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的諮商和我想的並不一樣
第一次的諮商和我想得並不一樣,事前我還手寫了好多想問的問題在筆記本,當時的心態有點像是我覺得自己生了甚麼病,而我想帶著這些病因去問諮商師為甚麼會這樣,以及該怎麼辦,就像一般看醫生問診那樣。
和諮商師的第一次對談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諮商師在了解我的背景狀況,諸如為甚麼會來、過去發生了甚麼事、現在狀況為何。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緊張,自己竟然還沒開口就先哽咽,同時還能隱隱感受到自己發熱的臉頰,越講眼淚越是止不住。
為甚麼不和身邊朋友說
關係就是這麼微妙,也許你認為和親密的友人無話不談,但正因為友人對你越是了解,反倒容易有個「朋友眼中的自己」的既定認知形成,朋友其實很難真正客觀、不帶固有印象地回應你。
同時自己也容易產生「預期心理」,擔心「我這樣說,他(她)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抑或期待「他(她)應該要這樣回應我,如果沒有,我會很生氣」。
相比和身旁的朋友訴說,在諮商師面前其實是更毫無掩飾的,不僅是因為諮商師是個和自己毫無利害關係的第三者,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能力,是個更適合的訴說對象。
未完待續
第一次的對談比我想像的輕鬆非常多,但過程中我其實不免冒出好幾次念頭:「所以就是這樣嗎而已嗎?那我的這個那個問題應該怎麼辦?」
也許心急,但畢竟時間有限,很多的疑惑都得排隊留到下次諮商才有機會被抽絲剝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