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章擷取)
現在孩子人際互動出現問題,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內在缺乏歸屬感,每個人都渴望認同、在群體裡有影響力;為了得到群體的地位,可能會用自以為『對』的方式和人互動,吸引關注、認同、填補內在的空洞。」根據科技部2018年調查,台灣青少年約六分之一表示自己曾在網路上被霸凌,約四分之一曾在網路上看到他人被霸凌。
霸凌的成因很多,3C產品盛行,尤其前2年因疫情、線上上課,使用網路時間變長,人際互動與溝通的機會變少,使得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明顯增加。
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認為,青少年從小是「滑世代」,普遍來說,人際互動的敏銳度較低,不懂得說話應有的禮貌和份際,有時顯得白目。青少年之所以在網上肆無忌憚地發言,常見原因包括:①自以為這樣說話很好笑,②網路上很多人都這樣說話,③輕忽語言的殺傷力,不知道自己的話傷害了別人。
青少年離不開網路,「他們的生活早已虛實整合,人際衝突常從實體世界延燒到網路,或是從網路燒到實體世界,屢見不鮮。」最令吳姿瑩擔心的是,「他們以為網路上不會有人知道自己是誰,因此很容易跨過觸法的那條線。」
是霸凌還是開玩笑?關鍵在於是否為惡意
對很多家長來說,小孩被人欺負,就是被霸凌。但其實有些情事屬偏差行為,不到霸凌。吳姿瑩指出,依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第3條,可歸納出霸凌有4個要件:
1 有惡意:動機上是否有惡意,故意讓你有不舒服的感受,或心生恐懼害怕,或破壞你的人際關係?
2 有特定對象:對方是不是只針對你?還是對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行為?
3 持續一段時間:是單一事件或是持續一段時間?
4 造成身心傷害與學習生活困難:是否造成身心上的傷害?如抗拒上學、上課心神不寧、學習表現受影響。
吳姿瑩指出,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只是開玩笑,又沒有怎樣。「不是你覺得好笑,別人就要接受。」「你必須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尊重別人的感受,只要對方感覺不舒服、表達他不喜歡,你就不能隨便挑戰別人身體或心理的界線,否則就是霸凌。」
吳姿瑩指出,國中生的霸凌比較是「檯面上」的,像是把同學的書包或課本藏起來、踩腳印;取綽號、嘲笑、講難聽話或是動手動腳。高中生表面上看起來進化得比較文明,但私底下暗潮洶湧,「判斷思考力並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除了肢體、語言霸凌之外,關係霸凌是很多青少年「不可承受之重」。青少年階段正是最在乎同儕的認同和看法,因此,關係霸凌的後座力很強。
吳姿瑩指出,最常見的是,同學們另外設了一個沒有自己的LINE群組,孩子一旦知道自己被排擠,簡直心都要碎了,覺得自己被徹底孤立。最糟糕的是,「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就是不好、一無是處。」
處理霸凌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近幾年,教育部和學校不斷宣傳反霸凌,學校已發展出一套SOP流程:調查、輔導、懲處、再輔導、再上課、結案;而後做全校性的宣導,加強人身安全、身體界線教育。
吳姿瑩說:「SOP流程是末端的處理問題,重點是,孩子在過程中有沒有學到什麼?有什麼改變?」
有一個學生因為在班上人際關係受挫,跑到網路上討拍、取暖,但他只說對自己有利的部份,結果引來一些自以為正義的網友肉搜同學、討伐學校,甚至留言恐嚇。最後學校找來兩邊的學生和家長,設法解決問題。
「所有人在這個過程中都付出很高的成本,但孩子是否學會下一次可以怎麼處理類似的情況?」當別人說話又刺傷了自己,或是感覺自己被冷落,是不是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法?還是一樣又去網路上討拍?
教孩子學會覺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關於霸凌問題,吳姿瑩認為,追本溯源、真正的議題其實是「社會情緒學習」(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霸凌和人際衝突,反映出來的是孩子面對情緒的困境。吳姿瑩觀察,「現在孩子普遍缺乏處理失落情緒的能力,尤其是想要卻不可得的失落,例如班上比賽輸了,就怪天、怪地、怪別人。」
想要解決霸凌問題,要從情緒教育教起。吳姿瑩強調,教孩子學會覺察、認識、表達、管理自己的情緒,「你可以有情緒,但要用不傷人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平衡,不對別人造成負面的影響。」
而且,能夠同理他人、換位思考,「這句話如果是別人對我說,我有什麼感覺?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不要去傷害別人?」
長期地接觸國中生和高中生,吳姿瑩發現,現在孩子人際互動出現問題,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內在缺乏歸屬感,每個人都渴望認同、在群體裡有影響力;為了得到群體的地位,可能會用自以為『對』的方式和人互動,吸引關注、認同、填補內在的空洞。」
另外,她也觀察到,「青少年對自我的認識不夠,自我概念呈現兩極化。」有些孩子對自我感覺「過度良好」到脫離現實,認不清自己;有的則是覺得我就是爛、我就是沒用。
「很多孩子沒辧法接納自己不如想像中的好,產生很大的失落,」吳姿瑩指出,教孩子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優缺點,這件事非常重要。「雖然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但這不代表你不好。」
「修復式正義」陪孩子理解他人
吳姿瑩觀察,「許多孩子被寵壞,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內在空洞卻不斷膨脹長大,一戳就破。」
「這些孩子缺乏人際相處的能力,他不知道這樣講話會傷人。每個人在家裡被無限包容,到了學校,到底誰要包容誰?」吳姿瑩說。
站在學校輔導的立場,「老師會針對霸凌事件,儘量擴增孩子看問題的視角,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除此之外,還要具體地教導孩子人際相處的技巧,例如:為什麼你這樣說話很傷人?為什麼你的眼神會讓人感覺挑釁?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不可以隨便踢別人的課桌椅?吳姿瑩略帶無奈的說:「就是要教到這麼細。」
另外,學校也積極推動「修復式正義」,事後找來兩邊的同學,坐下來面對面溝通,增進對彼此的理解。吳姿瑩比喻,有點像調解庭,在大人陪同下,各自說說自己的立場、看法和以為,透過對話,理解、體諒別人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學習尊重每個人的差異,避免之後的衝突。
遇到霸凌情況,可以這樣做
聽到孩子或同學遭遇霸凌,親師生可以怎麼做呢?吳姿瑩提供5個建議:
1 友善的「眼」
吳姿瑩認為,家長每天至少花10分鐘和孩子聊聊學校的生活,不要開口就問考試分數,關心孩子最近和朋友處得好不好。「人際相處難免有摩擦或不愉快,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心裡情緒的變化,這些事是否超出孩子的處理能力?是否需要大人引導,幫助孩子擴增看待問題的視角?」
校園也需要友善的眼睛,老師須關心孩子的變化、班上之間人際互動,是否有一些次團體,若分組時有孩子明顯較弱勢,老師要給予更積極的協助。
2 傾聽的「耳」
很多大人一得知孩子可能被欺負了,恨不得馬上了解所有細節。吳姿瑩提醒,大人先耐心聽完,將說話的主導權給孩子;不要太咄咄逼人,像是辦案一樣,非要孩子清楚說出人事時地物,可能會讓孩子害怕或反彈。
3 支持的「心」
遇到霸凌,孩子不見得願意講出來,他們會擔心之後的處境會不會變得更艱難。因此大人要做的是,同理、陪伴孩子,給他安全感,保證爸媽和老師會陪著他、保護他的安全。
根據研究,霸凌之所以發生,有一個原因是「默許」;當有愈多人願意站出來,就可以發揮制衡的力量。吳姿瑩指出,學校宣導反霸凌,強調「默默無聲的人並不是沒有力量,你可以做價值的判斷,最起碼不加入,也可以再更積極一點,聲援被欺負的孩子,陪他跟師長求助。」
4 理性的「腦」
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被欺負,忍不住激動地想衝到學校理論。吳姿瑩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理性判斷問題的嚴重性,不要一下子就把事情搞大,搞得孩子很尷尬。
5 正向的「口」
有些家長不擅長說話技巧,明明心疼孩子被欺負,張口卻說「一定是你白目,難怪在學校被人討厭」,失掉孩子對你的信賴。
吳姿瑩建議,儘量給予孩子安慰、肯定和鼓勵。例如:肯定他沒有還手,或是選擇不壓抑、繼續受害,很需要勇氣。另外,注意不要激化衝突,提油澆火,只會讓事情愈變愈糟。
-----------------------------------------------------------------------------------------
我家女兒單純善良,大概是她接觸的人少吧。她自己以為身邊的人應當都是跟她想得差不多吧!比方說~她覺得班上會2-3個好朋友很正常 小團體好朋友在一起也很OK。
但這陣子好像變了.....有一個小團體其中一員敢發言表達能力強的人會用語言傷害另一組的小團體的人,有時會用網上軟體不具名的罵人。
……大家看了………心照不宣……….
我詢問她,被罵的主角是你嗎? 她說不是,但卻是她們的小團體成員,團體也有她阿。
她在學校屬於那種當別人發言與自己意見不同…她通常是一笑而過,不予置評別人的那種人。
(說穿了就是好好人,爛好人的那種,自己以為是無害的,怎知道他人未必是這樣想的)
我家女兒常常會用反射行為保護自己!(哈哈大笑,不予置評那種)
她覺得人身攻擊的那位同學,很可怕!
言語的傷害讓人覺得自己不敢親近那位同學,深怕自己是下一位受害者。
他很想回到小時候那樣 >>> 人人都可以好 人人都可以喜歡………
(未必同學們會跟你想得差不多,事實上本來就不會是人人都可以相融)
我只能說~~~
.........現在的小朋友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好壞會衡量會去做,
但有時卻不知自己的方式是有害的-傷到他人............
……小朋友的世界是很單純的…漸漸長大開始明白,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同
有些人很衝很直很傷人,有些人溫和有禮隨和……
…………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看事情角度不同..想法跟結果也會不同…
…………套用書上說的多看點書,心靈豐富了不容易被動搖。有知識了不容易被左右….
(你想成為友善的人那你就尋找友善的朋友)
(最終還是把難題交給我先生跟女兒溝通溝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