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對孩子生氣?那些「錯誤期待」背後,腦科學告訴你:孩子的腦袋,還沒蓋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他真的「做錯」,而是因為——

我們錯估了他的能力,不小心用「大人的腦」來期待一個「施工中的腦袋」。

raw-image


這篇文章,我想用幾個簡單又貼近生活的例子,

來拆解這個常見又讓人挫敗的誤區:錯誤期待

🎈 兩歲的孩子能懂分享嗎?

比方說,兩歲的小孩正在玩一個玩具,

妹妹過來想一起玩,你開口說:「寶貝,要分享喔!」


他愣了一下,然後大聲說:「不要!」還把玩具往後一縮

你瞬間火冒三丈:「怎麼那麼自私?」

但等等……你知道嗎?

其實這不是自私,是腦部正在進行一項重大升級

——「我的!」概念建立中。

raw-image


兩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急速發展的階段,

他剛剛才開始學會分辨「這是我的」「這不是我的」,

這是大腦學習**主體意識(sense of self)**的一部分,

是非常健康的發展歷程

所謂「分享」這件事,背後其實是一套高階社會技巧的組合技:

  • 同理心(懂得別人也想玩)
  • 延遲滿足(願意等待)
  • 自我控制(我可以忍住不搶)

對一個才剛剛會說「這是我的」的孩子來說,

你要求他分享,就像要剛學會走路的人去跳雙人國標舞,真的太硬了!

所以別再誤會啦~

他不是壞,而是腦袋真的還沒蓋好


🧠 3歲要冷靜表達情緒?

三歲的孩子,有時候哭得驚天動地,理由卻是——

「我不要香蕉皮破掉!」

這種場面你熟嗎?你問他怎麼了,他情緒爆炸、語無倫次,你一臉黑人問號。

其實,這時候的大腦狀態,大概就像剛打開的拼圖盒子:

外框或許剛拼起來幾塊,但中間那堆「情緒拼圖」還散落在地上!

控制情緒、組織語言、理解自己的感覺,

都是需要**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參與的,

而這一區,還在裝修中


🎂 五歲的孩子應該「懂事」了?

場景轉到超市,你家五歲寶,明明出門前講好「今天不買糖果」,

但他現在——正趴在地上大哭:「我就是要吃~~~」

你心想:「都五歲了,還那麼不講理?」

但事實是——

你對五歲的「懂事」期待,可能太早了。

他是開始懂很多沒錯,但他的前額葉皮質(控制衝動、自我安撫、延遲滿足的區域)

根本還是毛胚屋階段,功能不穩、常常斷電

所以別說孩子不合理,老實說……

說不定今天早餐吃的是快樂,而不是麵包XD


raw-image

🎩 7歲該為行為完全負責?


這年紀的孩子開始理解「規則」和「後果」,

但還是容易衝動、情緒一來就斷片

我們要的可能是小紳士小淑女,

他給你的可能是一連串「為什麼不能現在打switch!」的吼叫攻勢


正確的了解每個年齡該有的樣子,才不會產生錯誤的期待而感到生氣

孩子的大腦,還沒「完工」,這不是藉口,是結構工程的事實

🧠 補充一點腦科學:孩子的大腦,還在搭鋼架!

大人對孩子生氣,常是因為「明明已經提醒過多次,為什麼還這樣?」

但如果你能想像——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座還在搭鋼架的城市,

很多「機能中心」還沒啟用,或啟用得很不穩,也許你就能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挫敗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座還在施工的城市,

而負責控制情緒、衝動、專注力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是最晚完工的區域

這一區掌管的技能包括:

  • 衝動控制
  • 延遲滿足
  • 啟動自我安撫機制
  • 認知彈性(遇到變化能調整)

前額葉什麼時候才會成熟?

研究顯示,大概要到 20 歲左右

沒錯,你沒看錯,是二十歲!甚至連「預測後果」「理解別人情緒」都要靠這一區

所以——


五歲的孩子,大腦只是剛剛搭起第一層鋼架,

你要求他像小大人一樣冷靜、理性、有責任感……真的太超過了!

raw-image


🧬 腦區發展順序決定了行為能力

不同腦區發展的順序,有趣的是,決定了孩子能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順序

raw-image

這解釋了為什麼——

  • 孩子能說出「我不想要」「你壞壞」,卻無法控制用力推人
  • 能記得昨天故事內容,卻無法控制「我就是現在要」的衝動
  • 看起來好像很聰明,但其實只是語言發展比較快

💢 常見的「錯誤期待」有哪些?

以下這些,大多是我們誤以為孩子做得到,但實際上大腦還沒發展完全的情況: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孩子能說出一句話,不代表就能做到那句話。

也就是說:


「我知道要等一下」≠「我真的能忍住」

「我知道不能打人」≠「我當下能忍住不出手」


這是語言區與控制區發展時間差造成的假象,也是許多大人誤解的來源

以下這些,大多是我們誤以為孩子做得到,但實際上大腦還沒發展完全的情況:

raw-image

當一個孩子能清楚講出一句話,大人會誤以為他也能做到那句話

但科學發現:「能說」不等於「能做到」,因為語言區發展比情緒控制區早很多!

就像你會背減肥食譜,不代表你能在深夜放下那杯手搖杯

小孩也是一樣:「我知道」不等於「我辦得到」

所以——

  • 當孩子大喊「我不要!」時,可能只是腦袋情緒系統先暴衝了
  • 當你要他「跟妹妹說對不起」,他卻扭來扭去講不出口,也可能不是故意
  • 當他一遍遍重複犯錯,也不是你教太少,而是他的大腦「練習次數還不夠」
raw-image


💡 如果我總是對孩子生氣怎麼辦?


這一題,我也還在學。

我會這樣問自己:

  • 我期待的行為,是他真的能做得到,還是我希望他能做到?
  • 他現在的情緒,是我能協助調節的,還是我也在暴衝?
  • 我要的是立刻聽話?還是長期學會自我調節?

當我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有著大腦未成熟的科學背景,

我開始比較能看見他做得到的每一點點進步,而不是只看他做不到的部分

💬 先理解,才有真正的耐心

你可能會說:「知道這些不會讓我馬上不生氣啊。」

沒錯! 但它會讓你在下一次爆炸之後,能有個回頭的空間,想一想:

「也許他不是故意,是腦還沒長好。」

「也許我不是失控,是因為高估期待了。」

孩子在長大,我們也在一起成熟

慢慢來,真的沒關係


孩子的大腦發展,是一段需要時間與安全感的旅程

我們無法「叫他快一點長好」,但我們能給他一個不怕犯錯的空間

一份每次情緒風暴後仍然會被理解的保證

每一次你蹲下來看著他、試著共感他的混亂與委屈,

那些當下或許看似沒什麼的時刻,正在悄悄鋪路,

讓他的腦與心都更有力量,

慢慢長成一個真正懂得分享、能夠調節情緒、對自己有自信的大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桃梨媽咪的知識庫(科學X育兒筆記)
13會員
42內容數
桃梨媽媽在基因檢測公司多年,從不孕到懷孕,基因檢測到育兒等等,雜七雜八什麼都有~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希望文字可以帶給大家溫暖與希望~喜歡我的話,請記得追蹤並給我一個愛心哦<3
2025/05/09
「梨子和桃子,誰適合當名字?」 不是在開玩笑,我真的畫了兩顆水果來幫孩子命名 從語感美學聊到命名的哲學,這篇是獻給媽媽們的命名備忘錄
Thumbnail
2025/05/09
「梨子和桃子,誰適合當名字?」 不是在開玩笑,我真的畫了兩顆水果來幫孩子命名 從語感美學聊到命名的哲學,這篇是獻給媽媽們的命名備忘錄
Thumbnail
2025/05/08
你以為育兒是家庭的事、管理是工作的事嗎?其實兩者的本質幾乎一樣── 都牽涉到情緒理解、人際互動與動機引導 當我一邊哄孩子一邊腦中浮現「這根本就是在處理某位同事啊!」的瞬間, 我發現,家庭和職場,其實是同一堂心理學修煉課。
2025/05/08
你以為育兒是家庭的事、管理是工作的事嗎?其實兩者的本質幾乎一樣── 都牽涉到情緒理解、人際互動與動機引導 當我一邊哄孩子一邊腦中浮現「這根本就是在處理某位同事啊!」的瞬間, 我發現,家庭和職場,其實是同一堂心理學修煉課。
2025/05/02
擺脫親子衝突的循環,從覺察開始。 本文提供五個步驟,協助父母理解並改變內在小孩的自動反應, 建立更良性的親子關係,包括觀察情緒反應、拆解語言模式、讀懂孩子的非語言回饋、建立暫停-聚焦-回應機制,以及練習正向句式。
Thumbnail
2025/05/02
擺脫親子衝突的循環,從覺察開始。 本文提供五個步驟,協助父母理解並改變內在小孩的自動反應, 建立更良性的親子關係,包括觀察情緒反應、拆解語言模式、讀懂孩子的非語言回饋、建立暫停-聚焦-回應機制,以及練習正向句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遇到相關的「爛人爛事」,最好是即時停損、趕快離開。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