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溝通高手,不是舌燦蓮花的演說家,而是創造安全空間的聆聽者。
撰文 / 司提反
「為什麼他總是聽不懂我的話?」這句無奈的疑問,道盡現代人際關係中最深層的困境......
根據哈佛大學長達85年的幸福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連結是人生滿意度的核心要素,而這一切都始於真正的溝通。然而,到底要如何脫離那些「說了很多卻沒有效」、「有溝沒有通」的泥淖?並且掌握讓對話產生連結的實用心法呢?
一、90%的溝通困境源自這個致命盲點
人們常誤以為溝通就是一門「把話說清楚」的技術,我們常滿懷熱心善意,希望對別人的處境給予有效建議,但對方似乎聽不懂,甚至沒有絲毫感謝之意,如同一桶冰水澆熄了滿腔的熱情。
然而,會不會是我們根本沒有瞭解對方的心?沒聽懂他真正的感受和需要?就像眼科醫師硬要把自己戴著的眼鏡塞給患者,度數不對,就算再清晰高級的鏡片,也治不好對方的近視。
溝通的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是學會「診斷式傾聽」,脫下經驗的濾鏡,暫時放下「我還不懂你嗎?」、「你一定又要說…」的預設立場。採用「你說的是...嗎?」來確認對方想法,並且依照不同情境、不同個性,回應對方的實際需求。
典型案例中,當孩子抱怨「讀書有什麼用」時,父母常直接祭出「好好念書,才會有用」的標準答案,卻忽略了這可能是孩子挫折感的求救訊號……。如同企業教練常說的:「每個表面問題,都是深層需求的偽裝。」
二、良好溝通 始於日常累積信任存款
有人以為,溝通良好的秘訣是讓自己變得很有人際魅力、有很好的口才,但是真正關鍵的是,人們信不信任你?
有一種溝通是,我們把話都講完了,可是關係卻依舊疏離,甚至是被破壞了,雖然自覺講得頭頭是道,但卻沒有絲毫成效。另一種,則是不一定說了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對方卻滿足地離開……
我們常在對方把心封閉時,就硬塞我們的善意,以為我們把對他有益的話語講完,對方就會接受,以致挫折頻頻。
其實,溝通的前提是「看見對方的需要」,透過文字、語言或行動,讓對方知道「我很想進到你的世界,我真的很想瞭解你是怎麼看、怎麼想?」別急著說教或給予行動方案,而是先探究他人的想法、真實的感受、委屈和傷痛……當對方感受到被關懷、被接納,明白「有人想要瞭解我」,有人願意持續理解、傾聽、關心自己真正的需要、遇到的困難,信任感於焉而生,逐漸敞開心,接下來的溝通,才有意義。
真誠的傾聽,就是打開對方心門的鑰匙,摸著對方「心」的不二法門。
溝通專家發現,人際影響力取決於「信任帳戶」的儲蓄額度,需要從日常逐步累積。比如,對話時多用「再告訴我一些...」取代「你應該...」,表達想要理解對方的渴望。當情緒高漲時,不妨重複對方的關鍵情緒詞,如「聽起來你很挫折」、「你一定很生氣,是嗎?」表達一份理解,專注地聽,讓對方暢所欲言,常常就是一種醫治;真誠的態度,是一種接納、歸屬,帶出ㄧ種溫暖的關係與信任的連結。
當你懂得成為聆聽的達人,就會成為好的溝通者。
三、懂得喊「卡」 才能避開情緒地雷
聖經上說,我們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說話不對頻時,難免有情緒,神經科學研究證實,人在情緒激動時,大腦理性思考區域會暫時關閉,這時的對話容易變成情緒性的語言。
當發現自己心跳加速、呼吸變快時,不妨先喊停,冷靜的說:「我們20分鐘後再談,我需要整理思緒」,等緩和後再重啟對話。至於觀點不同時,別急著表達或證明自己,可以善用「我剛才聽到...」來開啟建設性討論。
飛機遇到亂流時,機長多半會先爬升高度,而不是停留原地對抗亂流。同樣的,溝通遇到歧異或衝突時,給彼此情緒緩衝期往往能避免70%的關係傷害,切記:重要的話,永遠要選在對的時機說。
真正的溝通高手,不是舌燦蓮花的演說家,而是創造安全空間的聆聽者。
當我們放下「教育對方」的衝動,轉向「理解另一個靈魂」的謙卑,那些曾經的雞同鴨講,終將譜成深刻的心靈共鳴。從今天開始,試著在每次對話前默念:「我的眼鏡,會適合他戴嗎?」這份對差異的尊重,必將為人際關係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