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他真的「做錯」,而是因為——
我們錯估了他的能力,不小心用「大人的腦」來期待一個「施工中的腦袋」。

這篇文章,我想用幾個簡單又貼近生活的例子,
來拆解這個常見又讓人挫敗的誤區:錯誤期待
🎈 兩歲的孩子能懂分享嗎?
比方說,兩歲的小孩正在玩一個玩具,
妹妹過來想一起玩,你開口說:「寶貝,要分享喔!」
他愣了一下,然後大聲說:「不要!」還把玩具往後一縮
你瞬間火冒三丈:「怎麼那麼自私?」
但等等……你知道嗎?
其實這不是自私,是腦部正在進行一項重大升級
——「我的!」概念建立中。

兩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急速發展的階段,
他剛剛才開始學會分辨「這是我的」「這不是我的」,
這是大腦學習**主體意識(sense of self)**的一部分,
是非常健康的發展歷程
所謂「分享」這件事,背後其實是一套高階社會技巧的組合技:
- 同理心(懂得別人也想玩)
- 延遲滿足(願意等待)
- 自我控制(我可以忍住不搶)
對一個才剛剛會說「這是我的」的孩子來說,
你要求他分享,就像要剛學會走路的人去跳雙人國標舞,真的太硬了!
所以別再誤會啦~
他不是壞,而是腦袋真的還沒蓋好!
🧠 3歲要冷靜表達情緒?
三歲的孩子,有時候哭得驚天動地,理由卻是——
「我不要香蕉皮破掉!」
這種場面你熟嗎?你問他怎麼了,他情緒爆炸、語無倫次,你一臉黑人問號。
其實,這時候的大腦狀態,大概就像剛打開的拼圖盒子:
外框或許剛拼起來幾塊,但中間那堆「情緒拼圖」還散落在地上!
控制情緒、組織語言、理解自己的感覺,
都是需要**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參與的,
而這一區,還在裝修中
🎂 五歲的孩子應該「懂事」了?
場景轉到超市,你家五歲寶,明明出門前講好「今天不買糖果」,
但他現在——正趴在地上大哭:「我就是要吃~~~」
你心想:「都五歲了,還那麼不講理?」
但事實是——
你對五歲的「懂事」期待,可能太早了。
他是開始懂很多沒錯,但他的前額葉皮質(控制衝動、自我安撫、延遲滿足的區域)
根本還是毛胚屋階段,功能不穩、常常斷電
所以別說孩子不合理,老實說……
說不定今天早餐吃的是快樂,而不是麵包XD

🎩 7歲該為行為完全負責?
這年紀的孩子開始理解「規則」和「後果」,
但還是容易衝動、情緒一來就斷片
我們要的可能是小紳士小淑女,
他給你的可能是一連串「為什麼不能現在打switch!」的吼叫攻勢
正確的了解每個年齡該有的樣子,才不會產生錯誤的期待而感到生氣
孩子的大腦,還沒「完工」,這不是藉口,是結構工程的事實
🧠 補充一點腦科學:孩子的大腦,還在搭鋼架!
大人對孩子生氣,常是因為「明明已經提醒過多次,為什麼還這樣?」
但如果你能想像——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座還在搭鋼架的城市,
很多「機能中心」還沒啟用,或啟用得很不穩,也許你就能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挫敗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座還在施工的城市,
而負責控制情緒、衝動、專注力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是最晚完工的區域
這一區掌管的技能包括:
- 衝動控制
- 延遲滿足
- 啟動自我安撫機制
- 認知彈性(遇到變化能調整)
前額葉什麼時候才會成熟?
研究顯示,大概要到 20 歲左右
沒錯,你沒看錯,是二十歲!甚至連「預測後果」「理解別人情緒」都要靠這一區
所以——
五歲的孩子,大腦只是剛剛搭起第一層鋼架,
你要求他像小大人一樣冷靜、理性、有責任感……真的太超過了!

🧬 腦區發展順序決定了行為能力
不同腦區發展的順序,有趣的是,決定了孩子能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順序:

這解釋了為什麼——
- 孩子能說出「我不想要」「你壞壞」,卻無法控制用力推人
- 能記得昨天故事內容,卻無法控制「我就是現在要」的衝動
- 看起來好像很聰明,但其實只是語言發展比較快
💢 常見的「錯誤期待」有哪些?
以下這些,大多是我們誤以為孩子做得到,但實際上大腦還沒發展完全的情況: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孩子能說出一句話,不代表就能做到那句話。
也就是說:
「我知道要等一下」≠「我真的能忍住」
「我知道不能打人」≠「我當下能忍住不出手」
這是語言區與控制區發展時間差造成的假象,也是許多大人誤解的來源
以下這些,大多是我們誤以為孩子做得到,但實際上大腦還沒發展完全的情況:

當一個孩子能清楚講出一句話,大人會誤以為他也能做到那句話。
但科學發現:「能說」不等於「能做到」,因為語言區發展比情緒控制區早很多!
就像你會背減肥食譜,不代表你能在深夜放下那杯手搖杯
小孩也是一樣:「我知道」不等於「我辦得到」
所以——
- 當孩子大喊「我不要!」時,可能只是腦袋情緒系統先暴衝了
- 當你要他「跟妹妹說對不起」,他卻扭來扭去講不出口,也可能不是故意
- 當他一遍遍重複犯錯,也不是你教太少,而是他的大腦「練習次數還不夠」

💡 如果我總是對孩子生氣怎麼辦?
這一題,我也還在學。
我會這樣問自己:
- 我期待的行為,是他真的能做得到,還是我希望他能做到?
- 他現在的情緒,是我能協助調節的,還是我也在暴衝?
- 我要的是立刻聽話?還是長期學會自我調節?
當我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有著大腦未成熟的科學背景,
我開始比較能看見他做得到的每一點點進步,而不是只看他做不到的部分
💬 先理解,才有真正的耐心
你可能會說:「知道這些不會讓我馬上不生氣啊。」
沒錯! 但它會讓你在下一次爆炸之後,能有個回頭的空間,想一想:
「也許他不是故意,是腦還沒長好。」
「也許我不是失控,是因為高估期待了。」
孩子在長大,我們也在一起成熟
慢慢來,真的沒關係
孩子的大腦發展,是一段需要時間與安全感的旅程
我們無法「叫他快一點長好」,但我們能給他一個不怕犯錯的空間
一份每次情緒風暴後仍然會被理解的保證
每一次你蹲下來看著他、試著共感他的混亂與委屈,
那些當下或許看似沒什麼的時刻,正在悄悄鋪路,
讓他的腦與心都更有力量,
慢慢長成一個真正懂得分享、能夠調節情緒、對自己有自信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