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階鍊魂】三章五節 五階,自愛階段(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第五階的後設知識界與幻象制約

  理性,一般指運用心智的能力,亦是不被生理情緒衝動激情影響而做出分析判斷的客觀思考能力。

  關於「客觀」,第四階是「客觀理性」的能力。但不是進入第四階就直接俱備客觀理性的智能,是在第四階持續不斷滿足尊重需求之需要而慢慢訓練,開發出來的。

  而客觀理性能力的大成,可以進一步提煉「自己」。

  因客觀,而能判別自己程度的高低,明白自己當前極限,也因客觀,而能分辨別人程度的高低,明白對方是需要敬而遠之,亦或需要虛心求教的對象。

  如此反覆比較,接納異見,優存劣汰,精益求精,將可提煉出以往不曾想過的全新自己。

  於是,對「自己」的認識就會更深一層了。

  到了第五階,這個潛能被開發出來的「自己」,作用很大。

  五階,人之理性層次,處境是後設知識界,所受制約是幻象,或說是受人類共識造成的幻象所制約。

  所謂「後設知識」,是關於形成知識的知識,是關於知識如何形成的知識。

  關於「後設」,狹義而言,是對某對象的描述,以及對某對象描述的內容,就稱為「後設○○」。例如:

  用來描述語言的語言 - 後設語言。

  用來描述文法的文法 - 後設文法。

  用來解釋理論的理論 - 後設理論(對理論來說的理論)。

  認知自己的認知 - 後設認知。

  實例來說,在網路上的文章主要為使用HTML所描述的,這時對於原本的文章,HTML就是後設語言。另外,HTML為使用英文所表述的,這時對於HTML,英文便是後設語言。

  「後設」的廣義上來說,後設的意思便是「超越什麼的什麼」、「關於什麼的什麼」。例如維基百科的索引列表,即是維基百科中索引的索引,就是一個後設索引。在資訊理論中,解釋自己的資料相關的資料就稱為後設資料。

  在文藝創作上,後設的文體便是以同一文體討論文體本身的問題,例如後設戲劇——「關於戲劇的戲劇」,也就是利用戲劇創作探討戲劇本身的問題。

  以狹義及廣義來看,「後設知識」,乃是關於現今我們人類世界所有知識形成的背後支持的一切詮釋內容,而後設知識界,乃是我們人類世界當前所有知識來源,經過人類自己詮釋過後的資訊界域。

  如果還是太難懂,就想想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的內容。

  在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中看到的資訊內容,是經過重新整理的原始訊息,經由設備重新詮釋後才呈現在我們眼前。而後設知識界,就是那些未經過整理,也未經過詮釋,或已經過技術人員整理詮釋,但非技術人員完全看不懂的原始碼的領域。

  即,在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中看到的資訊內容是加工過後的訊息,而後設知識界域中的訊息是尚未經過加工的訊息。

  所以,所見所聽所聞所感所知均非等於真相,甚至關於人類極限與通俗常識等訊息也不一定等於訊息真正的原始面貌,至於歷史與傳記,新聞報導與公眾言論,也都是經過詮釋與加工,已經失去原始訊息面貌的加工幻象。

  而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就是受制於這些訊息幻象,即受人類訊息加工後的共識造成的幻象所制約。

  當你做自己,面對的可能是做自己而迷惘的訊息。

  當你去追夢,面對的可能是去追夢而敗落的例子。

  當你愛自己,面對的可能是愛自己而放縱的刑案。

  當你求真相,面對的可能是求真相而絕望的迫害。

  當你都不要,面對的可能是都不要而付出的代價。

  但這一切,都是真的會發生嗎?

  是自己求證過的嗎?

  故事上的例子?社會新聞的報導?專業書上的案例?專家口中的權威?公眾統一的言論?過往聖人的經驗?預言大師的警訊?世界末日的記載?

  難不成是由這些加工過後的訊息做判斷的?

  這就是第五階人之理性所面對的處境。

  在AI全面鋪蓋生活各種面向後,這處境將會倍加艱辛。

  例如換臉影片。

  過去曾有將某些明星的臉孔替換到了一些言說尺度需考量的情色影片上,引起社會關注。

  而此一時彼一時,今日的換臉在AI功能更強大的發揮下,已可將替身演員的臉換上主角的臉,且難以分辨。

  此外,詐騙集團與時俱進也在運用AI製作詐騙招式,包括製作你親人的臉型,分析你親人的聲形仿出你親人的說話聲音,然後再騙你。慌張之餘,少有人可分辨真實。

  雖然現在製作的成品仍有瑕疵,但再過幾年呢?

  古典小說常道有詩為證,過往斷案常講有相片為證,當今時代常說有影片為證,那接下來的AI時代呢?

  人類信以為真的種種共識型常識,其實「幻象」成分居多,多數人均活在幻象中;既依賴幻象而活,亦以製造幻象為業。

  多數人身處幻象卻以為實相而活,升上第五階後,隨著心境逐漸發展,將會一一勘破幻象。

  或者說,是因勘破幻象,才使第五階的心境有所成長。

  屈原那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便是此境之寫照。

 

 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於世獨立

  人之理性的處境,並非升到第五階有感受到了之後才會存在,而是不管有沒有感受到,一到八階的人之處境全部存在。

  不是有感受到才會感覺困擾,就算沒感受到,人類共有之環境的困擾,是一視同仁地公平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但有感受到,才有辦法認知到這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才會產生該階相應的需求。

  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種心境每升一階都會感受一次。

  若升上八階,這種感受至少會發生七次。

  每次都會感受世界觀的劇變,看待事物的感受將會多了過去不得而知現在方能注意的深層訊息。

  在「後設知識界」這樣的環境中,經過下四階鍛鍊,因客觀理性進一步淬鍊所產生的明確又堅定的「自己」,在第五階的功用就會很明顯。

  因有「自己」,才能分辨非自己的事物,阻止非自己的事物干涉理性判斷。

  因有「自己」,才能分清非自己應該承擔之責任,不被社會共識所決定的共同責任綁架,且能歸還對方應當承擔之責任,避免成為責任分散的背鍋受害者。

  因有「自己」,才能分清自己情緒與他人情緒之不同,遠離共情效應的情緒共感漩渦,亦可分清自己思考與他人思考之差異,避免落入人云亦云盲從跟隨的常識陷阱。

  也因有「自己」,才能分清自己經驗與他人經驗之不同,免於盲信權威建議,盲從群眾思維,從而能海納百川為我所用,萬千想法皆我養料,使自我意識不被群眾意識侵吞抹滅。

  所謂「自我實現」,實現的就是成就「自己」這個存在,使之獨立於世。

 

 情感決定理性導出的成果

  第五階,是個一次又一次看破共識幻象,一次又一次突破幻象所致的自我限制,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更貼近真正感受到的深層自我之過程。

  所以,第五階的理性功能,也可稱為「求真理性」。

  吾認為,許多科研成果對世界影響甚大的科學家都具備「求真理性」的理性功能。

  研究,是一個提出假設—探索驗證—根據證據修正假設或提出新的假設—繼續驗證的循環過程。

  研究的中間過程,是不可有任何妥協的。

  過程可有取捨,但對於證據真偽卻不可妥協。

  過程一步偽,整個研究就直接毀了。

  第五階所實現的「自己」也是一樣。

  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過程,即是提出更高自我實現目標的假設,探討驗證自己能不能做到、如何做到,再根據執行的經驗與經歷,看看更高自我實現的目標是否可以再提高,或者發現這不是自己真正要實現的目標而提出修正,然後繼續執行。

  過程中,與科研過程一樣,不可欺騙自己,也不可妥協非自己的事物,只能重視自己浮現的真正感受,尊重自己的真正意願,執行自己的真正想法,否則,這份自我實現就只是個虛偽自我的追求,使「自己」的靈魂受到「虛假」腐蝕。

  靈魂的養分只能是「真實」,滲偽入魂,便如對靈魂下毒。

  所以,第五階的理性乃為求真服務,是為「求真理性」。

  此外,除了本能理性的運作是自動化、習慣化、應激化外,每一層的理性運作背後的推動力都是自我情感。

  依一般觀念,理性是相對感性的存在,不受情緒影響,可以控制情緒,防止情緒干擾,理性方能發揮效用。這是通俗的常識觀念。

  吾卻認為,理性並非不受情緒影響,而是因「自己」的明確存在,使思考運作能以自己情感為辨識基準,進而分辨他人情感的介入,故能排除多餘情感因素的干涉,這才導出符合客觀標準的獨立思考成果。

  且,許多人都應體會過,沒有情感的推動,我們的腦子其實懶得動。

  理性的運作是有賴情感推動的,無法免除情感的影響。

  甚至,是情感決定理性導出的成果。

  前文所提,愛的程度乃是取決付出給予的強度,而理性所能導出的成果,則取決於情感投入的付出強度。

  有日以繼夜、焚膏繼晷、殫精竭慮地去思考如何解決當前問題的經驗嗎?如果有,那種時刻,你投入的情感能量有多少?

  恐懼情緒的投入,成果如何?

  焦慮情緒的投入,成果如何?

  悲傷情緒的投入,成果如何?

  喜悅情緒的投入,成果如何?

  愛之情緒的投入,成果又如何?

  什麼樣的情感能量投入,理性功能的發揮效果最好呢?

  這值得留意與深入探討。

  或者,可參考《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此書的見解。

  或是《心靈能量:藏在身體裡的大智慧》這本書,也是值得研究的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長生不老鍊魂師
0會員
74內容數
長生不老是願望,鍊魂是實現的方法。 當人類心靈無須生老病死之考驗,長生不老是否可能實現? 吾等願探究矣!
長生不老鍊魂師的其他內容
2025/05/16
  因認識自己而能確實照顧自己,因能確實照顧自己而能對自己產生同理與同情,因能對自己同理與同情而能將心比心,將理對理,以善待自己的態度善待對方的立場,加上前四階訓練出來的理性能力,故方能做到確實又客觀的同情與同理。確實又客觀的同情與同理,吾認為,這就是高階理性的根基。
2025/05/16
  因認識自己而能確實照顧自己,因能確實照顧自己而能對自己產生同理與同情,因能對自己同理與同情而能將心比心,將理對理,以善待自己的態度善待對方的立場,加上前四階訓練出來的理性能力,故方能做到確實又客觀的同情與同理。確實又客觀的同情與同理,吾認為,這就是高階理性的根基。
2025/05/16
  「真實」是靈魂的養分,沒有勇氣作為基礎品質的靈魂,能夠直面真實而不逃避嗎?「鍊魂」將要面對種種課題與考驗,沒有勇氣作為承擔代價突破當前極限的原動力,真有任何法門能支持自己去解決種種課題與考驗?第五階的自愛階段,要持續面對選擇的鍛鍊,堅固本心,實現真正愛自己的意願。
2025/05/16
  「真實」是靈魂的養分,沒有勇氣作為基礎品質的靈魂,能夠直面真實而不逃避嗎?「鍊魂」將要面對種種課題與考驗,沒有勇氣作為承擔代價突破當前極限的原動力,真有任何法門能支持自己去解決種種課題與考驗?第五階的自愛階段,要持續面對選擇的鍛鍊,堅固本心,實現真正愛自己的意願。
2025/05/15
  尊重自己,需要:一階升二階的自我覺察之「自覺」;二階升三階敢在壓力與質疑下仍選擇「為自己付出的決心」;三階升四階對自己承諾歸屬自己的「自信」;四階累績所得的,立於「真實」的見識,源自內心深處經過淬鍊的「信仰」,與負起自己生命生長與發展之責任的「當責」;如此,才能真正做好那份尊重自己的「覺悟」。
2025/05/15
  尊重自己,需要:一階升二階的自我覺察之「自覺」;二階升三階敢在壓力與質疑下仍選擇「為自己付出的決心」;三階升四階對自己承諾歸屬自己的「自信」;四階累績所得的,立於「真實」的見識,源自內心深處經過淬鍊的「信仰」,與負起自己生命生長與發展之責任的「當責」;如此,才能真正做好那份尊重自己的「覺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愛自己是顯化夢想的先決條件。當我們愛自己時,好事就會發生。一切變得明亮、閃閃發光,更輕盈,卻更強大。
Thumbnail
愛自己是顯化夢想的先決條件。當我們愛自己時,好事就會發生。一切變得明亮、閃閃發光,更輕盈,卻更強大。
Thumbnail
你所潑出去的對話時間心力,全部源於與事實之間的角力校正。
Thumbnail
你所潑出去的對話時間心力,全部源於與事實之間的角力校正。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並非容易的事情,但對於改變這一過程,理解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並不斷強化這些經驗,才有可能讓真正的改變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情感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角力,以及如何通過創造新經驗實現真正的改變。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並非容易的事情,但對於改變這一過程,理解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並不斷強化這些經驗,才有可能讓真正的改變發生。本文將深入探討情感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間的角力,以及如何通過創造新經驗實現真正的改變。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