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餐時間,桃梨爸比又一次看見梨仔把西瓜抓起來塞嘴裡,
手上還黏著西瓜汁,毫不猶豫地擦在她那件才剛洗好的上衣上
桃梨爸比當場忍不住說:「我不是講過幾百次了嗎?要用叉子吃西瓜,不可以用手抓啦!」
你知道嗎,這句話我自己都可以閉著眼睛唸出來,
因為這已經是我們這週第三次講一模一樣的內容
梨仔也不是聽不懂,每次被我提醒,她都會點頭、笑一笑,
甚至還會說:「喔對對對~我忘記了~」
但隔天,她依然如法炮製
這不是記性差,這是典型五歲小孩的行為發展特徵
而我,作為一個白天研究基因、晚上研究育兒的媽媽,
決定來好好搞懂這件事背後的腦科學真相

🧠 為什麼小孩老是重複犯錯?因為前額葉還沒開機完
我們常以為孩子會犯錯,是因為「故意的、不聽話、挑戰父母權威」,
但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更根本的原因是:她的腦還沒長好
人類大腦中負責自我控制、判斷、規劃與行為抑制的區域,
叫做「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這個區域是整個大腦中最後成熟的部分,通常要等到25歲左右才真正發育完成
換句話說,五歲孩子的前額葉,還在施工中。
他們就像是拿著一張規則清單,但手上沒有穩定的操作工具
她知道要用叉子吃飯,也知道不該擦髒手在衣服上,
但一旦進入「忙碌、分心、情緒高張」的狀態時,
就容易回到最原始的習慣性行為——例如直接用手抓飯
這不是叛逆,是生理限制,她不是不想配合,而是無法穩定地做到每一次都配合

🧬 習慣怎麼養成?靠的不是「說一次」,是「重複千次以上」
孩子的行為習慣並不是靠一次糾正、兩次提醒就能內化的
這是因為習慣的建立,牽涉到大腦中另一個區域——基底核(basal ganglia)
這個區域負責動作模式與習慣的自動化,
但它需要大量且有模式的重複經驗才能形成穩定的「行為路徑」
所以,我們看到梨仔明明聽過「不要用手抓西瓜」上百次了,還是會再犯,
這不是她在考驗大人的極限,
而是她的大腦神經迴路正在試圖整合新習慣,卻還沒完全寫入
科學上甚至有研究指出,一個新習慣的形成,平均需要 66天以上的持續重複,
對小孩來說可能需要更久,尤其當這個習慣不是她自己主動想養成的時候
所以,家長的碎念雖然煩人,但本質上,正是在幫助她的大腦「打地基」
只是這個工程,不是一朝一夕
👻 恐懼會不會讓她學比較快?答案是:會,但代價太高
我們有時會想:「是不是要兇一點,她才會記得?」
事實上,從神經學角度來說,恐懼確實會促進短期記憶的鞏固
因為當大腦感受到威脅(例如大人發火),
杏仁核會被激活,使得某些與「生存有關」的行為記憶變得特別鮮明
但這種學習方式也會同時啟動壓力系統,讓孩子進入防禦狀態
長期下來,他們會發展出回避、討好或壓抑等應對模式,
反而不利於真正的自我控制發展
換句話說,她學會的不是「怎麼正確做」,而是「怎麼避免挨罵」
所以與其靠恐懼,我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安全、穩定、可預測的學習環境
不需要每次都笑著講道理,但至少要「溫和而堅定」,
並且讓她知道: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受罰的起點
🎯 五歲孩子,我們該期待什麼?又該放下什麼?
五歲的孩子,認知發展已經可以理解「行為規則」,
例如排隊、用餐禮儀、不打人等
他們的語言能力與社會互動也有明顯進步,
能開始進行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甚至會說一些讓你哭笑不得的大人話
但請記得,即使他們「知道」某件事,
也不代表能夠每次都做到,這和我們明知熬夜傷身還是忍不住追劇的道理一樣,
人類的自控力本來就不是百分百運作的,更何況是五歲小孩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需要更多機會練習『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
並在我們的耐心中,慢慢長出自己的內在規則感
所以,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這樣的:
- 可以學習新規則,但需要反覆練習與提醒
- 可以短暫自控,但情緒波動時會退回幼齡反應
- 可以理解對錯,但做決定時仍以「當下感受」為主
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求她每次都對,
而是在錯中教、在亂中陪,讓她慢慢練出自我調節的能力
🧘♀️ 寫給未來的我:媽媽的角色,是她大腦的「訓練師」
這篇文章,其實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看的
等到下次我又看到梨仔用手抓水果、
擦西瓜汁在衣服上、轉頭笑著說「啊我忘記了」,希望我能記得:
她不是在挑戰大人的權威,她只是還在學
她不是不聽話,而是還需要練習
而我,正是那個幫助她一次次練習的教練,不是裁判
我們陪孩子走過重複的錯誤,不是因為她笨,
而是因為學習,就是一種重複中漸進的過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家小孩最近又做了什麼「讓人抓狂但其實很合理」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