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教養只是家庭的事、管理只是工作的事嗎?」
其實,這兩件事的核心幾乎一模一樣。
我們總以為「教養」只發生在家庭,「管理」只屬於職場,但本質上,它們幾乎是一回事:
都關乎人際互動、動機激發、情緒理解與行為引導。
有一次,我在處理梨子做錯事的時候,
她常常迴避問題,轉移大人的注意力,因為害怕被罵,
我一邊耐著請她不要逃避,腦海突然閃過一句話:
「天啊,這根本就是處理逃避問題的同事啊!」
當下忍不住笑出來
——原來我每天在家庭跟職場之間穿梭的兩個角色,
其實用的工具是一樣的,只是語氣、場景、立場不同
一、家庭與職場,其實在上同一堂課
你對孩子說:「你哭也沒用,我就是不給糖吃!」
他只會哭得更兇
你對員工說:「這明明是你的錯,怎麼還好意思頂嘴?」
對方只會更防衛,甚至關機
心理學早就告訴我們——當情緒升高,大腦的理性系統就會暫時離線,
此時,無論對孩子或大人,
「先被理解」永遠比「直接糾正」來得有效。
你可能會對孩子說:「你要乖,媽媽才愛你喔!」
也許他會短暫配合,但長期下來,他會懷疑自己的價值是否要靠表現換取
你灌輸他『愛,是有條件的』
在職場上,若主管只說:「照做就對了,不需要理由。」
員工就會做得消極,甚至悄悄找下家
教養與管理的核心,其實都是在培養「自主性、歸屬感、價值感」
讓人感受到「我被看見」、「我有選擇」、「我有貢獻」,動力才會自發
二、語言的力量:激怒或激勵,只差一句話
「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都不會!」
這句話對孩子是傷害,對同事也是羞辱。
「我知道你努力了,但我們一起想想可以怎麼改進,好嗎?」
這句話,能讓孩子願意再試一次,也能讓員工願意繼續合作。
語言是連結關係的橋梁,你說的話,決定了你是讓對方靠近你,還是遠離你
你每天滑手機罵孩子說:「不要一直看平板!」
你邊摸魚邊喊同事:「大家要有責任感!」
孩子與同事的反應通常都是內心翻白眼——
孩子不聽你說的,會模仿你做的,員工也是。
人都是靠觀察來學習的,尤其是對自己有依附或權力關係的對象
身為父母或主管,永遠在「默默示範」,即使你沒說話
你怎麼做,遠遠大過你說了什麼
從家庭到職場,一場心理學的修行
如果你正在育兒,也正在職場裡當主管,不妨試著把這兩者連起來看
- 你在育兒中練的「耐心、理解、界線」,將讓你更有領導力
- 而你在職場中學會的「溝通、傾聽、回饋」,也能幫助你更懂孩子
管理與教養,其實都是一場心理學的修行
能安頓自己,才能引導他人;
能同理他人,才能帶動成長
所以,下次當你在職場遇到「難搞的同事」或在家面對「鬧情緒的孩子」時,
不妨想想:這其實就是同一門課,只是換了場景而已
這些轉變其實是一種身分的重塑,
我也曾寫下那段自我重生的歷程,在育兒中重新認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