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仔,又用手抓食物了!」——碎念為什麼沒用?從腦科學看孩子重複犯錯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昨天晚餐時間,桃梨爸比又一次看見梨仔把西瓜抓起來塞嘴裡,

手上還黏著西瓜汁,毫不猶豫地擦在她那件才剛洗好的上衣上

桃梨爸比當場忍不住說:

「我不是講過幾百次了嗎?要用叉子吃西瓜,不可以用手抓啦!」

你知道嗎,這句話我自己都可以閉著眼睛唸出來,

因為這已經是我們這週第三次講一模一樣的內容

梨仔也不是聽不懂,每次被我提醒,她都會點頭、笑一笑,

甚至還會說:「喔對對對~我忘記了~」

但隔天,她依然如法炮製

這不是記性差,這是典型五歲小孩的行為發展特徵

而我,作為一個白天研究基因、晚上研究育兒的媽媽,

決定來好好搞懂這件事背後的腦科學真相

raw-image


🧠 為什麼小孩老是重複犯錯?因為前額葉還沒開機完

我們常以為孩子會犯錯,是因為「故意的、不聽話、挑戰父母權威」,

但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更根本的原因是:她的腦還沒長好

人類大腦中負責自我控制、判斷、規劃與行為抑制的區域,

叫做「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這個區域是整個大腦中最後成熟的部分,通常要等到25歲左右才真正發育完成

換句話說,五歲孩子的前額葉,還在施工中。


他們就像是拿著一張規則清單,但手上沒有穩定的操作工具

她知道要用叉子吃飯,也知道不該擦髒手在衣服上,

但一旦進入「忙碌、分心、情緒高張」的狀態時,

就容易回到最原始的習慣性行為——例如直接用手抓飯


這不是叛逆,是生理限制,她不是不想配合,而是無法穩定地做到每一次都配合

raw-image


🧬 習慣怎麼養成?靠的不是「說一次」,是「重複千次以上」

孩子的行為習慣並不是靠一次糾正、兩次提醒就能內化的

這是因為習慣的建立,牽涉到大腦中另一個區域——基底核(basal ganglia)

這個區域負責動作模式與習慣的自動化,

但它需要大量且有模式的重複經驗才能形成穩定的「行為路徑」


所以,我們看到梨仔明明聽過「不要用手抓西瓜」上百次了,還是會再犯,

這不是她在考驗大人的極限

而是她的大腦神經迴路正在試圖整合新習慣,卻還沒完全寫入

科學上甚至有研究指出,一個新習慣的形成,平均需要 66天以上的持續重複

對小孩來說可能需要更久,尤其當這個習慣不是她自己主動想養成的時候

所以,家長的碎念雖然煩人,但本質上,正是在幫助她的大腦「打地基」

只是這個工程,不是一朝一夕

👻 恐懼會不會讓她學比較快?答案是:會,但代價太高

我們有時會想:「是不是要兇一點,她才會記得?」


事實上,從神經學角度來說,恐懼確實會促進短期記憶的鞏固

因為當大腦感受到威脅(例如大人發火),

杏仁核會被激活,使得某些與「生存有關」的行為記憶變得特別鮮明


但這種學習方式也會同時啟動壓力系統,讓孩子進入防禦狀態

長期下來,他們會發展出回避、討好或壓抑等應對模式,

反而不利於真正的自我控制發展

換句話說,她學會的不是「怎麼正確做」,而是「怎麼避免挨罵」

所以與其靠恐懼,我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安全、穩定、可預測的學習環境

不需要每次都笑著講道理,但至少要「溫和而堅定」,

並且讓她知道: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受罰的起點

🎯 五歲孩子,我們該期待什麼?又該放下什麼?

五歲的孩子,認知發展已經可以理解「行為規則」,

例如排隊、用餐禮儀、不打人等

他們的語言能力與社會互動也有明顯進步,

能開始進行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甚至會說一些讓你哭笑不得的大人話

但請記得,即使他們「知道」某件事,

也不代表能夠每次都做到,這和我們明知熬夜傷身還是忍不住追劇的道理一樣,

人類的自控力本來就不是百分百運作的,更何況是五歲小孩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需要更多機會練習『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

並在我們的耐心中,慢慢長出自己的內在規則感

所以,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這樣的:

  • 可以學習新規則,但需要反覆練習與提醒
  • 可以短暫自控,但情緒波動時會退回幼齡反應
  • 可以理解對錯,但做決定時仍以「當下感受」為主

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求她每次都對,

而是在錯中教、在亂中陪,讓她慢慢練出自我調節的能力

🧘‍♀️ 寫給未來的我:媽媽的角色,是她大腦的「訓練師」

這篇文章,其實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看的

等到下次我又看到梨仔用手抓水果、

擦西瓜汁在衣服上、轉頭笑著說「啊我忘記了」,希望我能記得:

她不是在挑戰大人的權威,她只是還在學

她不是不聽話,而是還需要練習


而我,正是那個幫助她一次次練習的教練,不是裁判


我們陪孩子走過重複的錯誤,不是因為她笨,

而是因為學習,就是一種重複中漸進的過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家小孩最近又做了什麼「讓人抓狂但其實很合理」的行為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什麼!成熟居然要到25歲!!! 我也有一個5歲的兒子,看到你這篇讓我放了不少心😂
蔡緯嘉-avatar-img
2025/05/26
好習慣是一點一點養成的 雖然打罵的方式比較快就是了...哈哈哈 但也會養成小孩,能動手就決不動口
avatar-img
桃梨媽咪的知識庫(科學X育兒筆記)
15會員
53內容數
桃梨媽媽在基因檢測公司多年,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教養的科學,希望文字可以帶給大家溫暖與希望~喜歡我的話,請記得追蹤並給我一個愛心哦<3
2025/05/19
當我們對孩子發火,往往不是因為他真的「故意搗蛋」, 而是我們誤會了他的大腦已經長好 這篇文章用輕鬆又貼近生活的例子,帶你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腦部發展真相 當你理解了,就會發現——原來他不是不聽話,只是還在「施工中」
Thumbnail
2025/05/19
當我們對孩子發火,往往不是因為他真的「故意搗蛋」, 而是我們誤會了他的大腦已經長好 這篇文章用輕鬆又貼近生活的例子,帶你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腦部發展真相 當你理解了,就會發現——原來他不是不聽話,只是還在「施工中」
Thumbnail
2025/05/09
「梨子和桃子,誰適合當名字?」 不是在開玩笑,我真的畫了兩顆水果來幫孩子命名 從語感美學聊到命名的哲學,這篇是獻給媽媽們的命名備忘錄
Thumbnail
2025/05/09
「梨子和桃子,誰適合當名字?」 不是在開玩笑,我真的畫了兩顆水果來幫孩子命名 從語感美學聊到命名的哲學,這篇是獻給媽媽們的命名備忘錄
Thumbnail
2025/05/08
你以為育兒是家庭的事、管理是工作的事嗎?其實兩者的本質幾乎一樣── 都牽涉到情緒理解、人際互動與動機引導 當我一邊哄孩子一邊腦中浮現「這根本就是在處理某位同事啊!」的瞬間, 我發現,家庭和職場,其實是同一堂心理學修煉課。
2025/05/08
你以為育兒是家庭的事、管理是工作的事嗎?其實兩者的本質幾乎一樣── 都牽涉到情緒理解、人際互動與動機引導 當我一邊哄孩子一邊腦中浮現「這根本就是在處理某位同事啊!」的瞬間, 我發現,家庭和職場,其實是同一堂心理學修煉課。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邊吃晚餐邊說: 🧒🏻「媽媽我頭腦在想邊玩遊戲耶!」 🧒🏻「頭腦在這嗎?」指著頭 🌱「對喔~」 她指著頭🧒🏻:「我都用頭腦想事情。」 我指著胸口🌱:「妳怎麼知道妳是用頭腦想事情,而不是用心想事情呢?妳有時候會說我心裡想什麼事~我心裡想...」   🧒🏻「我比較喜歡
Thumbnail
孩子邊吃晚餐邊說: 🧒🏻「媽媽我頭腦在想邊玩遊戲耶!」 🧒🏻「頭腦在這嗎?」指著頭 🌱「對喔~」 她指著頭🧒🏻:「我都用頭腦想事情。」 我指著胸口🌱:「妳怎麼知道妳是用頭腦想事情,而不是用心想事情呢?妳有時候會說我心裡想什麼事~我心裡想...」   🧒🏻「我比較喜歡
Thumbnail
(1Y6M) 今天小玉米一如往常的將積木全倒出來, (心想哦不!又要收積木了) 這次變本加厲坐著開始亂丟積木😢 我看到叫她不能亂丟,要把玩具收好, 她不理我,還是繼續亂丟…… 我走過去假裝生氣的說😡:你要把玩具收好! 小玉米跑走不理我,我叫她站好罰站, 她發出不要的聲音,就是不願
Thumbnail
(1Y6M) 今天小玉米一如往常的將積木全倒出來, (心想哦不!又要收積木了) 這次變本加厲坐著開始亂丟積木😢 我看到叫她不能亂丟,要把玩具收好, 她不理我,還是繼續亂丟…… 我走過去假裝生氣的說😡:你要把玩具收好! 小玉米跑走不理我,我叫她站好罰站, 她發出不要的聲音,就是不願
Thumbnail
你吃過聰明藥嗎? 你知道孩子無法專心也可能是一種病嗎? 我認為特殊需求兒童的故事,透過照顧者或其親近的任何一位家人寫來格外寫實也更能寫到心坎兒裡。這是作者 林滿秋外甥的故事,透過身為家人的觀察以及紀錄,讓更多大人們看見這些孩子的不容易,對某些孩子來說學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Thumbnail
你吃過聰明藥嗎? 你知道孩子無法專心也可能是一種病嗎? 我認為特殊需求兒童的故事,透過照顧者或其親近的任何一位家人寫來格外寫實也更能寫到心坎兒裡。這是作者 林滿秋外甥的故事,透過身為家人的觀察以及紀錄,讓更多大人們看見這些孩子的不容易,對某些孩子來說學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Thumbnail
希特勒打人的興趣每次都可笑的出現驚人的進步。 某天夜裡,小芭比在廚房內吃著香蕉,搖晃著小腳思考,明天要帶餐具去上學嗎? 「 算了! 先吃香蕉吧 」芭比心裡想著, 芭比經常丟三落四的個性,有時差點會趕不上幼稚園校車, 沒有人督促,也會有忘記清洗自己餐具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生活依然
Thumbnail
希特勒打人的興趣每次都可笑的出現驚人的進步。 某天夜裡,小芭比在廚房內吃著香蕉,搖晃著小腳思考,明天要帶餐具去上學嗎? 「 算了! 先吃香蕉吧 」芭比心裡想著, 芭比經常丟三落四的個性,有時差點會趕不上幼稚園校車, 沒有人督促,也會有忘記清洗自己餐具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生活依然
Thumbnail
童三心得 @ 2023 10/28 〔蕃薯 北極熊班〕 有位小可愛,鋸柴時拿柴刀亂砍竹子。屢勸不聽後,將其帶到旁邊嚴肅地問:「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小可愛答得出來,表示他知道自己剛剛在做不對的事。和小可愛約定後,小可愛答應不再亂使用工具。不多後,小可愛拿起竹子亂揮,制止後沒多久,小可愛站到大家在鋸柴
Thumbnail
童三心得 @ 2023 10/28 〔蕃薯 北極熊班〕 有位小可愛,鋸柴時拿柴刀亂砍竹子。屢勸不聽後,將其帶到旁邊嚴肅地問:「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小可愛答得出來,表示他知道自己剛剛在做不對的事。和小可愛約定後,小可愛答應不再亂使用工具。不多後,小可愛拿起竹子亂揮,制止後沒多久,小可愛站到大家在鋸柴
Thumbnail
因為孩子們想要和同學一起煮綠豆湯來喝, 而發起了種綠豆、幫綠豆增值的活動, 也讓我們一起接觸到了作物的生長階段,以及圖文紀錄的過程。 孩子會依據種下後過了幾天,以及成長的公分數去做紀錄, 這時老師發現了有些孩子會寫出「鏡像」的文字, 這在學齡前期是一個奇妙的現象, 有時還是會
Thumbnail
因為孩子們想要和同學一起煮綠豆湯來喝, 而發起了種綠豆、幫綠豆增值的活動, 也讓我們一起接觸到了作物的生長階段,以及圖文紀錄的過程。 孩子會依據種下後過了幾天,以及成長的公分數去做紀錄, 這時老師發現了有些孩子會寫出「鏡像」的文字, 這在學齡前期是一個奇妙的現象, 有時還是會
Thumbnail
家裡有一個小聰明的女兒,就會不時會承接她突如其來的出招!有時會想這些念頭如如何產生的?渾然天成的「出頭」究竟來自先天的基因,還是後天的環境?父母日常的言行是否產生不良的示範,或是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才讓她有別出心裁的驚人之舉呢?這回交代女兒花錢買禮物的舉止,可真的讓我腦袋空白、驚呆不已! 滿街夾
Thumbnail
家裡有一個小聰明的女兒,就會不時會承接她突如其來的出招!有時會想這些念頭如如何產生的?渾然天成的「出頭」究竟來自先天的基因,還是後天的環境?父母日常的言行是否產生不良的示範,或是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才讓她有別出心裁的驚人之舉呢?這回交代女兒花錢買禮物的舉止,可真的讓我腦袋空白、驚呆不已! 滿街夾
Thumbnail
「玩樂」並不是孩子學習的敵人,反而是他們學習的夥伴。善於玩樂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學習越多的技能、體驗越多的經驗,也能具備更多元的能力。
Thumbnail
「玩樂」並不是孩子學習的敵人,反而是他們學習的夥伴。善於玩樂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學習越多的技能、體驗越多的經驗,也能具備更多元的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