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因為處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學校,每逢考試的時候,總是會聽見學生刻意地對旁人訴說著:「我都沒有唸書」。那突然拉高的語調與聲量,像是深怕別人沒聽見似的,可卻是傳遞著關於「不努力」的訊息。反覆思量,那其實是弔詭的。關於「不努力」的狀態,原本比較算是一種羞愧與自慚,甚至是害怕被發現的窘困,沒想到如今卻反倒成為一種大聲張揚的宣示。更讓人玩味的是,對有些人來說,甚至可以說樂此不疲。
若是進一步分析那背後的想法,其實當可以試著去瞭解,處在極為競爭的環境之中,那無處不在的評價與比較,往往讓人感到身心俱疲。而且整個社會所潛藏關於天才的崇拜,使得人們總是偏差地認定,天賦將會左右著成功與否的關鍵。於是乎,那關於聰明的嚮往與維持,更往往成為頂尖學子念茲在茲的核心議題。倘若再加上過往成長歷程中,不斷被洗腦的關於,「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的謬誤早已深植於腦海。想當然爾,天賦的加成當會形成牢不可破的信念。而關於失敗的畏懼與逃避,更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乎,那關於不努力的炫耀,遂成了表面上解決上述困頓的最佳方案。因為倘若天賦加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那麼失敗的發生,就可能危及一直以來所仰賴的,關於聰明的支柱。於是乎,強調沒有努力,那麼如果面臨失敗,就能夠將其歸因於努力,而不會聚焦於天賦。另一方面,倘若表現還不錯,那還能為此贏得更多關於天賦的讚美。那豈非又能免於關於聰明的威脅,還有一絲機會強化天賦的卓越。
不僅如此,對於其他人來說,倘若用盡心力,表現卻仍不及那號稱「沒唸書」的同學,那豈非讓人氣餒與失落。甚至對有些人而言,那反倒開始質疑自己,否定自己。從這樣的觀點來看,那關於「不努力」的宣告,宛若又是一樁讓對手潰敗的絕妙心法。於是乎,原本當是羞愧以對的「不努力」,反而成了高聲炫耀的法寶。甚至,對有些人來說,即便戮力以赴,都還刻意謊稱己身的「不努力」,因為骨子裡已經深信此一方式當能在競賽場上達到「保己欺人」的效用。
然而,這樣的模式,是否真的就那麼好用,也許可以更深入地來剖析。先從欺人開始,其實當刻意去炫耀「不努力」的背後,就懷藏著欺人的動機。也就是說,當「不努力」原就可能存在著被批判與責難的評價,卻仍刻意去炫耀與彰顯,那背後的想法,就很難讓人單純視之。久而久之,或者旁人漸漸學會輕忽那樣的訊息,或者慢慢瞭解到那欺人的意圖,遂也逐漸在彼此之間產生隔閡與間隙。也就是說,欺人背後其實是關於競爭的看重,關於贏的需求,當這些的重要性凌駕於關係之上,往往付出的代價也會是真誠的關係。
其次回到自欺的部分,那又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看,一是自己未必那麼清楚,自欺背後的動機。只是潛在的防衛機轉使然,也就是那因為己身過於害怕失敗,所以每每以沒有努力作為宣稱,藉此閃躲關於天賦的質疑。殊不知那樣的作為背後,遮蔽了難以面對失敗的內心課題,也逐漸在心中否定了關於努力的價值。因為看不見努力,或者即便看見也不當一回事,長此以往,關於努力將會越發有力不從心之感。
另一種狀態則是,心裡很清楚那是一個手段,關於保己的需求。那彷彿也意味著,透過否定努力的意義與價值,來免除己身天賦的威脅,那緊抱著聰明的想法,剝奪了學習的機會,遂也更加恐懼失敗的發生。那所謂的精神勝利法,閃躲著失敗的發生,或者偽裝著失敗的情境,甚而不斷告訴自己,眼下不過只是過渡。只要未來自己能夠努力,憑藉著自己的天賦當能翻轉一切。那其實是荒謬的,也就是一方面否定努力的價值,一方面卻又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努力。
更可怕的是,當事者未必能夠真正體悟到,在那無形之中,對於努力的貶抑,對於天賦的尊崇,很容易將自己逼入死胡同之中。也就是,那不知不覺中形塑出成功的關鍵當落在天賦,而非努力。於是,面對新的課題所可能帶來的關於天賦的威脅,以及面對失敗所可能產生對己的質疑,彷彿都成為避之唯恐不及的泥淖。畢竟,努力可能很難改變什麼。人生,更往往在那樣信念的影響下,越發困在狹隘的視野之中,那豈非讓人感到惋惜。
其實,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與書寫,都強調人們高估天賦所具有的影響力,那背後關於天才的崇拜,其實肇因於逃避的需求與天賦的偏好。前者造成我們草率地認定,當我們沒有天賦,也就不需去努力,天賦往往成為逃避的藉口。後者則是那無處不在的造神需求,彷彿得以寬慰現世的不安。是故,能否試著看穿那樣的天賦陷阱,讓自己回過頭感受著努力的意義與價值。當看見己身的努力,當放下對於天賦的偏執,那麼才能在失敗與挫折的遭逢裡,學習與調整。更重要的是,也在那一刻,才終於願意去貼近與支持,那個願意努力付出的自己。而那樣的貼近與認同,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後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