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生來就會因為膚色、背景或宗教而恨別人。
人的恨必然是學習而來。——曼德拉
推廣閱讀的時候,我常引用一個說法:閱讀會改變我們,使我們變得和昨天有些不一樣。對我來說,《逆轉恨意》就是明顯的例證。我因為想要了解酸民心理,搜尋到這本書,結果不僅沒令我失望,藉這個小出發點,我還進到了更大的議題中,並因此獲得了光靠自己之力可能探索多年也未必能掌握的收穫,而有跳級的感覺。(再次感謝這世上還有書,作者畢生經驗及智慧,我花幾百元就能學習到)
作者是CNN知名評論員,同時是有同性伴侶並育有一女的女同志。她從自身經常遭受酸民攻擊的經驗談起,漸次觸及恐怖份子、新納粹主義(白人至上份子)、無意識的恨(川普支持者)、集體大屠殺等愈來愈龐雜的「恨」。圍繞著這個軸心,作者訪談許多當事人,探索人類恨意的根源,以及我們能如何反制。書非常好看,作者擅於說故事和自嘲(自省),並且真誠。在我一開始最好奇的酸民心理部分,根據作者與多位對她攻擊最猛烈、最頻繁、甚至叫她去死的酸民訪談(當然有多位拒絕面對面),她很驚訝地發現,「其中有許多人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酸民,對於自己的酸言,原來他們一點都沒多想,他們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胡亂抹黑一通。在這點上,我原以為他們是故意,甚至是策略性地懷恨,結果卻多半只是因為『無聊』」。
書裡提出兩個概念,同時解開了我對網路上許多對立言論的困惑,一是「本性論」(因為你是同志,所以你一定如何如何;因為你是某黨支持者,所以你一定如何如何),另一個是「基本歸因謬誤」。
「基本歸因謬誤是我們傾向於相信,當別人做了有害的事,那個人就是有害。可是當我們自己做了有害的事,則是因為某種情勢或情境使我們的作為情有可原。⋯⋯當特權內群體的成員做好事時,會被認定是反映出他本來的特質。可是當遭到歧視的外群體做好事時,則會被認定是某種由情境所獨創出來的『例外』。」
對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長久衝突,作者也親訪了該地,並聆聽兩方說法。她以所謂的「受害者競爭」來說明——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比對方更慘、更受害,因此暴力反擊有其理由。
「在所有的心魔導致我們去恨以後,那股恨到最後就會變成簡化的單方面故事,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對自己遊説到某個地步,使帶有偏見的重述在我們的腦海裡變得比實際真相要強而有力,進而使人更難去接受與我們的故事相悖的例子或證據,於是我們自身的版本就會一直受到更深刻的增強。」
至於那些加入幫派或恐怖組織的人,大部分並不是因為受其理念吸引,而只是尋求歸屬感而已。
讀完這幾章,其實我的心情是愉快的,因為有些困惑被打開,同時也看到希望。即便在最困難的地方,還是有人示範和平的解法,而且,一旦我們知道恨意如何運作,就有破解它的方法。
但是,在讀到盧安達大屠殺這章時,我的信心又崩解了,對於人類能對自己的鄰人、朋友、甚至小孩做出極端殘暴的事,感到非常恐懼。恐懼之一在於不得不正視的實情:我們再也無法自欺欺人,認為施暴者(邪惡之人)是「他者」。恨意的引爆從來不是突然,那些小小的仇視、對立,都在為更大的暴力增添動能。簡單來說,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或許都是隱而不顯的推力。
作者在這條探索恨意起源的道路上,不僅帶著疑問上路,也不時提供觀點,這些觀點或可作為解方,有的來自在暴力事件中倖存的人、現成為和平組織推動者,有的來自前暴力份子、現已成為新的人,也有作者自己一路探求、思考的結果。這些解方看似都有難度,但其實只要愈多人有此意識,改變可以是一念之間。
別讓人使你墮落到要去恨他。
——小馬丁.路德.金恩
讀這本書很有感觸,非常希望它能去到更多讀者手中。我感覺現今世界,恨意的彌漫更甚以往,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潛在的危機。之前說這本書改變了我,原因在此。從今開始,我會更有意識地不為任何含有仇恨/對立的言論推波助瀾,即便對方立場與我一致。因為,同樣一股將他人貶低或扳倒的力量,有一天也會反噬我們。人類如此聰明,若我們真要解決問題,一定有比加深仇視更好的做法。
衷心希望人類不要重蹈覆轍。發生過的事我們不能遺忘,目的並不是報復,而是確保它沒有燃料再次發生。我們必須走入深處,去到火苗的原點,看清楚它的模樣,同時在映照中,看清自己的模樣。
作者在書末附錄的訪談中所做的回答,很令我感動。訪談者問她,「假如有人因為本身的信念或存在而遭到攻擊,不反擊不就是軟弱,並讓懷恨者贏了嗎?」
她說,「這要看你對『贏』的定義。我認為在面對前所未見的攻撃時,堅守價值才是勝利,以及我們任何人所能做的最勇敢的事。⋯⋯假如我捨棄那些價值,並說是因為對方先下手了或下手更重,所以我現在要去恨,那我就是在讓他定義價值——不只是他的價值,還有我的價值。同時我給了他更大的權力——凌駕我的權力。」
那些經歷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創傷的人,最後能不受仇恨驅使,我覺得非常偉大,我不認為自己能做到。但我想起在另一本書讀到的,恐懼就像一頭大怪獸,你不按照它的命令行事,它就沒有力量了。所有暴力的根源都來自恐懼。與其等事情發生再來做困難的事(選擇原諒),不如大家一起來做相對簡單的事(放下成見、為自己負責、不要助燃傷害的火種)。
「恨的相反是連結。」
感謝這本書帶我走過的旅程。
*《逆轉恨意》,莎莉.康恩著,戴至中譯,陳恩安設計,沈維君主編,時報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