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高手思維這本書
裡面提到關於成功與運氣的關係
簡單說就是:人往往在成功時高估了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運氣
卻往往在失敗時歸咎於環境和運氣所致
以上這個常見的行為心理學偏誤
只要有在涉獵心理學或分析人性的相關書籍
應該是只要看到前面幾個關鍵字就可以馬上反應出:
這是在講「倖存者偏誤」的其中一種
關於忽略了運氣的一種認知偏誤
但是這本書又進一步闡述了一個觀點:
「憂鬱可能是來自於對事實的真實認知所導致」
經過仔細思考
我認為這的確是其中一個導致憂鬱的原因
(這裡是在討論「憂鬱」這個情緒而非討論「憂鬱症」)
常見狀況如下:
- 出社會後比學生時期來得憂鬱
- 阿德勒的觀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小時候好像沒那麼多煩惱,長大開始有了,於是便回溯原生家庭的影響(榮格學派)
出社會後開始自力更生,也是面對現實的一種。
或者,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從野獸到產生人性,進而被社會化,學習應對進退知書達禮;為了進化而反人性,卻因為反人性而違心進而出現了內心的衝突感,產生人際關係的煩惱。例如:這件事該不該做?這句話該不該說?她會不會討厭我?她會不會不喜歡我?所以才出現了對應的破解法,也就是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最後是原生家庭。家人最支持我,他們一定是對的;父母都很愛我,他們一定不會錯;小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換句話說,還只是停留在這樣想法的人,在心智成熟度上仍然是一個尚未看見真相的幼童。人無完人,天下怎麼可能會有「沒有不是的父母」?原生家庭,本來就會帶給我們好的跟壞的,正面跟負面的,強項跟弱項,認知到這個事實並且接受,專注在發揮自己的長處,修正自己的缺點,這才是成長型思維必須具備的特質。
面對現實、社會化、修正自己的缺點,這三件事都會帶來憂鬱的情緒,至少對於我而言是如此,因為開始對於事實有了真實的認知,脫離了出社會前被保護的狀態,開始進入有人的地方就有的江湖,並且逐步根據經驗修正自己的不足,這些本來就會帶來低潮的情緒,再正常不過。
還在以為出社會後,或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還會有退路,社會化好辛苦乾脆放棄,固執不肯調整自己弱點的人,是停留在倖存者偏誤中選擇繼續留在「舒適圈」;但這樣的「舒適圈」其實一點也不「舒適」,人生就是一個讓你不舒服的過程,給予你不同課題,讓你從你以為的舒適,在接受憂鬱的情緒中脫離舒適圈,成長進化成為一個更成熟更強大的人。
至於物質條件或財富,那只不過是能力到達某個階段之後,自然會產生的附加價值,而人際關係,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被篩選汰換而來;最有價值的,是在過程中累積出來的無數信心所組成的信念,支持著我們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與充實感,並在每一個回顧的當下都能感到知足的幸福。
對真實世界抱持符合現實的認知,並且接受人都會有憂鬱的情緒,才有機會體會到真正精神充實的快樂。
以上,還沒有讀完,先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