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思維」- 憂鬱來自於對事實的真實認知

「高手思維」- 憂鬱來自於對事實的真實認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讀高手思維這本書

裡面提到關於成功與運氣的關係

簡單說就是:

人往往在成功時高估了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運氣

卻往往在失敗時歸咎於環境和運氣所致

以上這個常見的行為心理學偏誤

只要有在涉獵心理學或分析人性的相關書籍

應該是只要看到前面幾個關鍵字就可以馬上反應出:

這是在講「倖存者偏誤」的其中一種

關於忽略了運氣的一種認知偏誤


但是這本書又進一步闡述了一個觀點:

「憂鬱可能是來自於對事實的真實認知所導致」


經過仔細思考

我認為這的確是其中一個導致憂鬱的原因

(這裡是在討論「憂鬱」這個情緒而非討論「憂鬱症」)

常見狀況如下:

  1. 出社會後比學生時期來得憂鬱
  2. 阿德勒的觀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3. 小時候好像沒那麼多煩惱,長大開始有了,於是便回溯原生家庭的影響(榮格學派)


出社會後開始自力更生,也是面對現實的一種。

或者,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從野獸到產生人性,進而被社會化,學習應對進退知書達禮;為了進化而反人性,卻因為反人性而違心進而出現了內心的衝突感,產生人際關係的煩惱。例如:這件事該不該做?這句話該不該說?她會不會討厭我?她會不會不喜歡我?所以才出現了對應的破解法,也就是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最後是原生家庭。家人最支持我,他們一定是對的;父母都很愛我,他們一定不會錯;小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換句話說,還只是停留在這樣想法的人,在心智成熟度上仍然是一個尚未看見真相的幼童。人無完人,天下怎麼可能會有「沒有不是的父母」?原生家庭,本來就會帶給我們好的跟壞的,正面跟負面的,強項跟弱項,認知到這個事實並且接受,專注在發揮自己的長處,修正自己的缺點,這才是成長型思維必須具備的特質。


面對現實、社會化、修正自己的缺點,這三件事都會帶來憂鬱的情緒,至少對於我而言是如此,因為開始對於事實有了真實的認知,脫離了出社會前被保護的狀態,開始進入有人的地方就有的江湖,並且逐步根據經驗修正自己的不足,這些本來就會帶來低潮的情緒,再正常不過。


還在以為出社會後,或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還會有退路,社會化好辛苦乾脆放棄,固執不肯調整自己弱點的人,是停留在倖存者偏誤中選擇繼續留在「舒適圈」;但這樣的「舒適圈」其實一點也不「舒適」,人生就是一個讓你不舒服的過程,給予你不同課題,讓你從你以為的舒適,在接受憂鬱的情緒中脫離舒適圈,成長進化成為一個更成熟更強大的人。


至於物質條件或財富,那只不過是能力到達某個階段之後,自然會產生的附加價值,而人際關係,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被篩選汰換而來;最有價值的,是在過程中累積出來的無數信心所組成的信念,支持著我們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與充實感,並在每一個回顧的當下都能感到知足的幸福。


對真實世界抱持符合現實的認知,並且接受人都會有憂鬱的情緒,才有機會體會到真正精神充實的快樂。


以上,還沒有讀完,先有感而發。


avatar-img
Mr. Colin 的沙龍
38會員
165內容數
外商職場文化與趨勢觀察,分享成長型思維觀點;記錄「男生也要好好保護自己」的保護令申請經過、訴訟對抗《不合理的》最小變動與幼兒從母原則;串連菁英大腦,歡迎加入交流,或贊助支持 Mr. Col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r. Coli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八二法則應該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 百分之二十的努力,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就。 換言之, 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努力是在做無用功; 這篇我想要談的是這八十裡面的其中百分之十, 也就是有毒的那百分之十。 有毒的百分之十, 不僅是無用功, 甚至可能會反向侵蝕那百分之八十的成就...
2024 完讀的 27 本書中 我挑出三本做出總結 這三本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我的想法與認知 第一本我想要分享的是: 高手心態 - 萬維綱 (4/17 完讀) 這是我第一本開始看的中國作者關於「建立頂尖認知」的書 以前也沒有排斥中國作者 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 然而看了這本
這本書是我今年完讀的第二十六本 我花了一週的時間看完 並且名列今年為止我看過最好看的一本書: 閱讀的感受度就像是有一個張爺爺在跟你說故事 相比之下同類型的「晶片戰爭」有些章節的乏味 張忠謀自傳(下)可說是毫無冷場...
5/5張忠謀自傳(下)
八二法則應該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 百分之二十的努力,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就。 換言之, 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努力是在做無用功; 這篇我想要談的是這八十裡面的其中百分之十, 也就是有毒的那百分之十。 有毒的百分之十, 不僅是無用功, 甚至可能會反向侵蝕那百分之八十的成就...
2024 完讀的 27 本書中 我挑出三本做出總結 這三本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我的想法與認知 第一本我想要分享的是: 高手心態 - 萬維綱 (4/17 完讀) 這是我第一本開始看的中國作者關於「建立頂尖認知」的書 以前也沒有排斥中國作者 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 然而看了這本
這本書是我今年完讀的第二十六本 我花了一週的時間看完 並且名列今年為止我看過最好看的一本書: 閱讀的感受度就像是有一個張爺爺在跟你說故事 相比之下同類型的「晶片戰爭」有些章節的乏味 張忠謀自傳(下)可說是毫無冷場...
5/5張忠謀自傳(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讓我非常有感的影片內容 —「Life is Short (How to Spend It Wisely)」。 你有沒有想過,平均人生只有 30,000 天?聽起來很多,但當你把時間分配到吃飯、睡覺、工作...突然發現,自由可支配的時間其實屈指可數。而我們最危險的思維
中年級的你,是否開始察覺─以前那種「拚命就好」的單純模式,似乎不太管用了?《柔韌管理學》是我的好朋友Yuki 黃昭瑛整理二十多年職涯,從基層一路做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外商企業總經理的全方位工作與管理經驗,希望帶給讀者的體悟是: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人,不是最強悍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以柔韌自處的人。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讓我非常有感的影片內容 —「Life is Short (How to Spend It Wisely)」。 你有沒有想過,平均人生只有 30,000 天?聽起來很多,但當你把時間分配到吃飯、睡覺、工作...突然發現,自由可支配的時間其實屈指可數。而我們最危險的思維
中年級的你,是否開始察覺─以前那種「拚命就好」的單純模式,似乎不太管用了?《柔韌管理學》是我的好朋友Yuki 黃昭瑛整理二十多年職涯,從基層一路做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外商企業總經理的全方位工作與管理經驗,希望帶給讀者的體悟是: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人,不是最強悍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以柔韌自處的人。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