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開完會,主管臉色不太好,你整個下午心神不寧。
對話中被打斷一句,你開始懷疑:「是不是我說得太差?」
專案出錯,你心裡立刻跳出一句熟悉的話:「都是我害的。」
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
你只是把太多事情混在一起了。
我們常說「別太情緒化」,
但問題不是情緒太多,而是分不清楚是什麼在影響你。
你需要的,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認知分化。

🧠 給自己一點 S.P.A.C.E.:把混在一起的,慢慢分開來看
當情緒、想法、回憶與行動打結時,就像線團越扯越緊,
這時你需要的,是一點空間,一點距離,一點理解。
這裡有一套思維整理工具——S.P.A.C.E.,幫助你在混亂中釐清方向。
- S — Self(我 vs 他人)
- P — Past(過去 vs 現在)
- A — Action(行為 vs 結果)
- C — Control(可控 vs 不可控)
- E — Emotion(情緒 vs 事實)
這五個分化點,就像一把拆解鑰匙,
讓你從情緒中抽身,重新看清自己在哪裡、正在經歷什麼。
🔹S|Self|我 和 他人,是不同的情緒系統
有一次我提了個提案,主管語氣低沉地回:「你再想想。」
我腦中瞬間冒出:「是不是我表現不好?他是不是失望了?」
那整天,我的自信就像一顆洩氣的球,一直撐不起來。
直到晚上我才想到——他也許只是忙,也許在想其他事。
他怎麼說,可能跟我有關,也可能只是他自己的狀態。
☉ 分化提醒:別把對方的反應,全都變成對自己的評價。
✍「他的語氣,不代表我的價值。」
🔹P|Past|過去 和 現在,是兩段旅程
「我以前提案也被退回,現在還是一樣。」
「這種場合我從小就怕,現在還是緊張到發抖。」
我們很容易被過去綁住,尤其是那些我們曾經受過傷、失過敗的經驗。
但現在的你,其實已經不是當時那個毫無準備、沒有資源的自己了。
過去的你,撐過來了;現在的你,有能力重來。
☉ 分化提醒:過去是你經歷的一部分,不是你身份的定義。
✍「過去限制你,是因為你還沒認出現在的自己。」
🔹A|Action|行為 和 結果,要能切割來看
你努力很久,做了簡報、修了資料、和客戶溝通無數次,
但最後案子還是沒簽成,你對自己說:「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我們太習慣用「有沒有成功」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卻忽略了:過程裡的努力與改善,才是最值得累積的資產。
☉ 分化提醒:結果值得學習,但不代表過程就失敗。
✍「失敗不是評價,而是版本。」
🔹C|Control|可控 和 不可控,不該一視同仁
有些事,你再努力也無法改變。
客戶的預算、老闆的情緒、時機的變化……都不是你能控制的。
但你仍然可以選擇回應方式、調整策略、決定說話的語氣。
與其在不可控的事上焦慮,不如把力氣留給真正能改變的事。
☉ 分化提醒:掌控感的關鍵,是把責任放回自己能動的地方。
✍「看清界線,才有力量。」
🔹E|Emotion|情緒 是訊號,不是事實
你說:「我覺得自己很差。」
那是一種感覺,不一定是事實。
感覺可以真實到讓你喘不過氣,但那只是你現在的情緒體驗,
它可能來自壓力、失落、或太久沒有被理解。
你可以先接住情緒,然後慢慢問自己:它從哪來?它想提醒我什麼?
☉ 分化提醒:情緒值得尊重,但不必照單全收。
✍「感覺是風,不是方向。」
✨ 結語|給自己一點 S.P.A.C.E.,你就有選擇的空間
情緒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你:有些東西卡住了,有些思維混在一起了。
當你覺得心煩、懷疑、內耗,不要急著解決所有問題,
先慢慢一個個問自己:
- 這是我的情緒,還是別人的?
- 我現在,是不是又被過去綁住了?
- 我做得不好,還是結果不理想?
- 這件事,是我能控制的嗎?
- 我感覺到的,是真的嗎?
這就是認知分化。這就是你給自己的 SPACE。
不為了變得完美,而是為了活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