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工作卡關、被質疑、被打斷節奏,你知道現在該冷靜、該理性,但內心早已翻湧;
或是收到一句來自同事或主管的肯定,你嘴上說「謝謝」,心裡卻沒時間細品這份溫暖,轉眼又跳進下一個任務清單。我們常以為「情緒調控」是強迫自己不動氣、不激動、不失態。但其實,真正的調控不是壓抑,而是理解。
理解是起點,分化是工具,內化才是你走得遠、挺得住的底氣。

一、【分化】負向情緒:不讓情緒攪局,得先看清它是誰
當你覺得「煩死了、氣爆了」,先別急著壓下去。試著問自己:
「我現在到底在氣什麼?我焦躁,是因為節奏被打亂,還是怕自己做不好?」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情緒壓垮,而是被情緒的模糊感卡住。
分化,是把模糊的感覺拆解成有名有姓的訊號。
🔸 職場例子:
主管臨時修改你已排好流程的企劃案,你腦中頓時冒火、手也發緊。
你可能覺得「我真的快爆炸了」,但靜下來一想,真正卡住的,是「我覺得我不被信任,前面白做了」。
一旦分出來,你就多了一個選項:不是只剩發飆,而是可以回應:「我願意配合調整,但能不能說說為什麼改變方向?」
🪞 記得這句話:
🔍 分化不是把情緒切碎,而是讓每一個情緒,都有位置、有出口。
二、【調控】不是壓住火山,而是調整氣壓
很多人會說:「我沒時間搞那麼細,我就是現在很煩!」
但情緒若是一直在內心吼叫,我們就很難真的好好表達、好好做事。
調控情緒,不是叫自己不要有情緒,而是讓情緒不要來帶頭開會。
🔸 例子:
同事會議上公開指出你的缺漏,你瞬間感覺臉熱耳脹。
如果你能在心裡先告訴自己:「我不是被冒犯,我是緊張自己的表現出錯。」
你就可能這麼說:「謝謝提醒,我來補上那一塊,讓後續更完整。」
這不是冷靜裝出來的表面,而是你把情緒從主角變成助理。
🪞 記得這句話:
🎛️ 調控不是消音,而是調頻:讓情緒在不吵鬧的狀態下陪你行動。
三、【內化】正向情緒:讓一點好感受,長出更多能量
比起處理煩躁,我們更常忽略好情緒。
很多人一被稱讚就說:「還好啦。」
但你知道嗎?這種「快速帶過」,其實也錯過了內化的機會。
正向情緒如果不被好好存起來,就像風吹過一張便條紙,沒留下痕跡。
🔸 例子:
老闆說:「你這次的簡報做得非常清楚,客戶看得懂,也信任我們。」
你如果只是笑笑說:「剛好啦」,那這份肯定很快就被雜事吞掉。
但如果你能默默記下:「原來我清楚的表達,真的能讓人安心」,那就會變成下次你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存款。
🪞 記得這句話:
🌿 內化不是驕傲,而是把經驗轉成自我信任的肌肉記憶。
四、讓情緒成為資源,而非阻礙
最有韌性的人,不是沒情緒的人,而是那些願意理解自己情緒、整理它、使用它的人。
🎯 總結這段心法:
🌫 遇到負向情緒,先分化,再調控,就像拆彈才能排雷。
☀️ 遇到正向情緒,先停留,再內化,就像陽光灑進心裡才會發熱。
🎒 情緒不是麻煩,是你的導航,是你成長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