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體驗自然:寫在「桃米賞蛙」之後〉2025-05-30
連假的第一天,為了準備暑假的活動,搭車到南投埔里探路場勘。參加了相當獨特的「夜間賞蛙」活動,與其他全家大小一起來的遊客們一起換上穿著雨鞋,跟著滿腹自然知識與熱情的導覽員,沿著溪流尋找青蛙。
因為全台灣的38種(包括外來種)青蛙當中,有二十多種都能在埔里的桃米社區找到。所以當中台灣在九二一災後亟需重建之時,當地居民才有機會在專家的協助與建議下,打造了獨特的賞蛙生態講解行程。
這不僅成了當地社區從天災打擊中重新振作起來的重要方法,更使其成為了台灣極具指標性與示範性的生態旅遊社區。所以導覽員才會笑著說「青蛙是這裡的老闆」。
就我自己而言,其實我一直不是對自然生態特別有研究的人,鮮少主動參加這種活動。倒不是說完全不會感到好奇,但每次聽到各種名字很長的「XXX氏XX」便感到困難,覺得就算過程再精彩,好像也記不住,於是在規劃行程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
不過,隨著這幾年有比較多機會和學生或姪子一起出門,接觸到一些自然環境或以自然為主題的博物館,有時會遺憾於自己沒辦法回答他們的疑問。
「這個是什麼花?」、「這隻是XXX嗎?」,我都只能回答「我也不太確定」,即便偶爾碰到依稀有點印象的物種,也怕自己誤導,只能說「我也覺得很像是」,但到底是不是?想不起來判准。在這些經歷之下,雖然覺得可惜,但更感覺自己「果然沒有這些孩子這樣對自然生態好奇」。
記不住,其實沒關係
然而,在真的參加了活動,聽著導覽員講解的時候,我重新感覺到,「不知道」、「記不住」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就算我記不起來今天聽見的每一種蛙類的名字,我依然會記得其中的某些體驗:
耳朵裡聽到的不同叫聲、不同樹蛙試圖附著在手上時的觸感、撫摸青蛙肚子誘發牠展現「假死」行為,這些直接的感官體驗,不會因為我們不記得青蛙的名字就失去。
這一次可能只記住了名字短的褐樹蛙與金線蛙,但關於其他青蛙的特徵也有了初步印象,當下一次聽到或看到牠們時,建立連結的認知成本就會變得更低。
隨著我們帶著開放的心態,一次次去體驗、感受,我們就會像學習一種母語--而非為了考試而學習語言的人一樣,用一種更自然、靈活的方式記住這些生態。
也許,做為父母、師長或好友的大人們,也可以不必過分擔憂自己知識不足,畢竟世界上有如此多的領域,每個領域又有那麼既深且廣的知識,本就不可能全部了解。
但作為陪伴者,我們永遠可以跟著孩子們一起展現好奇、一起在細緻的差異中探索。這不只會讓我們更加貼近孩子們的感受,自己也有機會在下一次的旅途中,得到過去很多年一直被自己忽視的樂趣。
延伸閱讀:
〈好的導覽與感動的渲染〉
〈如果「貝茲式擬態」根本不是貝茲所想的那樣〉
〈烏山上的猴子大多都是雙子座〉
〈嘉義舊監獄:有人曾經被囚禁在那裡〉
〈無定見的實踐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