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2. 注釋
1. 稽古:考察古代的事。
2. 允:誠,真。
3. 迪:引導,踐行。
4. 厥:其。
5. 謨:謀劃。
6. 弼:輔佐。
7. 諧:和諧。
8. 都:發語詞,表示語氣莊重。
9. 修思永:長遠地修養思想。
10. 惇:敦厚。
11. 敘九族:理順宗族關係。
12. 庶:眾多。
13. 明:聰明。
14. 勵翼:勉勵輔佐。
15. 邇:近。
16. 哲:明智。
17. 孔壬:小人,奸佞之人。
18. 巧言令色:虛偽阿諛的言詞和面貌。
19. 驩兜、有苗:傳說中的反叛者和部落。
20. 拜昌言:行禮接受善言。
21. 咸若時:皆如其時,皆合時宜。
3. 白話文
講到考察古代之事。皋陶說:「真誠實踐他的德行,計劃要明確,輔助要協調。」
禹說:「是!怎樣做呢?」
皋陶說:「啊!要謹慎自身,長久修養思慮。敦厚地理順九族的關係,才可以使眾人明智,受到鼓勵輔助,從近至遠,都可以治理好,關鍵在於此。」
禹行禮接受善言說:「是!」
皋陶說:「啊!在於能識人,在於能安民。」
禹說:「唉!都要合時,只有帝是最難的。能識人就是有智慧,能任用人安定百姓就是有恩惠。百姓自然歸心,能夠明智又仁惠,還怕什麼驩兜?又何必遷徙有苗?又何懼巧言令色的小人孔壬?」
4. 總結
這段展現皋陶與禹之間對於治國理念的深入討論。皋陶強調德行、識人與安民為治理根本,禹深以為然並推論出:只要能做到知人善任與仁惠愛民,則反叛與奸佞皆不足懼。
啟示:
1. 統治者應以德為本,誠實踐行仁政。
2. 能夠識人任賢是治國之首務。
3. 仁政能使百姓歸心,安民即能治國。
4. 凡事合時而行,才能成就大業。
5. 小人奸佞不足懼,唯有失德失政最可畏。
二、
1. 原文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
2. 注釋
1. 都:語氣詞,用於引起注意。
2. 九德:九種德行,為治人治政之本。
3. 載采采:表示德行可觀,如同採擷花草般鮮明。
4. 寬而栗:寬厚中有威嚴。
5. 柔而立:柔和中有堅定。
6. 愿而恭:謙和而恭敬。
7. 亂而敬:遇事繁雜而能恭敬。
8. 擾而毅:多務繁雜仍剛毅。
9. 直而溫:正直中有溫和。
10. 簡而廉:簡樸中有清廉。
11. 剛而塞:剛健且守正。
12. 彊而義:強壯而合乎正義。
13. 有常:有恆定規律。
14. 三德:可指三種基本德行。
15. 浚明:深明。
16. 夙夜:早晚,日夜。
17. 六德:除三德外之補足德行。
18. 翕受敷施:收集之後再廣泛施行。
19. 俊乂:賢能之人。
20. 師師:模範、嚴謹。
21. 五辰:五行之時序。
22. 庶績:眾多事業。
23. 曠:懈怠、空缺。
24. 天工:天命或天職。
25. 五典:五倫(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
26. 五惇:五種敦厚之德。
27. 五禮:吉、凶、賓、軍、嘉五種禮儀。
28. 五服:喪服制度,親疏有別。
29. 五章:服制規章。
30. 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31. 懋:勉力、興盛。
32. 有土:有國土者,即諸侯。
3. 白話文
皋陶說:「啊!行為上有九種德行,談論一個人有德,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德行鮮明可見。」
禹說:「是哪九種?」
皋陶說:「寬厚而又嚴肅,柔和而又堅定,謙恭而又有禮,繁亂中而仍恭敬,事務繁多而仍堅毅,正直而又溫和,簡樸而又廉潔,剛強而又守正,強壯而又合乎道義,這些德行表現出來,有恆常之規範。太好了!每天宣揚三種德行,早晚都要深入明察治理好家庭。每天恭敬地持守六種德行,使國家光明鮮明,能夠廣泛吸納再施行。九德全部實行,賢才就能任官。所有官員都能嚴謹,工匠能應時而作。掌握五行時序,各項政務就能安定凝聚。不可以教導人放縱私欲。治理國家要戰戰兢兢、勤勉不懈,每天都有萬千政務。不可以空缺庶務之官,否則天職由人代之。天有法則,頒授我們五倫五德之典章。天有等級禮序,從我們的五禮中發揮其功能。要齊心協力、恭敬和諧。天命屬於有德之人,喪服制度當依等級有章。天要懲罰有罪之人,五刑應各得其用。政務要勉力推行啊!上天是明察的,因為人民是聰明的;天威之所以可畏,是因人民的威信。上通於天,下達於民,治理國土要謹慎敬重。」
4. 總結
本段皋陶論述九德、六德、五典等為治國安民之根本,並指出德行不僅為個人品性之表現,更是整體政治、社會制度的基礎。德治推行,百官效法,百姓歸心,天地人三才皆可協和。
啟示:
1. 統治者應修養九德,以德服人。
2. 治國須德政與制度並行,法理禮義並重。
3. 德化及於上,下民自然向化。
4. 凡事須勤勉自律,不可逸欲懈怠。
5. 政治事業需要上下協同、民心歸順,方能永固社稷。
三、
1. 原文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禹曰:「俞!乃言厎可績。」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
2. 注釋
1. 朕:我,古代一般人稱自己為「朕」。
2. 惠:仁惠、恩德。
3. 厎:通「止」,至、達成之意。
4. 行:實行,實踐。
5. 俞:同意、允許的語氣詞。
6. 績:成就,完成。
7. 予:我,皋陶自稱。
8. 贊贊:謹慎小心的樣子。
9. 襄:助、輔助。
3. 白話文
皋陶說:「我所講述的仁惠之道,是可以實踐的。」
禹說:「好啊!你所說的確實能夠完成功業。」
皋陶說:「我還沒有什麼智慧,只是盡心思考,希望能謹慎地加以輔助。」
4. 總結
本段記述皋陶與禹對話,表達出對仁惠實行之信念與謙遜精神。皋陶主張仁政可行,禹肯定其言,並表現出謙和合作之態度。
啟示:
1. 領導者應推行仁政,使德政落實於民。
2. 對於可行之道,應給予認可與支持,促成實踐。
3. 即使有智慧與見解,也要保持謙虛態度。
4. 以協力合作的精神共同完成治國安民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