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逆轉恨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沒有人生來就會因為膚色、背景或宗教而恨別人。
人的恨必然是學習而來。——曼德拉


推廣閱讀的時候,我常引用一個說法:閱讀會改變我們,使我們變得和昨天有些不一樣。對我來說,《逆轉恨意》就是明顯的例證。我因為想要了解酸民心理,搜尋到這本書,結果不僅沒令我失望,藉這個小出發點,我還進到了更大的議題中,並因此獲得了光靠自己之力可能探索多年也未必能掌握的收穫,而有跳級的感覺。(再次感謝這世上還有書,作者畢生經驗及智慧,我花幾百元就能學習到)

作者是CNN知名評論員,同時是有同性伴侶並育有一女的女同志。她從自身經常遭受酸民攻擊的經驗談起,漸次觸及恐怖份子、新納粹主義(白人至上份子)、無意識的恨(川普支持者)、集體大屠殺等愈來愈龐雜的「恨」。圍繞著這個軸心,作者訪談許多當事人,探索人類恨意的根源,以及我們能如何反制。書非常好看,作者擅於說故事和自嘲(自省),並且真誠。

在我一開始最好奇的酸民心理部分,根據作者與多位對她攻擊最猛烈、最頻繁、甚至叫她去死的酸民訪談(當然有多位拒絕面對面),她很驚訝地發現,「其中有許多人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酸民,對於自己的酸言,原來他們一點都沒多想,他們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胡亂抹黑一通。在這點上,我原以為他們是故意,甚至是策略性地懷恨,結果卻多半只是因為『無聊』」。

書裡提出兩個概念,同時解開了我對網路上許多對立言論的困惑,一是「本性論」(因為你是同志,所以你一定如何如何;因為你是某黨支持者,所以你一定如何如何),另一個是「基本歸因謬誤」。

「基本歸因謬誤是我們傾向於相信,當別人做了有害的事,那個人就是有害。可是當我們自己做了有害的事,則是因為某種情勢或情境使我們的作為情有可原。⋯⋯當特權內群體的成員做好事時,會被認定是反映出他本來的特質。可是當遭到歧視的外群體做好事時,則會被認定是某種由情境所獨創出來的『例外』。」

對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長久衝突,作者也親訪了該地,並聆聽兩方說法。她以所謂的「受害者競爭」來說明——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比對方更慘、更受害,因此暴力反擊有其理由。

「在所有的心魔導致我們去恨以後,那股恨到最後就會變成簡化的單方面故事,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對自己遊説到某個地步,使帶有偏見的重述在我們的腦海裡變得比實際真相要強而有力,進而使人更難去接受與我們的故事相悖的例子或證據,於是我們自身的版本就會一直受到更深刻的增強。」

至於那些加入幫派或恐怖組織的人,大部分並不是因為受其理念吸引,而只是尋求歸屬感而已。

讀完這幾章,其實我的心情是愉快的,因為有些困惑被打開,同時也看到希望。即便在最困難的地方,還是有人示範和平的解法,而且,一旦我們知道恨意如何運作,就有破解它的方法。

但是,在讀到盧安達大屠殺這章時,我的信心又崩解了,對於人類能對自己的鄰人、朋友、甚至小孩做出極端殘暴的事,感到非常恐懼。恐懼之一在於不得不正視的實情:我們再也無法自欺欺人,認為施暴者(邪惡之人)是「他者」。恨意的引爆從來不是突然,那些小小的仇視、對立,都在為更大的暴力增添動能。簡單來說,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或許都是隱而不顯的推力。

作者在這條探索恨意起源的道路上,不僅帶著疑問上路,也不時提供觀點,這些觀點或可作為解方,有的來自在暴力事件中倖存的人、現成為和平組織推動者,有的來自前暴力份子、現已成為新的人,也有作者自己一路探求、思考的結果。這些解方看似都有難度,但其實只要愈多人有此意識,改變可以是一念之間。


別讓人使你墮落到要去恨他。

——小馬丁.路德.金恩


讀這本書很有感觸,非常希望它能去到更多讀者手中。我感覺現今世界,恨意的彌漫更甚以往,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潛在的危機。之前說這本書改變了我,原因在此。從今開始,我會更有意識地不為任何含有仇恨/對立的言論推波助瀾,即便對方立場與我一致。因為,同樣一股將他人貶低或扳倒的力量,有一天也會反噬我們。人類如此聰明,若我們真要解決問題,一定有比加深仇視更好的做法。

衷心希望人類不要重蹈覆轍。發生過的事我們不能遺忘,目的並不是報復,而是確保它沒有燃料再次發生。我們必須走入深處,去到火苗的原點,看清楚它的模樣,同時在映照中,看清自己的模樣。

作者在書末附錄的訪談中所做的回答,很令我感動。訪談者問她,「假如有人因為本身的信念或存在而遭到攻擊,不反擊不就是軟弱,並讓懷恨者贏了嗎?」

她說,「這要看你對『贏』的定義。我認為在面對前所未見的攻撃時,堅守價值才是勝利,以及我們任何人所能做的最勇敢的事。⋯⋯假如我捨棄那些價值,並說是因為對方先下手了或下手更重,所以我現在要去恨,那我就是在讓他定義價值——不只是他的價值,還有我的價值。同時我給了他更大的權力——凌駕我的權力。」

那些經歷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創傷的人,最後能不受仇恨驅使,我覺得非常偉大,我不認為自己能做到。但我想起在另一本書讀到的,恐懼就像一頭大怪獸,你不按照它的命令行事,它就沒有力量了。所有暴力的根源都來自恐懼。與其等事情發生再來做困難的事(選擇原諒),不如大家一起來做相對簡單的事(放下成見、為自己負責、不要助燃傷害的火種)。

「恨的相反是連結。」

感謝這本書帶我走過的旅程。


*《逆轉恨意》,莎莉.康恩著,戴至中譯,陳恩安設計,沈維君主編,時報出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下的香草-avatar-img
2025/05/07
「為自己負責」👍🏻每個人都從做好自己開始!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5/10
謝謝您的分享! 再次感謝這世上有方格子,格友讀書心得及分享,我不用花錢就能學習到🙏🙏
入字機奴-avatar-img
18 小時前
於是黑人在2020到2024年逆轉成功了,但是也就到此為止了
Glassy Snail-avatar-img
2025/05/19
謝謝分享
avatar-img
自由人進行式
5.3K會員
76內容數
出版《成為自由人》之後,我仍持續體會何謂自由、自由應如何實踐。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看法,我的人生觀,我從閱讀、旅行、工作等層面學到的東西,以及與世界相處和打交道的方式。
自由人進行式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第二次看這部片,還是非常感動。 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好多訊息,關於藝術的功用、關於看世界的眼睛、關於愛他人的心。 好喜歡裡頭的創意,喜歡他們遇到的人,喜歡安妮.華達,也喜歡和她一起創作並執導這部電影的攝影師JR。 他們到鄉間去遇見陌生人,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的臉放大,張貼在與他們有所連結或是能幫他
Thumbnail
2025/04/28
第二次看這部片,還是非常感動。 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好多訊息,關於藝術的功用、關於看世界的眼睛、關於愛他人的心。 好喜歡裡頭的創意,喜歡他們遇到的人,喜歡安妮.華達,也喜歡和她一起創作並執導這部電影的攝影師JR。 他們到鄉間去遇見陌生人,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的臉放大,張貼在與他們有所連結或是能幫他
Thumbnail
2025/04/25
有智慧的人,當他遇到苦或煩惱的境界時,他會遮擋一下,不讓那個苦直接刺到他的心裡面去。能擋一下,是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就讓它好像闖空門一樣,直接闖到內心裡來刺到他的心。 ——《光師父說心經1:從此岸到彼岸》
Thumbnail
2025/04/25
有智慧的人,當他遇到苦或煩惱的境界時,他會遮擋一下,不讓那個苦直接刺到他的心裡面去。能擋一下,是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就讓它好像闖空門一樣,直接闖到內心裡來刺到他的心。 ——《光師父說心經1:從此岸到彼岸》
Thumbnail
2025/04/19
如果能正面看待,我們會看到,「不一樣」才是這個世界豐富、有趣的原因,只要不是侵略性的特質,它們都是生命繁盛的養分。 沒有不正常,只是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4/19
如果能正面看待,我們會看到,「不一樣」才是這個世界豐富、有趣的原因,只要不是侵略性的特質,它們都是生命繁盛的養分。 沒有不正常,只是不一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就算已經離開了,心裏還是時常對他們感到憤怒、怨恨、憎惡等等,如何幫助自己脫離這些負面情緒?本文提出用「原諒」來終止這些糾結的情緒,並指出重點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
Thumbnail
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就算已經離開了,心裏還是時常對他們感到憤怒、怨恨、憎惡等等,如何幫助自己脫離這些負面情緒?本文提出用「原諒」來終止這些糾結的情緒,並指出重點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你是一個善良且溫柔的靈魂,總不忍傷害他人一絲一毫,而選擇獨自承受,也正因如此,你才會走上靈性的道路。 並藉由療癒自己、改變自己,轉變了家庭的舊有模式,為家人帶來和諧與愛的能量,累積了許多福報。 在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都會互相影響,但我們要覺察自己是為他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Thumbnail
你是一個善良且溫柔的靈魂,總不忍傷害他人一絲一毫,而選擇獨自承受,也正因如此,你才會走上靈性的道路。 並藉由療癒自己、改變自己,轉變了家庭的舊有模式,為家人帶來和諧與愛的能量,累積了許多福報。 在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都會互相影響,但我們要覺察自己是為他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