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閱讀筆記(三):「精華」與「雷射」,你今天最想專注做什麼?〉2025-05-17
設計衝刺的「實驗經驗」給了傑克和JZ豐富的啟發,讓它們發展出了「生時間」的方法。他們在這些過程裡面學到的幾個要點,成為了生時間的主要框架。
第一件事:設定你一天的「精華」
首先,他們學到的第一件事情是:「當你用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開啟一天,會有神奇的事情發生」。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如果你在學生時期曾有參加體育隊、音樂性或表演性社團,那你肯定知道「比賽當天」、「公演當天」、「成發當天」這些日子的獨特性。
你會感到緊張,但同時會感到精神抖擻,因為你明白自己已經為此準備已久,今天正是發揮能力,迎接挑戰的時候。而在設計衝刺的那個工作週裡面,我們可以想像團隊週五要上台演出,並以此來規劃那之前的每一天:
「星期一,團隊繪出問題的藍圖;星期二,每個人草擬一個解決方案;星期三,大夥兒決定哪個方案最好;星期四,建立原型;星期五,測試原型。」
在傑克與JZ提出的這個一週行程裡面,每一天的目標不見得容易,但都很明確,而且「只關注一件事」。我們有一整天的時間完成它,所以我們不必過度擔心,反而可以充滿幹勁。並且,我們不需要汲汲營營為明天或後天的事情著急,今日的任務完成,便可以心滿意足地回家。
這一點,對應了生時間中的「精華」(Highlight)。在開啟每一天的「生時間」時,你的第一步就是決定你想要生出時間來做什麼。你可以像傑克一樣為了陪伴家人、和JZ一樣與妻子有一個一直想完成的航海計畫,又或者為了某個不大不小的興趣--譬如為了參加半馬而練習、學會怎麼解魔術方塊……
無論是什麼,你要做的事情是選擇一個活動作為行事曆上的優先事項。你當然不會一整天只做這件事,但你會確保自己在一天之中至少把一部分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面,換句話說,至少有這段時間你確定自己是在為自己而活。
一但你已經有了這樣的計畫,我相信你不會捨得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那些「馬不停蹄」和「萬丈深淵」上,對吧?
第二件事:關閉雜訊,進入集中專注力的「雷射模式」
不捨得歸不捨得,但我們還是經常會不小心就把時間花在滑手機,又或者在電腦前面,讓YouTube影片一部接著一部播放……。而這一點,就關聯到設計衝刺的工作週裡「禁用裝置」的規定了。
近期,教育部宣布高中以下校園將於9月新學期開學起實行「入校後手機集中管理」。對於具體的操作會有多大成效、學生會有多大反彈、以及會不會有其他衍生問題,都還有待商榷。或許等相關的規則更確定後,我們能進一步討論。
不過大方向上,我非常認同手機的存在對於「一個人能否專注」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在無數的臨床結果中,禁用手機和可上網的筆電都對提升工作表現有所幫助,設計衝刺的實驗結果也是如此。沒了那些軟體、遊戲與社群平台的誘惑,我們的專注力自然會回到那些我們希望它回去的地方,譬如那些已經被你訂為「精華」的活動。
而這一點,就關聯到生時間中的「雷射」(Laser)。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們從此把所有機器都丟掉,躲到一個接收不到任何資訊、沒有任何誘惑的深山或洞穴裡修行。
但我們可以透過登出社群平台帳號、預先規定檢查email與訊息的時間等方式,讓我們不會時時刻刻都想拿起手機,即便你拿起來了,也會因為有些事情「變得麻煩」,得以提醒自己,其實你沒有那麼需要滑那些app。
如果你只是想要擁有幾次短暫但激勵人心的好經歷。這兩點就已經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令人有印象的變化了(完全值得你明天就試試!)。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在更長遠的時間裡面--譬如往後的一整個人生--持續地生出時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那麼,我們就需要讓這件事情變得「永續」。
而我們下一次會談論到的「提振活力」(Energize)與「反省」(Reflect),就是讓這個生時間的循環得以持續下去的關鍵要素。接下來,當我們對這四個要點都有基本的認識之後,就可以來看看作者們提出的那些具體方法,哪些最適合自己。
前篇:
〈(一):別讓「預設值」花掉你的人生,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生時間」〉
〈(二):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為設計生活做實驗〉