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年,我吞下的利劍
辦公室冷氣總是開的嗡嗡作響,但仍抵擋不了炎熱夏天的煩躁。同事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像一隻利刃,精準地的刺進心臟,必須努力鎮住胸口的不舒服,才能夠好好地坐在位置上繼續上班。
「這是我買的零食,請大家都來吃吃看。」坐我旁邊的同事,把辦公室的大夥都吸引到他的位置上,試吃他想叫大家一起團購的零食。唯獨我因為請假沒跟到上一團,團購沒開成,而被當作空氣。
下午與同事再次確認資料時,同事不經意的一句話「不是已經傳給你了嗎,用點腦想清楚好嗎?」這一句話深深刺進我心裡。
二、當「多事」變成一種罪
有一次同事傳了資料給我,但裡面的內容錯誤百出,當時剛進公司不久還不了解大家的能力,只好默默地加班修正。第二天早上,同事假裝好意地問我是否工作的量太多,還是想博得老闆的信任,不然為什麼才剛過試用期就留下來加班?
那瞬間,我腦袋一片空白,完全無法回答,同事笑笑後就轉回去。回家後我越想越悶,覺得自己是不是又太敏感?
但後來我開始思考,我應該要適時地把情況說出來。他們已經習慣欺負新人的方式,就是在你不參加團購後數落你的不團結,進而將責任丟出來,讓新人去承擔。
又再一次的發生同樣的事,我骨氣勇氣拍拍他的肩並告訴他,你的報告我們一起再確認一下好嗎?一開始的羞辱讓我非常不舒服,但緩過氣後,再次用平靜的語氣告訴他,我們再確認一次,同事立刻閉上了嘴。
我看過一句話:「我們越是壓抑白天的不滿,就越容易在晚上報復性熬夜。」說穿了,是因為白天沒能好好為自己說話,晚上只好用多看影片、多滑手機,來彌補那個被壓住的自己。
三、學會開口,不代表要硬碰硬
換到現在這份工作後,我開始練習一點一點把話說出來。即使剛開始空氣瞬間凝住,我仍讓那句話留在空氣裡,等著被聽見。
結果出乎意料,同事不在把我當空氣,反而會叫我的名字和我一起討論事情。那一刻,我突然理解——所謂「專業」,不是你多會忍,而是你敢適時把話講清楚。
現在我會用這三個小原則幫自己過濾要說的話:
1. 講事實,不講情緒:不因為別人的冷屁股讓自己難過,而是針對要討論的事情認真對待
- 事實的表達:適時地說出該說的話,別去猜對方也不讓對方猜你
3. 留彈性空間:給別人一點緩衝,也讓自己更有立場站得穩
四、把情緒留在公司門口前
現在的我,還是會緊張、焦慮、怕被誤會。但我學會了不再把同事的皺眉、主管的語氣,全都扛在心上。下班關掉電腦後,我會問自己:「今天哪裡讓我不舒服?」「我有沒有忍住什麼沒說出口的感受?」
原來,緊繃的肩膀、痛的太陽穴,都是情緒在說話。我們太習慣把情緒留給自己,卻忘了,成熟不是忍耐,而是懂得什麼該說、什麼該放過。
下班後的夜晚,我不再急著想明天的工作、不再癱在沙發上胡思亂想。我泡杯茶、重翻一本書,聽孩子說今天發生的事,或者就靜靜坐著發呆。
生活沒變得多輕鬆,但我終於明白:只要白天能好好為自己撐住界線,晚上就能心安理得地,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