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學生因為有太多的選擇,所以有時反倒讓他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做出判斷,尤其是在面對生涯議題的時候,這樣的困境更加突顯。幾度與他們討論的過程中,愕然驚覺成長過程中他們往往將心力投注在滿足外在的期待,鮮少關注自己,也就很少去提問自己要的是什麼。是故在面對琳琅滿目的生涯選擇,突然感到退卻與茫然。
在那過程中,父母、老師或者周遭的人理所當然地成了提供意見的關鍵人物。可偏偏時代的變化速度已經進入讓人驚嘆的年代,如果沒能跟上腳步,那麼許多的想法往往會與現實脫節。若處在這樣的狀態,就可能提出不適切的建議,而強勢的態度更是搗毀了溝通的平台。讓人憂心的是,原是好意的提醒,卻反而因此傷害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感,甚至衍生許多的衝突,而落入意氣之爭的泥淖中。
對青少年來說,當豎起了拒絕旁人建議的牌子,可內在卻又抓不到任何思緒與線索,那其實是不安的。可是反抗與不服輸的心境,卻讓他們拒絕去承認這樣的困頓。於是有的人選擇把自己丟到社會的洪流中載浮載沉,偶爾遇見一塊從旁而過的浮木,便認定那是救命仙丹,緊抱著不放,想藉此證明自己。可是時間一久,卻往往發現事實不然,那原本的慌亂更加突顯,甚至發酵成了滿腹的委屈與不滿。別以為這樣就是最糟的狀況,有的人更是一股腦兒陷溺在情緒之中,連浮木也選擇視而不見,放任一切,美其名為無懼,其實是為了掩蓋不安的逃避。
面對生涯的選擇,原就沒有標準答案,既然如此,迷惘與不安的情緒理該是被允許的。因為就是在那樣的氛圍中,才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釐清、去摸索,也才有雲開見日的時候。可偏偏我們社會對於時間、對於生涯總有難以擺脫的緊迫感,彷彿人生若沒能好好把握關鍵時刻,沒能贏在起跑點上,往後的一切都是枉然。於是乎,對於摸索的允許、改變的選擇,都有著重重的限制與框架。最末更只能把社會現狀的無奈拿來當成緊箍咒,只要稍有不從之心,那許許多多的威脅與恐嚇就一股腦兒地傾倒而來。人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很難、很難。
以前常常會想,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一個十八歲的青少年,該算是一種信任、一種勇敢、還是一種荒謬。從小我們都被教導著要立定志向,可卻又從沒讓我們去探索何謂志向,甚至直接告知何謂「良好」的志向。這一切恰巧反映著我們既有的教育模式,硬是將有無限可能的申論題,改換成選擇題,有時甚至還簡化成是非題。其中之一的原因是這樣才有標準答案,才不會「浪費時間」去思考,才不會走冤枉路。另一個原因更加讓人感到荒謬,那就是這樣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跟別人交代。乍聽之下彷彿有些道理,我們的人生從懂事以來就無時無刻得要去斟酌如何對別人交代,因為角色的框限、因為群性的束縛,那好像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得要回應旁人的關心。可是反覆思維卻會發現這是讓人心驚與不忍的,因為我們鮮少去反思與在乎,我們要如何對自己交代。
生涯充滿著無限的可能,簡化讓人失去了創造的動力、也丟掉了多元的精彩,如果簡化只是為了要向他人交代,如果立志只是為了讓別人稱讚。那麼這樣的人生,究竟是誰的人生。青少年最難的議題就是在面對選擇時,得要學會去承擔與面對自己的人生,這原足以讓人卻步、讓人心焦。可偏偏我們的教育與社會不僅沒能給予足夠的支持,反而帶著許多的懷疑與挑戰,讓他們更加惶惑。甚而利用那樣的恐懼,剝奪了決定的勇氣,或者給予既定的選項,讓他們在裡頭擇一。然則可曾想過這所謂的美其名的協助,不單單框限了一個生命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那剝奪了讓他們學習去承擔自己生命的勇敢與承諾。而人生如果少掉了這樣的勇敢、如果不願意去對自己做出承諾,那麼就會丟失熱情。
熱情啊!那是面對挫折的法寶,那是爬出泥淖的繩索,那是決定人生精彩與否的魔法,如果在年少輕狂的歲月,就失去了熱情,那麼接續的人生,怎不讓人憂心忡忡。很多時候,我們譴責停滯的生命,然則,我們卻鮮少去探究停滯的原因,更遑論去允許停滯的發生。如果前進只有一個選項,那麼停滯也許只是為了突顯這個選項的不恰當;如果生命過往的歷練不足以堆砌勇敢與明晰,那麼停滯也許只是因為陷入了不安與困惑的泥淖。
更何況青少年在面對自我價值建立的時刻,那是外在與內在衝突糾結的混沌、那是自我異化與同儕需求不斷拉扯的無奈,那是莽撞、彆扭被難以言說的情緒紛亂綁架的憤慨。仔細想想,這每一步都困難重重,一個不小心甚至會傷痕累累,可是有誰在乎過,也許當看不見傷痕,就簡化成偷懶,當聽不見哀嚎,就解讀為叛逆。當我們無法卸下內心的框架,也許我們始終無法真正懂得,青少年內心世界的美麗與哀愁;當我們無法跳脫既有的成見,也許我們始終低估了他們在面對生涯選擇時,內心的焦慮、不安以及得要不斷鼓舞自己的勇敢;當我們嘲諷他們自以為是,甚而貶抑他們的天真之時,也許是因為他們就像是一面鏡子,在不經意中讓我們照見了自己內在的矛盾,更無情地反映著早已丟失的無畏與熱情。試想當我們無法接納鏡子所反映出來的,早已世俗化的自己,我們又如何能支持他們
身為一個老師,午夜夢迴常常捫心自問,自己究竟是他們的後盾,還是絆腳石。如果沒能釐清自我的限制,也許後者的角色會比前者更加突顯。思慮之此,不禁汗顏。是該慚愧的吧!原以為自己努力地教導他們面對人生的勇氣與知識,實際上他們則是活化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丟失的熱情。教與學,翻轉的發生,如此奧妙又如此迷人。尤其是得以一同面對活著的迷惘與不安,那緣分該是要珍惜的,當然更該彼此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