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有什麼不妥當?我們可以先看看以下兩個故事。
俄國文學名著《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當中有一個叫人又愛又恨的角色格魯申卡(Grushenka)。她冷豔、重情重義,迷倒四圍的男性,周旋於老卡拉馬助夫和大兒子的爭風吃醋之中。格魯申卡提及小時候聽過的童話故事,帶著懺悔之情,自比故事中那個自我中心、自以為義、罔顧他人的主人翁。
從前有個下流討厭的老婦,生前沒有做過任何好事。老婦死後,魔鬼就捉住她,把她扔進火湖。這時,她的守護天使站在旁邊,盡力想出她生前做過的一件好事,稟告上帝,好讓她得救。他想起來便說:「她生前曾經在自己的花園拔出一個洋蔥,送給女乞丐。」上帝回答:「你拿起那洋蔥,送到火湖面上,讓老婦抓住,嘗試把她拉起離開火湖。如果她能夠跟著上來,就讓她進天堂;如果洋蔥斷掉,就讓她留在那裡吧。」於是,天使趕快來到老婦面前,伸出洋蔥,叫她緊抓住,接著他小心翼翼地把她拉出火湖。她快要脫離火湖之際,其他湖中的罪人見狀,馬上握住她,希望可以被一起拯救。老婦把他們通通踢開,說:「是我被拉拔出去,沒你們的份,因為這洋蔥是我的,不是你們的。」說時遲那時快,洋蔥應聲斷開,老婦墜回火湖去,被焚燒直到今日。天使哭泣而去。一位農夫的玉米產品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子,分贈給鄰家農友。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其實也只是個人利益吧。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所播的是次等種子,在異花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到我們家玉米的品種。因此,我很在意農友大家都播同一種優良品種。」(吟蛙,131)
我們自我中心,可能是因為自恃、自以為比別人優勝,覺得自己配得某些東西,而別人卻不配得。然而事實上,我們能夠自我感覺良好,自詡有一定成就、立一席之地,許多時候卻是受惠於他人的恩澤。因此,自我中心並非回應現實的應有心態。此外,自我中心也不符合基督信仰的教導。
維茨指出,基督信仰所提倡人生的目標,並非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頂端的自我實現,乃是催促我們失去自我,正如主耶穌在地上所度過的一生和祂所身教的生活方式,毫不符合自我實現的標準。基督徒必須意識到,自我不是有待發展的人間天堂,乃是需要解決的難題。我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罪,尤其是驕傲的罪,進而操練非自我實現的(unself-actualized)狀態,包括悔罪、謙卑、服從、信靠上帝等。(PsyR, 126)基督信仰所提供的出路是,人主動捨棄自我(主體),成為客體,不是任由別人掌控的客體,乃是作為服事和愛上帝的客體。我們必須捨棄自私的自我,以及意圖掌控人事物的心態。這是不容易的事,但只要做好心理準備,意識到上帝的愛,仰賴祂的恩典,是有可能做到的。其中不可或缺的實際行動是代禱。(PsyR,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