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說話,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支持
很多人不會「好好說話」,卻把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
甚至還會理直氣壯地反過來PUA對方:「你太敏感了吧?」「講個笑話你也要玻璃心?」
不論這樣的話語來自有意識的(自卑防衛),還是無意識的(認知失調或情緒遲鈍),
我想說:
親愛的,其實我們可以、也應該學習「好—好—說—話」。
🎙️ 一段廣播中的提醒
這篇本來預計簡單在Meta出現的文章議題
靈感起源於前幾天收聽的廣播節目,一位心理醫師談到女性產後因荷爾蒙變化而可能產生情緒低落或憂鬱的情況。
醫師溫柔提醒,如果身邊的孕婦主動開口說出她情緒上的不適,請不要隨口丟出一句像是:「啊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句看似無害的玩笑話,在她脆弱的時候,很可能會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時主持人接了一句:「所以朋友的素質很重要啊~」聽到這裡的我,忍不住噗ㄗ笑出聲。
醫師接著表示:「是啊。她其實正在尋求你的 social support,你只要好好聽她說完,就能幫她舒緩很多情緒。」
🌧️ 讓我想起過去的自己
不只是面對孕婦,在日常中,我們其實也常經歷「好好說話被輕視」的瞬間。
從前,當有人說話讓我直覺感到不適時,我通常還是會配合地笑了笑-畢竟「他也只是開玩笑嘛」。
而如果這個人是我比較親近的對象,我則可能選擇直接離開-心想:「我從沒用這種白O的方式對你說話過,為什麼你可以?」
然而,不論是迎合還是疏離,在別人眼裡,這些反應可能都會顯得有些失控、不成熟。
於是當我獨自一人時,又會陷入反思:「是不是我太敏感了?真的是我想太多嗎?還是……其實是我不夠懂得怎麼與人互動呢?」
久而久之,我開始厭倦那些必須時時面對面交流的場合,感覺心力被耗盡,越來越退縮。
🧠 後來我學會覺察
有人說,生命中的挫折都是為了讓你學會什麼、是生命中必然的考驗。
其實我並不想認同這理論(有機會再進一步說為什麼吧)。
不過關於這篇議題的討論,的確是因為經歷了一輪痛,才開始重新檢視自己腦中的「原廠設定」
-那些從小陪著我長大、其實沒什麼不好,卻常被批評為「太敏感、太較真、太古怪」的想法。
甚至其實,有時候我的內心也會直覺出現那些白O的話語,但我的原廠設定,是讓我理性地不要說出口-我可以選擇好好說話。
透過一層層地拆解分析與同理,我開始認識自己,也發現--
我以為我是個標準的內向人(i人),但最近幾次的經驗卻打破了這個框架。
像是日前參加一場與前輩的聚餐,需要一對一的專業對談,但結束後我非但不累,反而感到電力滿格。又或者是在另一場餐敘後,我居然有股想主動關心新同事的衝動(這並不是基於我的職責)!
那一瞬間,我腦中閃過一個畫面:
「這...不就是小時候那個明明人氣不差,卻總是自信地跑去跟冷門組聊天的我嗎?」
我才恍然--
這個帥氣的、溫柔的、願意傾聽他人的「E人版我」,原來一直都在,只是曾經太常被誤解,而被壓抑到退場。
❤️ 這篇文字,想獻給每個努力好好說話、也努力好好活著的你。
你不是太敏感,你只是在乎。
你不是不合群,你只是需要一點理解與空間。
願我們都在一次次修正中,慢慢長成心裡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