實脫節,
那麼孩子就會在模仿與內化的過程中迷失,
甚至對整個規則系統產生混亂和不信任。
規則的執行成本
ASD的孩子很在意公平,但是我們卻很常看見:
- 闖紅燈的人沒有受到懲罰。
- 同學作弊而且全班包庇。
- 學校規定不能穿便服但許多人都穿著便服。
這些現象會讓ASD的孩子感到特別困惑:
難道規則是假的嗎?
規則確實存在,但規則的落實需要付出執行成本。
例如:
- 闖紅燈這件事,需要有科技執法設備,或者有人實際去告發,才能真正抓到違規者。
- 同學作弊,即使被發現,老師也必須有能力處理,不只要證據充足,還要承擔可能引發的社交衝突或家長抗議,這中間的情緒與管理成本非常高。
- 學校規定不能穿便服,但如果穿便服的人太多,校方很可能沒有足夠的人力或能量一一處罰,最後只能默許違規的存在。
這些,都是執行成本的真實例子。
規則與選擇
在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從遵守外在規則開始,
逐漸學習在不同情境下做出選擇。
內化規範的目標,
不是拋棄所有規則,
而是能夠在規則互相衝突時,
根據自己認同的準則做出判斷。
這需要兩個條件:
- 理解規則背後的意圖。
- 不是只記住「要怎麼做」,而是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
- 建立自己的優先順序。
- 當兩個規則不能同時遵守時,能夠根據價值排序,選擇最重要的一個。
選擇不是隨意行動,
而是帶著思考後的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
每一個小小的選擇,
都是在練習把外在的規則,慢慢轉化成內在的力量。
最終,我們遵守的,不只是世界的規則,
而是自己心中選擇了相信的準則。
參考資料
- Andrighetto, G., Conte, R., Villatoro, D., & Székely, Á. (2023). Understanding Norm Internalization: An Agent-Based Model. JASSS, 26(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